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于不用心,著力于不著力,探取甲骨文的特殊意趣

谈及当代甲骨文篆刻,盛静斋先生是绕不开的人物。

祖父盛英士是甪直镇上著名的大文豪,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是盛氏门下客。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盛静斋,自幼学习书画篆刻。从学于艺坛名宿吴门张寒月先生、虞山赵林先生,后得名师庄天明、马士达、辛尘等先生的开示。

风雨归舟

观云听涛

好学为福

见贤思齐

逆水行舟

鸟鸣山幽

天上白云

听雨观云

望云观心

闻鸡起舞

渔舟暮归

上下滚动查看盛静斋甲骨文书法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成体系文字,从上世纪30年代起,杨仲子、易大厂、简琴斋等篆刻家,将之形式为突破点,简约古穆的韵致为基石,创作出新的印章表现形式。
不过相比于小篆入印的异常活跃,以甲骨文入印,显得稍显冷落。
原因就在于,大约4500多个单字中可辨识的甲骨文不到2000字,使用起来极为不便。而且没有特定的对应参照物,不像金文的对应参照物是古玺,缪篆的对应参照物是汉印。
所以,如何将几千年前来自民间,并非很规范的东西,经过合理的加工后融入方寸之内,使之在字法、章法、刀法上和谐相存,是每位甲骨文入印篆刻者头疼的问题。
盛静斋投入甲骨文篆刻创作二三十年,颇有建树。作品以空灵苍茫的意境、浑厚阔大的格局、稳健苍涩的笔致,营造'古拙沉雄'的个性风貌。
听静斋先生说印▼

他在《甲骨文篆刻感言》中曾说:
甲骨文入印,要在“用心于不用心,著力于不著力”,运刀宜简朴率意果断明快,否则迟疑繁复便失去自然天趣,便背离甲骨文字的本然特色了。我们今天以甲骨文入印,不同于殷人刻甲骨,而是取甲骨文的特殊意趣。搞篆刻艺术创作,要能因时制宜、因材施刀,随机应变,方能得心应手。

劲峭挺拔,近似欧阳询

厚重雄浑,近似颜真卿

 

方刚劲挺,雄奇角出,点画中段多起伏,近似魏碑

柔韧流动,近似黄宾虹

涨墨并笔,近似王铎、林散之书法

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颇富艺术之美。
学习目标
1.了解甲骨文源流与发展
2.甲骨文的点、划、线条的风格特点
3.甲骨文的字法、章法、边栏界格等形式构成
4.甲骨文入印文字的运用问题
5.甲骨文刻体和写体对创作的影响
扫码进入课程

课程介绍

1、甲骨文风格特点与创作基本概念(一)

2、甲骨文风格特点与创作基本概念(二)

3、甲骨文篆刻创作——观心

4、甲骨文篆刻创作——听雨

5、甲骨文篆刻创作——水乡梦

6、甲骨文篆刻创作——和为贵

7、甲骨文篆刻创作——云起一天山

8、甲骨文篆刻创作——师竹友石

9、甲骨文篆刻创作——风骨文心

10、甲骨文篆刻创作——花好月圆 日有喜降

盛静斋
1964年生于苏州。幼承父兄启蒙书画篆刻。
从学于吴门张寒月、虞山赵林先生,并先后得到周玛和、葛鸿桢、庄天明、苏金海、马土达、沃兴华等老师的指导。艺术追求“古拙、沉雄、自在”的审美境界。
现为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甲骨文印社理事、苏州市书协理事、学术委员等。

获奖入展

论文、作品入选参加中国书协“全国首届(1995年)篆刻理论研讨会”;
入展西泠印社“首届(1986年)、三届(1995年)全国篆刻评展”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暨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等。
在“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篆刻展”获奖(2007年)。
2014年入展“江苏书法奖”。
二次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有《青年书法艺术家-盛静斋》(天津人美)和《当代吴门篆刻家作品选-盛静斋篆》(古吴轩)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