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富可:高校信息化要在深度融合上进行艰苦探索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信息化在在线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也折射出很多问题。2021年是教育信息化的“大年”,尤其是即将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将成为今后五年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那么,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短板是什么?未来如何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兼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沈富可,他表示,“教育信息化应该以教育为工作重心,但目前而言,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还不够”,未来应放眼于“如何实现教育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
沈富可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兼信息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秘书长
教育信息化应以教育为重心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都有哪些?
沈富可:高校信息化发展至今,虽然在系统、应用的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信息孤岛”问题,“未形成常态化应用”问题等。在我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应该以教育为工作重心,但目前而言,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还不够。
“信息孤岛”问题的背后是信息技术是在“点”上发挥作用,还是在“面”上发挥作用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根据各个“点”上的需求实现一个个系统,而不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点从跨部门、跨流程的角度来思考、重构业务流程,“信息孤岛”必然长期存在。
另外,在疫情期间,部分场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并不顺畅,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形成常态化使用,没有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改变当前教育,提升管理效能的常态化手段,只是局部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一些问题。
教育信息化应该是教育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理想结果是二者合为一体。所以从这种合二为一,重构流程、重塑模式,并形成常态的角度而言,目前的信息化工作还远远不够,包括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改造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以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为什么教育信息化依然没有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像互联网行业一样形成新的形态?原因同样在这里,新的技术出现之后,如何让新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关键的一步。
《中国教育网络》:在诸多挑战中,您最重视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改变和治理?
沈富可:目前我最重视的是如何实现融合深度的目标要求。针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关注信息化部门的团队建设,应该由什么样的团队来应对这些挑战?当前的信息化队伍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从学科背景上,距离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都有所欠缺。
其次,形成一种开放的、可持续的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对于新模式的探索,不能只是信息化部门单打独斗或自娱自乐。最终能够逐步实现由不融合到浅融合,再从浅融合到深度融合。这个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有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一个体系机制来解决。
第三,将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中师生的需求结合,形成落地的设计,并将这些尝试打造成各个学校的参考模板。
此外,还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理念建设,包括学校决策者、职能部门、IT部门,以及师生员工各个层面上的理念变革。只有厘清信息化的实际情况,然后在整个生态中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胜任各自的角色,才能最终让教育信息化这盘棋活起来。
用户期盼深度融合的常态化
《中国教育网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三五”高校信息化发展情况,您会如何总结?
沈富可:如果用一句话,我这样总结“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情况: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略带遗憾的信息化教育。我不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区别,而是强调用户期盼的是一个深度融合的常态化结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其实也是教育信息化2.0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但二者目前对于高校而言都还有所欠缺。教育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做了大量的尝试,例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
此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化部门走向了多元化。包括网络学院、教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职能部门也变得非常积极,在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的最大遗憾是:职能部门的参与可能还不够。希望今后信息化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合作可以达到亲密无间的状态,实现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中国教育网络》:当前,海南师范大学“十四五”期间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以及发展蓝图是什么?
沈富可:“十四五”期间,海南师范大学的战略重点是如何让信息化回归到教学一线,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融合,来改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这就需要确定好参与主体,在面向教学方面将学院老师作为主体;在面向管理方面则由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的发展改革部门作为主体。
同时,信息化部门应该逐步做到有研究的指导,并实现技术转化的职能。一方面,教师作为主角,需要去探索;另一方面,信息化人需要在了解教师、业务部门需求的基础上,从技术角度对其形成引导和指导。信息化部门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管、怎么服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比如“互联网+金融”,从技术角度形成新的模式,从而产生颠覆传统的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十四五”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和新管理模式。比如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数据,能做到开放,或者说有授权保护前提下的开放。
最终让教育评价的第三方或学习应用的第三方可以有序地参与进来,实现校内信息平台和社会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才是“教育信息化2.0”所提出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即实现高校平台、社会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的打通。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高校信息化的“诗和远方”?
沈富可:总的来看,我非常看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前景。但高校信息化需要一个对深度融合进行艰苦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有些学校以信息化部门为主导,带领其他业务部门一起发展;有些学校是发展规划部门牵头,带着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起往前走。
要实现“诗和远方”,就要在理念上有所提升。这就意味着信息化部门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协作,共同解决如何在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两个维度中办好教育的问题。
总之,理想的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不仅是为个别人提供方便,而应该是解决信息时代“重塑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方案。
作者:郑艺龙
责编:项阳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