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如何快写?伟大的“笔势”高手!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二級課程「筆勢」

第十三集|豎筆勢和奮筆勢運用

多花一點時間学习一下,

會有好處的。

|筆記|

L2-13 豎筆勢和奮筆勢的運用 

3.奮筆勢和豎筆勢的運用

繼續上一課,上一課講了奮筆勢和豎筆勢, 今天深入探討他們的運用。 這兩個筆勢應用廣泛,可以寫出很多東西。在草書中用得最多,這裡有一個來回兩次的豎筆勢,再來一個來回兩次的奮筆勢。兩個筆勢加在一起,就裹束出來一個草字。

這是王羲之《遠宦帖》草書“念”字。草字怎樣產生,這要到七級課程才詳細講,現在你只要會看其中的筆勢就可以了。

再講一個字,這次先來一個奮筆勢,然後寫一個豎筆勢,裹束在一起,這是草書的“居”字。你看皇象、王羲之、孫過庭,都是這樣寫的。

筆勢產生於使轉,草書就是使轉為形質。再看多一個例子,跟剛才一樣,先寫一個豎筆勢,再寫一個奮筆勢,裹束在一起,這次結果是草書“欲”字。

以上三個例子都是用豎筆勢和奮筆勢寫的,草書用筆勢寫真是很容易,難點反而是怎樣認識草字。認識草字就是懂草法,知道方法也不難的。一個懂草法的人,寫草書只需要簡單地使使轉轉,豎豎橫橫,無須查草書字典,真是太幸福了。

行書就複雜一些,它的形體受隸字規限,所以筆劃多一些,譬如我們寫一個繁體字“無”。

首先寫一個三次來回的豎筆勢,然後再來一個三次來回的豎筆勢,前面兩次來回小一點,最後這次大一點。好, 裹束起來,就是行書的“無”字。這個字用了兩個豎筆勢,都是豎筆勢。筆劃多,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可以多用幾個筆勢來表現,變化就多。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行書“無” 字,這個字用了三個筆勢,第一勢是三次來回的豎筆勢,第二勢是四次來回的豎筆勢,下面還有三點,這也是一個筆勢,叫做連波省點勢,我們就快講到這個筆勢了。

那真書的“無”字怎樣寫呢?無須擔心,無非就是比較規矩一點,所以分成筆勢就多一點,你看智永寫的真書“無”字,上面多分出一個暝人勢,下麵奮筆勢、豎筆勢、連波省點勢不變,也就是總共用了四個筆勢,就寫出來了。褚遂良寫真書“無”字,下麵用四個點,這是另一個筆勢,我在後面會介紹這個筆勢。

簡言之:

真行草書的大圈,都是由筆勢組成。

草書用筆勢簡單,真書相對比較繁復。

寫字依照筆順和偏旁部首,跟書法不同。

好,剛才講了六個字,前面三個是草書,一個是行書,它們都是只用兩個筆勢就寫出來了,或者說只要兩筆。《蘭亭序》這個行書是三個筆勢,真書用了四個筆勢,也就是四筆。所以說,要想寫得快,古人的方法就是用筆勢,這就是漢字的手寫體規則。

“五勢”中弧線的運動,有轉動和滾動。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的運動,奮筆勢寫一、二、三,可以層層疊加。豎筆勢如寫“上”字那樣,可以抬筆移動位置。我們運用這兩個筆勢,就多了兩種手段。

3.1 疊加

先說說疊加功能。上一堂課我佈置了兩個思考題,思考題我通常不提供答案,讓各位想一想有好處。

第一個題目是:“豎筆勢和奮筆勢有沒有規定來回幾次?多到十次可以嗎?少到一次可以嗎?

這就是讓你思考疊加的功能怎麼用。如果只有一豎,那是單一筆勢,譬如這是一個“努”。如果加了一橫,這就是一個復合筆勢,變成豎筆勢了,一次來回是豎筆勢的基本單位。同樣道理,這是一橫,單一筆勢。如果有拖筆,就變成復合筆勢,奮筆勢。所謂“使”都是折,豎筆勢和奮筆勢的基本單位就是一折。

第九課我講過曲尺勢和犁梁勢,其實就是奮筆勢的一折,或者說寫了一個來回。如果是 6-7,一橫加上一啄或者一趯,這個名字叫折釘勢,好像鉄釘折了頭,其本質還是奮筆勢。一個來回,一個折。曲尺勢、犁梁勢和折釘勢,都是後人起的名字。唐代《玉堂禁經》中沒有這樣的筆勢,越到後來,筆勢分類就越細。

一次來回,一個折,那意思就是不疊加。你看王羲之這個“此” 字的第一筆,就是一次來回的豎筆勢。

《玉堂禁經》奮筆勢講明:“草書'一’、'二’、'三’字 用之。”“一”是基本單位,“二”“三”就是“一”的疊 加。奮筆勢可以少到一次,豎筆勢當然也一樣。

當你一層加一層,其實就是一折加一折。“一”加多一折就是“二”,再加多一折就是“三”。上一課我講過,草書“與”字就是這樣三層的。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引”字,左邊就是三次來回的奮筆勢。

豎筆勢也一樣,從一折開始,層層疊加,通常就是三次一下,四次還可以見到,如剛才“無”字的中間就是四次。

你看智永和孫過庭寫的這個草書“似”字,你可以分為左右兩個筆勢,也可以認為是豎筆勢四次連續來回。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停頓,表現出強烈的音樂節奏。四次以上,往往是草書中兩三個字相連才會出現。

如王羲之《得示帖》“知足下”三個字,來回八次,不過這是三個字連在一起,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見的,只能說是偶然。

再如傳為張旭的狂草作品《古詩四貼》中,疊加就比較多。不過要提醒大家,一口氣不停來回,只是表現“狂”,很可能引起用筆流滑的弊病,未必是好事。

奮筆勢和豎筆勢的疊加,怎樣表述呢?你看,一本書打開,稱之為一開,書法常用的冊頁也是這樣稱呼。豎筆勢或者奮筆勢的一折,就是一開,疊加一次就是兩開。如果這樣呢?就是兩開半。今後我說寫一個三開半的豎筆勢,你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豎筆勢和奮筆勢也有倒筆書。你看孫過庭的“將”字,左邊就是豎筆勢倒寫,本來是從左寫到右,現在是從右寫到左。《淳化閣帖》王羲之“悲”字的草書和行書兩個寫法,也是這樣。起筆寫一豎,然後倒過來寫左邊的豎。

還有橫筆從下往上寫,如草書“此”字,你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倒筆書寫法,這也是一種疊加,只是由下往上加。

簡言之:

弧線是轉,直線結合就是一個折。

折的疊加,產生豎筆勢和奮筆勢。

折有明節點,如轉為暗點就是滾動。

你看這兩條線,滾動用暗節點,是弧線的延續。如果改用明節點,這就是折線的延續。從書寫速度講,當然是用暗節點比較快,明節點你要收筆、把筆尖移到前面來才能繼續寫。

3.2 抬筆移位

接下來研討一下抬筆移位的方法。上次我第二個問題是:這是讓你思考移位功能怎樣用。

豎筆勢和奮筆勢的疊加,通常就是順序疊加,但如果其中一筆要高一些,這就是移位。移位就是增加搖腕幅度,又稱抬筆。這個功能一開發,大大增加了折的多樣性。

最典型就是《玉堂禁經》的舉例 “上”字。這是抬高豎筆勢的第二筆,就得到一個“上”字。如果把第三筆縮短一點,那就是“口”字。

你看,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只要運用抬筆技巧,豎筆勢就變化無窮。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同”,中間有個“口”。你看這個 “口”字的大圈是怎樣寫的?那就 是豎橫豎橫,手腕是左右左右,這就是豎筆勢,只是角度有點變化。

再來看看文征明《遊虎丘詩》中的“知”字,右面這個 “口”,也是豎橫豎橫,左右左右,也是一個豎筆勢。

文征明這個“花”字,草字頭。這草字頭用兩豎一橫,和剛才“上” 字的寫法完全一樣,它也是豎筆勢。

再舉一個移位的例子。“廣”字,這個字屬於“廣”部,現在簡體字就用這個部首替代繁體“廣”字。我們來看“廣”字草書寫法,就是一個奮筆勢。真書中寫“廣”,最後一筆就是抬筆移位,搬到左邊去了,這是奮筆勢的變形。草書中手腕是右左右左,真書中還是右左右左,只是第二個向左的動作比較大。

這個“辰”字,起手兩筆表面上看好像是無關的,是獨立的兩筆,但你跟草書相比,就可以知道手勢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抬筆移位。位移可以很遠,但對於一個字來說,距離並不大,一搖腕就過去了。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臨”字,這個字左右兩分。右邊是一個三開豎筆勢,這個很清楚。左邊其實也是豎筆勢,只是寫了第一豎後抬筆位移,一共四開。我把第一豎稍微寫得短一點,你就容易明白了。提醒大家注意,這左面四開豎筆勢很有用。

你看褚遂良《陰符經》第一個字“陰”,右邊中間就是一個四開豎筆勢,第一開第二筆抬筆移位了。

不僅如此,抬筆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抬高某一筆,使其成為飛度的虛筆。而留下實筆所組成的字,就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上次講過,鐘繇的“上”字是第二筆成為虛筆,而智永的“上”字,是第三筆成為虛筆。這樣,兩個“上”字,形態就不一樣。

文征明這個“祠”字,右面是“司”字,先寫一個曲尺勢,然後寫裡面的一個橫和口。這個橫和口 是連寫的,只用了一個奮筆勢。這在真行草書中也是常見的。

你看智永這個“合”字,“合” 字上面是交爭勢,下面就是一個奮筆勢。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合”字,和智永取勢一樣,只是來回多一個點,那是在小圈位置上轉換方向,關於這一點,我在後面“裹束”部分講解。

由此也可以知道,王羲之這個“同”字,中間一橫也可以和“口” 當做一個奮筆勢,只是第二筆那個帶筆,虛筆化了。草書的使轉比較明顯,真行書的使轉往往有隱藏

本節要點:

豎筆勢和奮筆勢都是折。

疊加功能(包括倒筆疊加)。

抬筆移位功能。

複習思考:

文征明這個行書“簷”字,是由哪幾個筆勢成組的? (注意劃分筆勢可能有不同分法)

王羲之“言”字,怎樣分筆勢比較合理?最順手的就是最合理的。

(0)

相关推荐

  • 黄简讲书法-七级.草书43草书小结02

    原创黃簡講書法2020-11-19 13:26:31 L7-43草法小結2 今天講講學草書需要買什麽書,這個問題有很多人來問,當時還沒有講草法,三言兩語說不清,今天詳細講一下.有關學習草法的書,大致有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5-草书笔法02

    七級課程草書,分兩大部分:草法和技法,大圈和小圈,我現在講的是後一部分,寫草書的技法,講完課程就結束了. 技法一級課程早已講過,毛筆技法就是「九用」,「九用」之目的是要產生精緻的點畫,好像「永」字八法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三 草書的裹束 我們知道,書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前面幾堂課講了草書用筆問題,而識勢就是草字取勢,學習草法時詳細講了,現在還剩最後一個裹束,今天就講這件事. ...

  • 梁诗正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这个小楷写绝了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有异禀,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长擅文学,偕同杭世骏.陈兆嵛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

  • 梁诗正 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这个小楷写绝了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有异禀,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长擅文学,偕同杭世骏.陈兆嵛等六人结"月课诗社& ...

  • 王羲之教你写扇面,苏轼教你写斗方

    赛大家集字书法字典 非常好用的集字书法字典,汇集历代书法名家超过四十五万枚书法图片,可按草.行.楷.隶.篆.魏碑六体通篇查询.查询结果可选字排版,可整体生成图片--乃集字"神器", ...

  • 王羲之逝前写下的小楷,感动无数人…

    说起王羲之小楷,我们很容易想到<黄庭经>和<乐毅论>,作品背后还自带着诸多佳话流传人间.而眼前这幅作为王羲之临逝世前的小楷佳作<孝女曹娥碑>却让有些人陌生,但是相信 ...

  • 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欣赏(台北故宫...

    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此帖疑为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 王羲之(3 ...

  • 他在王羲之作品后面写了几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誉为“最美行书”

    他在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后面写了几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誉为"最美行书". 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被后世书法家奉为"书圣",他 ...

  • 高清经典|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书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帖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共二十八字.此帖是闻名天下的<三希堂法帖>的"三希&quo ...

  • 王宠端午节喝多了,像王羲之一样,写下了这幅草书名篇

    一到节假日或高兴或忧愁的时候,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好好地洒脱或庆祝一下,而最有力的"武器"当然就是酒了,因为酒可以让身处繁锁的或压力山大的人心情一时抛到九宵云外,从而让糟糕的心情顿时 ...

  • 行书5条铁律,王羲之教你写好字

    结体和笔法的规律.下面先来研究行书笔法的主要特点: 1.改变楷法 首先,要区别楷书和行书的笔法.楷书用楷法,包括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一系列法则和要求. 如起笔.收笔需要逆入停顿藏锋,收锋右行稍成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