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有坚持北伐,而是休养生息,蜀国还会不会灭亡?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后期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也是后世各种小说、演义的非常多的一个历史事件。人们争议最多的地方在于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不但最终没能获得成功,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使最弱的蜀国更加雪上加霜,是穷兵黩武的行为。不过如果我们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北伐是诸葛亮的必选项,诸葛亮其实也没有穷兵黩武,任何一次北伐都是有计划、有节奏的军事行动。

我们先看下白帝城托孤后的形势:

在刘备死后不久,南中就发生了叛乱,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失去了荆州,地盘只剩下了益州,在这个节骨眼上丢了南中等于又失去了益州将近一半的地盘,形势对于蜀国来说万分危机。按照我们一般人的反应,应该马上出兵夺回南中,但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休养生息,同时在外交上恢复吴蜀联盟,为蜀国争到了最好的发展环境。

从公元223年4月南中叛乱到225年3月,蜀国休养生息了近2年后,诸葛亮才出兵南中平定叛乱。这场叛乱很快就被诸葛亮给镇压下去了,前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一般认为三国的形势是这样的:

从面积上来看,蜀国和魏国差不了多少,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在古代来说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田主要都在平原地区。对于蜀国来说,能用于耕作的土地也就成都平原那一小块,领地大多是山地不适合耕种,这就决定了蜀国在经济上没法跟魏国竞争,因为平原大多都在魏国手上。

这就好比打竞技游戏,对方地盘大矿多,你地盘小矿少,如果拼发展的话肯定拼不过,就只能乘着对方地盘没有全部占稳的时候爆一波兵去抢占对方一些地盘和资源,只有这么做才有胜算,不然等对方经济发展好了,你根本抵挡不住。

就实力来说,蜀国在灭亡的时候人口只有94万,魏国大约有450多万,吴国有280多万,兵力来说,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蜀国大约有10万,魏国大约有40-50万,吴国大约有20多万。蜀国的10万加上吴国的20多万,跟魏国的4、50万还是有一拼的,所以这个时候蜀国的最佳策略就是联合东吴一起去抢占魏国的地盘。

那么对于魏国来说,既然自己的实力远超吴蜀的任何一家,那能不能先集中兵力消灭一家呢?实际来说也是做不到的。

对于魏国来说,东北方向还盘踞着公孙恭,公孙恭有大约60万人口和8万军队,要防守这样一个势力并不轻松。此外北方还有轲比能、羌胡等少数民族势力,虽然这些民族人口不多,但都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要防住他们也要费不少力。就整个北方来说,对魏国构成威胁的势力很多,北方的面积又大,没个十几二十万的兵力根本是防不住的。此外在东南方向,吴国也是重大威胁,吴国全国兵力不下20万,尤其是合肥方向,向来是吴国进攻的重点,防御吴国没个20万兵力也是防不住的。除去这两个方向,魏国能在雍凉地区集中的兵力最多也就10多万,蜀国以10万左右的兵力北伐还是有胜算的。

此外维持现状是当时魏国的最佳选择。全国绝大多数的资源都掌握在魏国手里,只要跟蜀吴拼时间,搞发展,蜀吴肯定发展不过魏国,到最后魏国就稳赢了。如果在这个时期出兵伐蜀或是伐吴,要动用大规模的军力不说,两家中的另一家在这个时候也不会坐视不理,必然倾全力进攻魏国,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和孙权都明白。这种情况下一旦战败,军力遭受重大损失不说,还很可能会失去大片地盘,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逆转。

魏国如果在这个时候出兵灭其中的一家,就相当于在赌,赌赢了只是统一的时间提前,赌输了有可能被反杀。但是不赌的话,到最后稳赢,那么你作为魏国你会怎么做呢?当然是选择不赌了,稳赢多好呢?

▲对于司马懿来说,守住就是胜利

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的策略就是防守,只要守住了把你诸葛亮打回去就行,反正时间是在魏国一边的,这便是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国的基本战略。

我们再说说这个时期蜀国的情况,在公元225年平定了南中后,诸葛亮也没有马上出兵北伐,而是又继续发展了将近3年,到了公元228年春的时候才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所有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主攻的方向不是关中而是陇右,大军出祁山道后,迅速攻占了陇右各地区,到街亭之战的时候只剩下了最大的陇西城还在魏国手里,魏延和吴懿率军包围了陇西城,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就这个举动当时也震惊了魏国朝野,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部队挽救陇右危机,甚至还从荆州调来了张郃的五万精锐骑兵,要知道这个举动是有些冒险的,精锐主力被抽走,一旦吴国有大规模的动作魏国很可能会丢失荆州。不过运气还是站在了魏国的一边,张郃的部队没有辜负曹睿的期望,在街亭击败马谡后便能直接驰援陇右,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没可能拿下陇右,只能撤军了。

街亭战败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污点,此后他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

同年冬魏国大将军曹休中了吴国的诈降计(魏国似乎总是中诈降计),在石亭被吴国杀得大败,于是诸葛亮乘机进攻陈仓。不过这只是配合吴国的一次军事行动,诸葛亮并没有调动多少兵力,只是想乘机偷魏国一把,偷成了或许能拿下关中,偷不成也没什么损失,战争规模不大,这是第二次北伐。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下武都、阴平二郡,目的只是抢占魏国的一点地盘,战争规模被控制的很小,这是第三次北伐。

直到公元231年,也就是第一次北伐三年后,诸葛亮才发动了大规模的第四次北伐,不过这次北伐因为李严运粮不济而不得不中途退兵。

此后又过了3年,到公元234年的时候诸葛亮才发动了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了几个月后,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就此结束。

所以综合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说,大规模的有三次,即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小规模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每次大规模北伐,诸葛亮都是经过了3年的准备才会实施,并不是一次大规模北伐失败后接着再来一次,而是经过了一段的休养生息后再来,每次都是有计划、有节奏地开展,这就不是穷兵黩武了。

此外对于蜀国来说,其政权的合法性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如果诸葛亮执政时期一直没有北伐而是关起门来发展,那么蜀国政权的合法性也就在事实上不存在了,这会极大地打击整个蜀国的民心士气,北伐魏国也是团结蜀国君民的手段,对于蜀国来说是必要的。

总结:

从战略上来看,天时在魏国的一边,只要魏国能将现状一直维持下去,魏国最终就能稳赢。对于蜀国和吴国来说,他们只能乘着魏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不断出兵骚扰、抢占魏国的地盘才有生存的可能,即便蜀国一直不出兵北伐,最终也会被魏国灭亡,所以诸葛亮发动北伐没毛病。

此外诸葛亮的北伐也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每次都经过了长时期的准备,在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在保证蜀国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展开的,也非穷兵黩武的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