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很多困境,是从不敢面对冲突开始的【一点资讯】

文|若杉

《奇葩说》有一期,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辩题。题目是:如果老板明显不喜欢你,你要不要辞职?

这是一道职场题,有关职业发展,有关个人选择。在我看来,他从更深层次上,讨论的是,我们面对冲突的态度。

现场,搜狗CEO王小川讲了他自己的故事。

2008年左右,他向老板提出,要做浏览器。这个想法很快被老板否决了,并且把他一手打造的搜索团队挪走。

同事们以为他会去辞职,他也一度将此视为自己的至暗时刻。

但是,挣扎过后,他还是选择留下来,把自己一个人搬到一个很小的办公室,去把原本打算做的工作做好。

18个月以后,事情有了转机。他提出的“三级火线”模式如期上线,搜索量在几周的时间内涨了四倍,同年,阿里投资搜狗,三年后,腾讯投资搜狗。

他也因此成为搜狗公司的CEO。

在面对职场冲突这件事上,王小川选择的是直面,是好好做事,等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但大多数人的选择,怕是放弃,转换跑道。之所以这样选择,除了员工与老板职位本身就不对等,还因为,大多数人,是害怕面对冲突的。

别说是和老板的冲突,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也是能躲就躲。

我们对冲突,有天然的排斥和畏惧,好像冲突一旦爆发,就必然面临着一个糟糕的结果,比如,失业、失去一段关系、失去一个“温婉”的人设。

但其实,很多时候,人生的很多困境,就是从不敢面对冲突开始的。

比如,你上班的第一天,老员工说:“你刚来,以后复印的工作就都交给你了”。

你内心一百个不想不愿,但是碍于新人的身份,不敢正面冲突,之后,这个复印的工作真的就成了你的日常。

再比如,大学毕业找工作那年,你明明在城市找好了一个挑战更大的工作,父母说:“回老家来吧,老家更舒适稳妥”。因为不想和父母冲突,你又选择了妥协,然后,在之后平稳的日子里,忍不住去想:如果选择另外一条路,会不会少些遗憾。

说回王小川的故事。

如果当时他选择辞职、放弃,也许可以短暂的躲避冲突,但是必然面临内心长久的不甘、不服,也许在离开后的很长时间,都会偷偷责备自己,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老板否定就那么重要吗?

这种内心的拧巴很有可能影响到此后的工作选择、甚至对自我的评价。

好在,他坚持下来了。那段至暗时光,在坚持之后,慢慢迎来了曙光,他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长久的与冲突作斗争的经历中,我们发现,面对冲突最好的方式是直面。妥协与逃避换来的无非是冲突模式的转化——从外在与他人的冲突,转向内心与自我的冲突。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冲突?

01、对“求和”的执念。我们的文化里有太多“以和为贵”的基因,这种基因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

我的一个来访者,曾经面临很严重的职场霸凌,领导把最难的客户给他,同事们又把她辛苦努力来的工作成功占为己有。

我曾问过她,有没有想过向更高一级的领导投诉。

她告诉我:“小时候,妈妈说,吃亏是福,忍一忍,没关系的。”

在这样的“免冲突“教育之下,很多人在面对冲突时,从意识上想到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忍”和“逃避”。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和”比“争”更重要。

2、对“冲突”的恐惧。在很多人的心里,冲突好比战争,冲突必然面临着你强我弱,你胜我败,意味着不体面的争吵,意味着吵完架后不争气的眼泪,意味着利益可能受损。

既然,冲突面临着这么多不愉快的后果。那么,避免冲突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宁愿隐忍和躲避,也不愿意直面冲突。

但生活中,依然有一些人,他们敢于直面冲突,这种人通常有着以下三个特质:

对“自我”笃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对的,所以,在面对冲突时更敢于往前走一步,争取一个好的结果。

前面的例子,王小川在领导不看好的时候,敢于坚持,便是因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并且,我非常喜欢他面对冲突的方式,不是争辩,而是默默地把事情做出来,用事实说话。

目标感强。目标感强的人,看中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或者得罪了谁。为了目标的达成,他们敢于直接面对冲突,以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

拥有钝感力。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概念。所谓钝感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迟钝的力量”。

渡边先生说: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拥有钝感力的人,对于他人的喜好评价更加“钝感”,因为没有过多把精力放在他人身上,所以在面对冲突时,更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估计多方情绪,最终让自己畏畏缩缩。

人与人相交,原本就带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对世界不同的认知,冲突是必不可少的。一味地躲避冲突,常常只会带来更长久的内心冲突,因为,问题还在那里,不多不少。

不妨学着钝感一点、目标感强一点,勇敢地去解决问题。哪怕面临冲突,但好在了解了彼此的边界,知道了问题所在,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而不是在委屈、隐忍与不甘中,跟自己演一场没有对手的内心戏,不断地消耗自己。

—The end—

作者简介

若杉心理创始人

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

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

我们的咨询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