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为何从7000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
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一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现如今的1443497378人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字。1990年时,中国的人口还只是11.4333亿人,而再往前推到1949年末,那时的人口更是只有5.4167亿。或许许多人看到这儿会惊讶,四十年的时间竟然几乎翻了快有一倍,这其实还不算是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多的一次。
最多的一次当属清朝年间,从七千万激增到四亿,翻了五倍还多。那么为何清朝年间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人口数在历代王朝之中最高,远超此前的明朝。明朝的户口峰值出现在晚明,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最高人口峰值应该是在1626年,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
王育民认为在万历年间达到了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约有1.97亿人,并推测1655年明清之际人口谷底约为1.2亿人,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为1.6亿人。具体数值争论不休,不过能看出明末人口峰值,至少已经上亿了。
但这上亿到清年间是有改变的,明末战争不断,农民军跟明军打。明军跟清军打,再加上明末小冰期,天灾人祸堆一起造成了不小的人口减员。清军入关之后,为自身统治稳固,又对不服的明遗民进行了清洗。一来二去,人口数量减了不知多少,具体数字依然不得而知。毕竟当时还有很多事忙不完,等到清廷稳定之后,才开始进行人口统计,
顺治八年 (1651)便有过一次,这一次的人丁为1063万,人口大约在4000万人以上。一般来说,只要不遇上天灾人祸,人口恢复其实是很快的。这不,顺治八年 (1651)的人丁便达到了1448万,人口大约是6000万以上。等到康熙年间,便有了大约七千万人,这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波动。
然而一路到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此时人口竟已达到了40100万,也就是4亿零100万左右。清廷即将灭亡的宣统二年(1910),人口大约为43600万,也就是4亿3600万左右。翻了五倍,即使以跨度为一百多年来看这速度也比较快了,还是属“爆炸式”人口增长。以前学界认为,是粮食作物产量的不断提升,也就是玉米、土豆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发现。
其实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在古代社会只要粮食能满足需求,增长是必然的。明朝曾解除海禁,引进了很多粮食作物,比如说玉米、甘薯一类的。清朝年间开始大量种植,这些不光高产还有很强适应性,粮食多了人也就多了。但是否为这个观点也不好说,因为有学者发现,清朝末年玉米土豆的产量占比并不大。
那么究竟是因为有了粮食,人口才变多,还是因为人多了才去找高产粮食?其二便是赋税制度,古代税收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农业税。农业税的征收分为两种,人头税与土地税,张居正之前的中国大部分时期大多采用人头税(奴仆等不征税)。这便会造成一个局面,土地兼并,特权阶级手上土地多交税少。
平民的生活愈加困难,国家的税收也就少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诞生后才改变这样的局面。后来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征的也是土地税,出于这种制度,农民不用再顾及税费而不敢生孩子。
其三加上前面所说的没有天灾人祸的干扰,加上第二条清廷征收土地税,那么人口增长便是自然而然的了。最后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古代因疾病造成死亡的几率很大,尤其是婴儿。可到清王朝已积攒了多代的经验,堪称是医疗水平最高的封建王朝,这便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