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今日夏至——故乡的早稻黄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双抢
引 题
时光停留在2019年6月21日,当天23时54分将迎来夏至节气。
我来自农村,深深的懂得24节气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传统的农村,农民进行农耕作业必定依节气而行,24节气仿佛农民人手一册的生活指南。
夏至,农耕作业进入繁盛期,也是暴雨洪灾多期,在农村,田间的早稻渐渐成熟变黄,一年一度的双抢也将开始。
今日夏至,漂泊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我想起了故乡的早稻黄了,还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双抢。
黄了,黄了,早稻追随季节的脚步黄成这样了,顶多只要十天半月就可以收割了,我突然想起了双抢、荒月。
双抢——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后得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
荒月——指农历四月。时青黄不接而农事日忙,市场面临淡季,俗称“荒月”。如今的盛世荒月,许多人没有经历过那“望着的谷,饿得哭”的青黄不接的荒月了。
大集体时代的双抢
双抢是农村里最忙的季节。这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劳动,时间紧,任务重。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成熟的早稻全部收割完毕,再将田全部犁一遍,接着就要将晚稻秧苗全部插上;在这段时间里,还要晒谷、把稻草全部晒干扛回家。这一切全部是在高温烈日下完成。所以有人说双抢是农村每个家庭成员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双抢是中国社会大集体化时代的产物,我的家乡在那个年代都是种植早稻和晚稻双季稻。“双抢”成了一年中农村最繁忙,农民最辛苦的时候。
大集体年代的双抢在我的童年虽然只留下了一些简短的记忆,但却十分的清淅。
那时候生产队实行定额记分,记得插秧就是定的多少工分一亩,插田时队长强调合理密植,有专门的人拖架子,就是给田划上格子,像小学生在方格本上写字,间距以四六寸居多,不许偷工减料,生产队记工员有一把木尺,好象一尺量下去要有21珠,如果少了就要扣工分。
那时候还进行“万斤桶”竞赛,就是一张人力打谷机每天收割毛谷10000斤,时间限定为凌晨零点至晚上十二点。
记得那时候大队还办有“双抢战报”, 是用钢板刻印的,一位老师负责主办和送到各生产队,那时我虽然刚刚上小学,但很喜欢看,现在想起来,我爱上新闻写作是不是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呢。
记得那时候还有打杂的,如耕田的、晒谷的、过秤的、施肥的、看水的、记工的、拖架子的。打杂的比起打“万斤桶”的要轻松许多,所以,他们拿全队平均工分,按天数记工。
提起“双抢”那些往事,在一些淡然的目光里,是飘过却又无痕的岁月。更何况,任何的往事中,或多或少都会隐藏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喜怒哀乐。正如现在的一代年轻人,在拥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背后,却又多了许多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解和缺失。
期盼你们理解,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些陈年旧事,并不是忘记不了那个时代和那些历史,更多是想用那些亲身经历的苦和痛,让你们学会怎样珍惜身边的那点点滴滴的幸福。
分田到户后的双抢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农村的景象如一夜春风催开的千树梨花,桎梏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下子被打破解放。“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时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我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长大,也时常站在双抢的“岗位”感受那踩打稻机是很一件费力气的事,非常辛苦。两个人用脚死劲踩,手拿禾把放在滚筒上脱粒,稍不用力,滚筒就死了,或者滚得慢,没工效,须咬紧牙关始终用力踩,有时其他人员稍有空闲时,也站在打稻机两人的中间踩上一阵,那样打稻机就轻松了许多。
中午最高温的时候,人们大都休息一到两个小时,但印象最深的是刚刚眯着,天空中突然一阵闷雷滚动,紧接着阳光渐渐昏暗,天上一块块黑云涌过来,下雨了,于是全家紧急动员,拿扫把、带箩筐的乱哄哄赶到晒谷场上,这“抢风暴”的是“双抢”里最精彩的环节。
分田到户后,劳动力自然也就没那么集中了,但“双抢”收稻还是需要多人协作,所以亲友、邻里之间换工是常态,今天帮你家收完,明天还工,帮他家收稻。
一个“双抢”下来,人人晒得黑黝黝,身体也小了一圈,眼见得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仿佛翻过来一样变成浓绿的一片,心里就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想想“双抢”那个年代要干最苦最累的活,农田里上来还要洗衣做饭,割草喂牛喂猪,晚上躺在床上散了架一样。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依旧是酷暑难熬,但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依旧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双抢”之中。
如今回不去的双抢
时代的变化真的有些眼花缭乱,到了九十年代,就在父辈们日复一日演绎着乡村边缘朴实的生活时,一如既往的宁静生活开始变得躁动起来,空气里弥漫和酝酿着让父辈们不安的气息。
零零星星的,一批一批的村里一些青壮年,开始不习惯于祖辈肩膀上的犁耙了,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袱,带着“双抢”中磨练出的那份厉志,开始往城市迁徙,一双泥腿,艰难游走于城市的边缘。
父辈们成为那稻田最后的守望者,一顶破斗笠,一弯旧犁耙,一头老水牯就能概括他们一生的形象。而这些也许已成为我们在城市里打拼的理由和动力,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宁愿做城市的游走者,也不愿做稻田的守望者。
曾经忙碌的田野,而今也多了一份宁静,由于很多地方只种单季稻,还有很多疯长着的花花草草。加上抛秧技术和除草剂的推广,收割机开进了农田,这些现代化的种田技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十天半个月的“双抢”工作量。
“双抢”的壮阔场面已渐渐在农村消失,回不去的双抢,已成为一种乡愁,游走在乡村与城市的边沿,在我们谈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醉生梦死之后,才真正醒悟,“双抢”才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乡。
黄了,黄了,故乡的早稻又黄了,那回不去的故乡,我的父老乡亲期盼你们安好。
点击上面图标购买电影票!
“图说常德、图片说话”。做有深度的原创,拍有情怀的故事,用软文推送广告、用暖文传递美好、用美图见证现实、用每图催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