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伯虎的配角,却是“最贵”的书法家,真迹拍出4197.5万天价

前几天路sir发了一篇有关唐伯虎的文章,很多粉丝反馈想了解唐伯虎的好基友祝枝山的故事。

对于祝枝山的了解与认识,不少人可能仅限于《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

电影中,祝枝山不学无术,经常偷唐伯虎的字画去卖钱,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是这幅《小鸡啄米图》。

为了喜剧效果,祝枝山被导演刻画成一个小丑形象,用来制作笑点。但是,历史上的祝枝山,其实很牛的。

祝允明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既然注定不能靠脸吃饭,祝允明只能靠才华了。作为“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有真材实料的硬本事,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称为“明朝书法第一人”

在书法史上,祝允明虽然比不上王羲之、褚遂良、赵孟頫这样的顶级大师,但他的书法却是卖得最贵的。

2013年他的一草书手卷,拍卖价1725万;另一份草书,拍了2760万。

而在2018年春天的一场拍卖会上,他的《行草诗词卷》,拍出了4197.5万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书法作品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前辈引路书法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

徐有贞是内阁首辅,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文学兵法,而且书法水平非常高,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在当时都颇有些影响力。

在徐有贞看来,当时人的书法创作太迷信唐代风格,至今已走进了死胡同。要想开拓新天地,让书法更进一步,就必须以魏晋古人为师,找回书法的传统和真谛。

这个想法非常了不起,徐有贞对书法创作的认知和体悟,深深地影响了只有七八岁的祝允明。在姥爷悉心教导下,祝允明从小就效法魏晋名家,这样的书法起点,不可谓不高。

十九岁时,家里给祝允明安排了一门亲事,按照门当户对的婚恋市场规则,这位小姐乃是南京太仆少卿李应祯的千金。

巧的是,祝允明的这位李丈人也是一个书法大家,是另一位“苏州四大才子”文徵明的书法老师。他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李应祯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响。

在自己家有外公指点,到老婆家还有老丈人点拨,祝允明的书法水平也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突飞猛进。

仕途坎坷,官场不顺

祝家官宦世家,声名显赫,他爷爷祝颢,当过山西参政,也就是山西省副省长;他姥爷是内阁首辅徐有贞。

小时候,祝允明跟着副省长爷爷,在山西太原度过了任性而野蛮的童年时光。后来,祝允明搞书法创作时,经常落款“太原祝允明”

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祝允明从小也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据说,他五岁就会写字,九岁便会作诗,当时苏州文人雅士搞集会,都很喜欢叫还是小娃娃的祝允明去参加,现场作几首诗,助助兴。

一来二去,祝允明的名声就在圈内传播开来了,人送外号“苏州小神童”

一开始,祝允明的科举之路走得还顺畅,轻松当生员、考秀才,不到二十岁就声名远播。虽然全国的文人都听过苏州祝允明的大名,但一到南京考场,祝允明就玩不转了。

南直隶的乡试,竞争激烈程度,可谓是神仙打架,祝允明南京一战,败北而归;回去后的祝允明埋头苦学,准备下次再战。可是,世事难料,祝枝山后来的科考之路连连碰壁。

三年后的第二次乡试,不中;又过了三年的第三次,依然没中;再三年的第四次,还是落榜。直到又一次的三年之后,第五次乡试,他才终于考中了举人,而且名次相当之低。

有多低呢,那一年参加南直隶乡试的考生共有2300多人,最终录取135人,祝允明仅仅名列第115。

算起来,祝允明从20岁一直考到了55岁,考了整整35年,参加了五次乡试、七次会试,进行了南京五次游以及北京七次游,最高记录:举人

按照明清两朝的惯例,考不上进士没关系,只要考上举人,其实也能做官的。但祝允明一开始心高气傲,而且家里人不是当内阁首辅就是副省长,自然不愿意排队当小官了。

五十五岁的祝允明在放弃科举后,就只能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官场了,他被任命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哪知不到一年,祝允明又主动请求退休。

祝允明原以为,当官能建功立业、扬名万里,一展人生抱负,可真的去官场走了一遭,他才发现,无论是在广东,还是在南京,所谓当官,成天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碎杂事,而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朝廷却根本不在乎。

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了,祝允明如梦初醒,告别了官场同僚,静悄悄地回到家乡苏州,从此彻底扔掉了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当官梦。

明朝书法第一人

从南京辞官回乡,抛下官场的烦恼,祝枝山一门心思扎进了书法。他的书法已经比别人更进一步了,再结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特别是看透世界的心境,写出的作品极其不同凡响。

祝枝山最有名的是狂草

历史上真正以狂草闻名的书法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狂草讲究散而不乱,不但需要精深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更要有艺术思维。

祝允明恰恰兼具二者,他自幼勤练书法,功底深厚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他崇尚东晋风流和禅宗思想,从官场退隐后更是放浪形骸,不乐拘检,思想与艺术融为一体,下笔之处即是心之所至。

祝允明的草书,可谓是狂而不乱,气势雄浑,气度不凡,堪称明代唯一的狂草大家。

祝允明既能写出一流的书法作品,还对书法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继承了姥爷徐有贞的书法观点,主张书法既要有“功”,即书法功力,还要有“性”,也就是精神气。

当功力已经到达境界之后,“性”就成了关键因素,精神层面不够洒脱,不够大气磅礴,也就到不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祝允明还在世的时候,他的书法作品就已经是千金难求。有人为了买到他的字,除了豪掷千金,还想尽办法买通祝家的歌姬、奴仆。

祝允明呢,从小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根本没把钱当回事,拿到钱就请朋友喝酒取乐,挥霍无度。实在花不完,干脆把钱直接送人。如果钱花光了,也不想卖字了,就向别人借债。

有一段时间,祝允明身体不好,很长时间都没有写出作品,结果债台高筑,他一出门,屁股后面就跟了一堆讨债的,幸好老朋友文徵明帮忙,才把这群人给轰跑了。可祝允明却完全不当回事,还沾沾自喜,感觉自己很大牌,出门前呼后拥,很是热闹。

这种洒脱自在的心境,也塑造了祝允明这位真正的书法大师。

对于祝允明的地位,明朝大文豪王世贞这样评价:“天下书法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即普天之下,唯有我苏州书法家水平最高,其中最厉害的,当属祝允明。

到了清朝,人们对祝允明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称他为“明朝书法第一人”

科场失意,官场又失意的祝允明,却在文坛与书画圈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名声,真可谓是一段传奇与佳话。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