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二)倪重匡:《讲课中的“理、味、奇、趣、细”》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离退休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离退休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既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倪重匡教授的教学心得,并借此对倪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

——讲课中的“理、味、奇、趣、细”

倪重匡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60 年代后期奉派参加人造卫星工程,1972 年转而进入研制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的总体组,30 多年来,在航天国防系统负责完成十余重要项目,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字式 X 光机,还开发太平洋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探伤检测图像处理系统。出版《状态估计与系统识别》(中国科学出版社)等 4 本,发表论文 40 余篇。
参加国家信息词汇标准化制定等,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星火项目和火炬项目金奖,4 项国家教委和航天部等科技进步奖等等。讲过多门课,其中首开新课十多门,获过教学奖数项。

文章刊登于2020年11月27日《复旦校刊》

我在讲课中引进评弹艺术中“理、味、奇、趣、细”的说书要诀。

“理”是指讲课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作为理科教学,更应该把“为什么” 讲透;“味”是指讲课要有特色,我这个讲课的“味”是从苏步青先生给我们讲授《高等几何》中学来的,以问题为中心,科学就是在连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并结合科学发展历史上的故事,结合搞科研项目中的故事,结合当前的新进展和要继续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有味可嚼;“奇”是指讲课不要平铺直叙,要有高潮,我有时把解决问题的难处、分析解决过程,一步步引向高潮形成奇峰 ,还可以用设置悬念的办法;“趣”是指讲课尽量讲得生动有趣,偶而带些幽默的小故事,语言常可幽默些,所谓幽默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细”是指学生可能困顿之处,要讲得仔细,让思维略慢的学生也能听懂。这一套讲课思维颇受学生欢迎,有一届学生还搞过“倪重匡老师语录”,每次课后增添,有老师从学校的BBS 上看到告诉我,我及时劝阻了学生。每当学期讲课结束学生们起立长时间鼓掌时,我都感到很欣慰。

倪重匡教授向学生讲述教书育人的体会
(滑动查看更多)

大学基础课程可以许多年不变,但研究生课程和高年级大学生的专业化课程则会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方向的转移、重大课题的变动而经常除旧布新。常常是吴立德老师和我商定新课程的内容、名称、安排任课教师,如果是青年教师,就会要他们写出授课大纲,我审阅合格才开课。由于开新课比上老课累一些,我作为教研室主任主动多担纲,我首开的新课程有《知识库》、《句法结构模式识别》、《Kalman 滤波》、《信息与编码》、《随机控制》等十多门,早期也学夏道行老师那样自编讲义,如《信号与系统分析》等,后来大都选现成出版物作教材,如我新开《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课就选厄尔曼的著作,还是老办法备课,只是在开学前对全书预览一遍,查有否要事先解决的难点。正式开课时不光我们信息专业,还有软件等别的专业研究生来听课,以至原定教室坐不下,他们说:“我们讨论班上弄来弄去搞不清的问题,一听倪老师的课就全明白了。”

“理、味、奇、趣、细”上课法也受到学校的表彰,上世纪 80 年代,我获评复旦研究生课程教学 一等奖,90 年代中期获得教学特等奖。

欢迎继续关注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系列推送

供稿:倪重匡

编辑:韩   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