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铭医轩|仲景医学体系的“慢热型”魅力

​耕铭医轩|仲景医学体系的“慢热型”魅力

李小碗:

疾病分类和症状鉴别诊断的细化病位有利于精准用药,但实际上我感觉就像姚老说的历史上没几个人懂表证一样,也很少有人懂正邪交争的“势”(或着眼于扶正,把正又分阴阳精气血津液,或着眼于祛邪,邪又分外感内伤),更无法达成临床的一致性。尤其现代医学根本就是着眼于分类细化,各种细菌病毒数不胜数,每种找出其对应的杀灭疗法,以至于每出现一种新型病毒就会带来一场浩劫。

实际上人体是最复杂的,人身虽小,暗合天地。人存在于世界中就无时无刻不与各种邪气共存斗争,而治病之法并不应是割裂地看待双方,而应找出其中的“势”,顺势而解。

还有分类这种思路并不是中国人原有的,姚老讲的好像从《内经》一直在做疾病分类,张仲景是集大成者这点我是不赞同的。大而化小,不断分类系统研究这本来就是西方人的思维,很多人包括胡希恕老也认为古人很朴素,因为他们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看不到身体内部的运作机制,所以只能借用阴阳五行等玄学理论强行解释。但胡老也承认了虽然古人的解释是错的,但认识结论得出的规律是对的,而且这个规律是经过无数年在无数人身上实践验证过的。所以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古人思维并认识到这一规律,我想是没必要再守其器、进行无穷无尽的分类的,而是返本归元,守其道、守其机、守其一。

西方人(包括现在的中国人)一直都在主张通过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他们会在各自擅长的某些领域走得很远,为人类做出各种贡献,实际上人类也是一直这么进步的。这种方法似乎是完美的,但是传统的中国古人似乎并不推崇这样。子曰:“君子不器。”古人似乎一直都在寻找一种能回到婴儿天性状态的道路,追寻一种恬惔虚无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历史上的半圣而出世者、诸葛武侯、王阳明、曾国藩……而他们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不知道如果人类当初朝这一方向发展的话又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耕铭:

记得胡希恕老先生在《伤寒论讲稿》里曾经总结过自己这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求深而又返浅,这就类似于万法归一吧!

古人试图在纷繁复杂的诊疗体系中找出一种高效而又清晰明了的疾病方法论,很明显,仲景办到了。仲景是一个大愚,他似乎是在思索一些看似简单实则极为深奥的东西,可是他又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用语音文字系统描述出来,这就好比极限思维无法落实于具体有限的文字上。所以当我在读《伤寒论》这部书时,我感觉是在听仲景说梦话,这种推之愈深、求之不得而又若有所思的象思维似乎需要一种野性,不仅要敢想,更要敢实践。

所以胡老也曾经说过:“仲景这个方剂是'越用越有验’,真是这样子,我是的确有这个体会,所以他这个书,好好看,真比到戏园子还好。”质朴的大白话里彰显着仲景医学体系的“慢热型”魅力,反复推敲与运用,不断提炼与升华,这种“隐忍再进”的学医方式,实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好比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湮没的时候,你却已经安然地把握住了“爱即永恒”的真谛;在台风即将袭来的汹涌波涛的大海上,你却能安然睿智地端坐在海底深处,相比外遭纷乱环境下的鱼虾们,你似乎更能看透与接近事物的本质。

简单来讲,我们也是试图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谱系中用中医的思维去找一种钤法,因为在“病”的层次上思考太多,反会后患无穷。那么《伤寒论》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就像佛教里的《心经》一样,既然是一种抽象奥古的方法论,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活出来,更要真真切切地用活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