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泉||终身让路,不失尺寸(随笔)

中国文学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微刊之一

刊名题写:主编魏民

高晓松:在我们那一代,如果不读海明威的书,都不能称为文艺青年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随笔)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海明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此等人生感悟,绝非俗人所能得出,仔细品味,深为叹服。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的确如此,你看那大海湖泊、大江大河,水波不惊,有时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那些学问高深、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一般都不会口无遮拦,轻易发话。反倒是小河淌水,山间瀑布,或者江河湖海,在特定的地域或条件下,给人以惊涛拍岸的壮观;于人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有一些人,对新事物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不炫耀一番不足以证明自己聪明;有的人工作没干多少,总结成绩一套一套,仿佛单位离了他就会停止运转;有的人讲起国际国内形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好像都是他自己经历过一样;还有一些人捕风捉影,说起别人的私事就喋喋不休;还有的人故意制造事端,闲言碎语,搬弄是非;等等。凡此种种,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适时的沉默,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三年无所作为,大臣以隐喻来劝谏:“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翔,不鸣叫,默然无声,为什么 ?”楚庄王答道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果然,半年后,楚庄王亲自处理朝政,罢除奸佞,任用贤能,楚国迅速崛起,问鼎中原,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楚庄王老谋深算,城府太深。事实上,他是在调查研究,学习提高;是在运筹帷幄,积蓄力量。不飞、不鸣,不等于不作为,只是时机尚未成熟。韬光养晦,这是政治家的智慧。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笨人。”正是这个道理吧。作为凡夫俗子,对一些人和事保持沉默,多听听智者的缄言,多思考一些做人的哲理,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说无意义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至少可以使自己少惹是非。“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祸从口出,这是被一再证明了的真理。看破不说破,并不等于糊涂,也没人会认为你是哑巴。是非功过,转眼都是烟云。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废话,多做实事,这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当然,沉默、慎言,并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说话一定要谨慎,要说有用的话。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故事虽旧,温故知新。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要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城做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解决此事。张英收到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居,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阅信后深明其意,向邻居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出来的六尺地,成了一条公用小巷。朝廷得知后,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上刻“礼让”二字。

这便是流芳千古的“六尺巷”。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是张英的座右铭。他的儿子张廷玉被雍正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其孙子张若霭科举殿试,被雍正亲点为探花。张廷玉自然高兴,但他深知“盛极必衰”的道理,于是和儿子一起上奏辞去探花功名,退居二甲进士。

这就是名垂青史的“张廷玉让探花”。

一个家族,在史册上留下了两段“礼让”佳话,三代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实属少见。仔细探究,渊于张英“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的家训。

如今,这样崇德尚礼的故事已不可能复制。

现实生活中,为了金钱、名利、地位,有的人时常会争个你死我活,甚至不择手段,丧失道德底线。比如,已成社会顽症的制假售假问题,虽然人人共愤,上下喊打,但却屡禁不绝。从转基因粮油、地沟油、毒大米、催熟的蔬菜、饲料喂养的鸡鸭鱼等必需的食品,到关乎身家性命的医药、以及生活用品,但凡关乎人们吃穿住用的商品,几乎没有不造假的。一些黑心商人为了钱,什么缺德、违法的事都敢干。有的工厂将污染的工业废水偷排河流,有的偷排有害汽体,造成生活用水、空气污染,导致恶性疾病逐年上升。一些既得利益者和先富起来的人,早已形成了固化阶层,垄断了行业领域,心里想的是如何洗钱、移民出国;普通民众为了住房、看病、教育,累死累活挣钱,省吃俭用存钱,却难获得应有的“幸福指数”。

过去,在民风纯朴的乡村,如逢谁家修房筑院、红白喜事,或突遇困难,只需一声吆喝,几乎是全村出动,互帮互助,习以为常。如今,曾经纯朴的村民也走进了商品经济时代,一切都和金钱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钱,想找人帮点小忙,那也是自讨没趣。有人宁愿蹲在墙角侃大山,晒太阳,也不愿给你搭把手。即使自家的土地多年撂荒,别人想种,没有钱想都别想。有的为了一条地界线,轻者发生口角,重者大打出手。有的邻里相处,别说“让他三尺”,就连一棵树长得越了界,乱跑的猪拱了墙角,都会翻脸。黄赌毒沉渣泛起,黑恶势力横行,绝无夸张。

这些丑恶现象或许只是个例,或许只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全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我们相信,“仁义礼智信”的好传统必将重放异彩。

离开了平台,你什么也不是

互联网初入军营时,多以“军营网吧”的形式出现,可谓是个新生事物,上下十分关注。那时,我在一家军区报社任主编,根据军区首长指示和报社领导安排,我带一位记者深入驻河西走廊的几个部队作了一番调研,采访了上至师旅团领导,下到普通一兵约百余人,撰写了《互联网是个好东西》的长篇调查报告,前后用两个整版刊发,并在头版头条发了消息和评论员文章,对部队如何管好用好互联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文章见报后,正在部队检查指导工作的军区首长写了大段的批示给予肯定,并让秘书用传真电报发给报社。报社领导当即在全社传达,强调用报纸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当时,我也觉得自己干了一件比较满意的事,一路的辛苦奔波、不舍昼夜的苦思冥想,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心情愉悦了好一阵子。
因为互联网,勾起的这段往事,有些远了。互联网的确是个好东西,前些日子浏览网上的一篇文章,帮我还原了一桩几十年前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约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曾读过一部小说《新来的小石柱》。小说不知是从哪里借到的,作者是谁都忘记了。只依稀记得小说描写的大概内容:贫下中农的孩子小石柱,参加省里的体操集训,在经历过不少的艰苦训练和波折后,完成超高难度动作“直体后空翻接转体1080度”,最终夺得了全国少年体操冠军。
网上文章讲述了一位主持人的人生经历。文章说,这位主持人曾自诩“跟克林顿是好朋友”,其中有一段提到这部小说。原来,这部小说的作者正是主持人的父亲、作家黄家佐。作家可能是太爱自己作品中了,给儿子取了个与小说主人公大名相同的名字,只是随了妻子的姓。据网上介绍,这部小说出版于1974年,当时评价颇高,被一些报刊称为“成功地塑造了在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成长的小石柱的英雄形象”“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一曲颂歌。”1977年,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动画片《小石柱》在全国公映。
这位主持人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艺术之家,以合肥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央视成了财经频道主持人。被称为“财经一哥”,是央视一颗耀眼的明星。后因“受贿行贿”被判刑六年,据说如今已刑满出狱。

“跟克林顿是好朋友”的故事,文章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次,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央视一个知名主持人来了。男主持声音有磁性,人长得精神,当时正从耶鲁大学留学归来,气质很知性。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这名男主持如此说道,“正如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说的……”听得大家胃都酸了。

真是自我膨胀、癲狂到了极致。这位主持人在人生大红大紫的高光时刻,忘记了这一切都是谁给予他的。错把平台当本事,最后跌入深渊,咎由自取。

爱屋及乌。由一部小说引出与这位主持人相关的故事,是非曲直在此不加评论。这部小说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用现在的审美阅读来看,肯定上不了热搜排行榜。但在那个年代,它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之一,因而深深地刻在心里。

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机缘所赐和平台支撑。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看不清自己。因此,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心里一定要有数。借用时下一句流行语: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责编:晨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