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故事(七十六)革俗汉化,平定叛乱

孝文帝以迂为直,迁都洛阳后,大批鲜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纷纷涌入内陆,新的问题出现了:鲜卑人编发左衽,男穿袴褶,女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而且新迁之民初到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说,人际交流都成了问题。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所以,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数日后,又下诏免除迁居洛阳的家庭三年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而且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许多子弟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朝廷禁卫。

汉服 与 胡服 对比

恰在这时,南齐皇族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自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怒斥萧鸾不忠不义,并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四路伐齐。可面对坚城寿阳,北魏军久攻不下,只得放弃寿阳,沿淮河向东进攻锺离,结果同样劳而无功。次年三月,孝文帝宣布撤军。

战争,往往是解决国家内部矛盾,转移公众视线的重要手段。孝文帝讨伐萧鸾正是借用了这一手段,不但成功转移了大家对革俗汉化的意见,为大家适应汉化赢得了时间,而且还在战场上锻炼了新军!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五月,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不顾鞍马劳顿,立即召集群臣,继续革俗汉化。六月,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意思是说:汉语是北魏的官方语言,朝堂之上,必须说汉语!否则,免官!

同月,孝文帝还发布诏令,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必须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甚至将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的户籍,全部改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孝文帝无法遵守百年之后,陪伴文明太后的诺言。他还依据《周礼》,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孝文帝下诏,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九月,新都营缮工程初步竣工,平城六宫、文武群臣全部迁至洛阳。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改姓以后,鲜卑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虽然这一举措,让汉族姓氏的民族构成变得更加复杂,但对于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鲜卑复姓改为汉姓

除此之外,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以身作则,先后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陕西李氏等汉族大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同时,还帮自己的六个弟弟迎娶汉家女子,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氏之女出于鲜卑,其余都是中原名门望族的女子。

孝文帝还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延续并强化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推行正统儒学思想,尊孔子,崇礼制,对一切违反礼制的行为予以严惩。

经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既缓解了民族矛盾,又使鲜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史称“孝文帝中兴”。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一面发展,可孝文帝通过诏令的方式强制推行汉化改革,还是引起了那些崇尚旧俗的鲜卑贵族的不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太子元恂。

元恂 影视形象

元恂,素不好学,身宽体胖,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常思北归;他不愿说汉语、不愿穿汉服,甚至将孝文帝所赐的汉族衣冠全部撕毁,依旧编发左衽,保持鲜卑旧俗。太子属官高道悦多次良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对高道悦怀恨在心。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趁留守金墉城之机,亲手杀死高道悦,并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准备出奔平城。千钧一发之际,将领元俨派兵封锁宫中各门,尚书陆琇连夜驰马奏报孝文帝。孝文帝闻讯大惊,紧急折返洛阳,当即召见元恂,列举其罪,亲加杖责,直打得皮开肉绽,囚禁于城西别馆。

十二月,元恂被废为庶人。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反对汉化,起兵反叛。

这些人大都是鲜卑贵族及其后裔,他们不满意孝文帝亲任中原儒士,对迁都变俗、改官制服、禁绝鲜卑语都持反对态度。当年,迁都洛阳之时,元隆、元超等人就曾企图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割据雁门关以北的恒、朔二州,阴谋虽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这次又酝酿出了更大的叛乱。

被推举为首领的元颐,一面表示对叛乱表示赞同,一面首鼠两端密报朝廷。孝文帝闻讯,立即采取措施,派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传谕穆泰同党,示以祸福,晓以利害,以三寸不烂之舌,叛党被顷刻瓦解。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等一百多人被下狱治罪。

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急派咸阳王元禧和侍郎邢峦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时年十五岁的元恂自尽。

接二连三的叛乱,甚至皇太子元恂都参与其中,孝文帝决定,适当放宽对鲜卑旧贵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限制,以其不堪暑热为由,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平城,当被人们称为“雁臣”,就像大雁一样,按季节迁徙!

(0)

相关推荐

  • 激荡四百年:力推孝道元恂疯狂打脸,穆泰作乱元澄轻松平定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51篇 孝是儒家的重要内涵,作为儒家文化的拥趸,元宏自然推崇孝道. 建武三年(公元496年)二月初九,元宏下诏曰:"群臣中如果不是武将,要严 ...

  • 第一百七十六个故事——黄昏呓语

    太阳已经沉到地平线一下,大地边沿那边红霞褪成淡粉的暮霭.天空渐渐由浅蓝变味淡淡的青绿,郊外薄暮中那超凡脱俗的宁静也悄悄在我周围降落.朦胧的夜色把村居笼罩起来了,路灯微亮.黄色的晕光打在水洼里,那些水沟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七十六) 薏米红豆煮成粥,胜过天天吃牛肉 一杯四物泡成茶 健康伴你走天涯

    说到中医的进补,许多人都来了精神,如何简单进补?这倒还真有不小的学问.前面介绍了一些补酒和补膏之后,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纷纷询问有什么好的补茶和好的补粥,因为这两样搞起来可能更方便.那好,今天就来为大家 ...

  • 牡丹皮的故事——智慧早课学习一百七十六

    牡丹皮的故事--智慧早课学习一百七十六 有个老花农,整天伺候牡丹,为了冬天也能看到牡丹,他想了一个办法:春天拿张纸,拿杆笔把牡丹画下来.从幼芽出土就画,一天画一张,一直画到落叶.因为他年年画,时间长了 ...

  • 卷三百四十五 ◎兵部七十六

    ○刀上 <释名>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其末曰锋,言若锋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环,形似环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壳,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琫,捧,捧也.捧来口也.下末之饰曰〈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六)

    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人生就不会迷茫. 人之一生,有艳阳高照,也有阴霾迷雾. 人生,就是生下来再活下去,虽然很难. 活着,可以有无奈,但不能无奈地生活: 不幸,可以有悲哀,但不能悲哀地迷茫.

  • 681期B || 妥妥读《三国》(七十六)织就千人三国画卷 精彩各路英雄豪杰/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本期精彩: <三国演义>里边共有一千二百个人物,有的被重点描述,如诸葛亮.关羽,就是死了都要给人托梦,让人灵魂附体:更多的 ...

  • 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十七

    ○心 <释名>曰: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礼记·礼运>曰: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又<祭 ...

  • 词话楹联第七十六期

     初-1-01詹晨邨    草木深  一.对句解读: 出句:一碗相思和月煮; 对句:半江渔火对愁眠. 出对句自析: 出句是指月夜--更可能是月圆之夜的中秋,他乡游子也许在吃一碗汤圆之类的能勾起思念家乡 ...

  • 诗词赏析第七十六期

    鹧鸪天·试验区农家老人的生活 闲到社区将两盘,再聊野话日西残. 金针菜自田间买,豆腐干从网络传. 花卉圃,果蔬园.观光游客共寒暄. 同乘高铁羊城去,接得孙孙一日还. 赏析:刘邦伟       这是一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