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刘 || 家乡的火把节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伊刘,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喜欢唱歌、跳舞、绘画,热爱生活。

家乡的火把节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习俗。我的家乡在四川凉山,那是我们彝族同胞聚集的地方之一。我们彝族是一个热情欢快的民族,它的生命就像火一样在历史长河里生生不息。一年一度我们都将会举行隆重的“朵者”——火把节。

火把节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和对自然的战胜,至今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昭示骁勇尚武的民族精神。根据历史传说和有关火与农耕文明的文字记载,它产生在彝族社会由原始时期进入农耕文明的远古时代。

小时候,每到火把节来临,全家都会开始着手准备节前所需的必备物品,我和哥哥们通常都会随着长辈去林里折干蒿,将其分开来,再捆绑成一束一束地带回家晒干,亲戚朋友会一起合着将家猪带来屠宰,用以祭祖。

说到祭祖,那便不得不提一下,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彝家人一般认为,祖灵能保佑后代子孙繁荣昌盛,永传不替;后代子孙要想得到祖灵护佑与赐福,就必须对祖灵奉行祭祀。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谚云:“人作斋则荣,人祭祖则盛”。祭祀祖先神灵,可以得到祖灵神秘力量的庇佑,因而火把节祭祖是彝家的一种传统信仰。火把节的第一天,家里的长者会用双手呈着祭品,口中喃喃念着彝语来表达对祖灵崇拜。随后我们便会围着火塘聊天等待彝餐的上场。

作为一个妥妥的吃货,吃彝餐是我每年火把节最期待的时刻。杀鸡宰猪,煎糯米粑粑,做“砣砣肉”、 “羊汤锅”、“牛汤锅”、“燕麦面”、“蒸羊排骨”等等,每一道菜都令我垂涎欲滴,这丰富的彝餐除非是在重大节日或是招待客人,不然在平时很难吃上一顿。尽管在有些彝餐饭店吃过彝餐菜,但我仍觉得那味道比起节日里吃上的总是觉着少了点什么。

彝餐结束后,孩子们欢乐的活动便开始了,我们每人会拿着折回来晒干的干蒿,将其点燃,游照田间,意欲驱除害虫以期盼来年丰收。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一大早,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火把节集会地,一起参与或观看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同时,进行选美、弹口弦、弹月琴、唱山歌情歌等其他活动。

浩大的“朵乐荷”歌舞场面吸引着千万人的目光,姑娘们一手撑黄伞、一手与前人用手巾相牵围场走圈。节日里摊贩的吆喝声、广场传来竞技的欢呼声、活动中弦琴的弹奏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场面好不热闹!

到了晚上,人们高举火把,围绕篝火彻夜狂欢。我和伙伴们穿着自己的盛装,穿梭在人群中一起围着篝火跳达体舞,感受着热闹的节日气氛。

火把节不仅仅是我们彝族人的风俗,它更代表了我们民族像火一样热烈蓬勃的精神。

欢迎大家都来大凉山,感受火把节热烈的节日气息!

凉山彝族火把节《朵乐荷》视频

【版权声明】本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