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之民丰尼雅遗址

前言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历来是中西交通要冲和中华文明向西开放门户,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几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历远芳晴翠,涉大漠广川,起文物于地下,飨世人以华章,不仅构建了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实证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史,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0项考古发现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项目上及远古文明曙光,下至汉唐宋元遗韵,涵盖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等场景,是新疆历年考古发现的代表与缩影。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篇
民丰尼雅遗址
梦幻尼雅 丝路精绝

考古成果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北100余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1988年~1997年,中日联合进行尼雅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全面揭开了这处被誉为“东方庞贝”的遗址神秘面纱。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文献,确定尼雅遗址即史书所记汉代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最终废弃于4世纪末5世纪初。
考古调查显示,在尼雅河尾闾南北长约30公里 、东西宽约5公里狭长的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的房屋宅院、佛塔、寺院、城址、作坊、田地、墓地、果园等遗迹约百余处,清理出大量建筑构件、汉文、佉卢文简牍文书、佛教壁画、钱币、陶器、木器以及料珠、珊瑚等各种饰物。1995年发掘精绝王及贵族墓地,出土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代表的锦绣华服等稀世珍品,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
尼雅遗址入选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尼雅聚落遗址建筑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

专家评价

尼雅遗址保存状态之好,文化内涵之丰富,世所罕见。尼雅考古成果,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丝路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将有力推动中国治理边疆历史、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锦绣里的“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自精绝王子墓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此锦在缭绕的云气骨架中,穿插中国传统天文星占的占辞——“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以及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禽瑞兽。织造采用白、青、 黑、赤、黄五色经丝,花纹流畅自如,极为华丽,代表了汉代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五色、“五星”,体现汉代阴阳五行思想。以此铭文锦为护臂,反映出精绝王族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与认同。

五星织锦复原图

两代精绝王 

1995年发掘的两座男女合葬墓,随葬品丰厚。墓主人尸体、衣衾保护较好,衣衾面料为汉式五色织锦,高档精美,当是中原皇家作坊的产品。从织锦上“王候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非同一般的铭文看,更可能是特制的产品。所以,这两座墓的男性墓主可能为两代精绝王,墓中大量汉锦当为中原王朝的赠赐品。

精绝王夫妇合葬墓

精绝王子干尸

大漠藏珍 

地处丝路要冲的精绝,是一个开放的城邦,发挥着贸易中转站的作用。在尼雅遗址出土文物中,除了中原的丝绸外,还有铜镜、漆器,也有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毛织品、珊瑚、海贝、玻璃,以及罗马的料珠。

各种珠饰(左),珊瑚 贝制品(右)

料珠项链(左),龙纹铜镜与镜套(右上);漆奁、栉袋和铜镜(右中),刀鞘(右下)
尼雅丰富的遗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精绝城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出西域绿洲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再现了丝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盛况。

流沙坠简 

尼雅遗址发现大量汉简以及佉卢文木简。尼雅出土 “仓颉篇”简文,与中原地区通用的识字课本《仓颉篇》一致。当时使者往来、朝贡、丝路贸易等活动频繁,西域绿洲城邦均设有专管翻译的部门和官员。

佉卢文木简

“仓颉篇”木简

木质世界 

尼雅房屋建筑流行塔里木盆地常见的木骨泥墙结构。建筑构件工艺考究,有汉式的斗拱、雕花窗格,还有中亚犍陀罗风格的木托架、雕花门框等。一些木制家具工艺精细,显示当地木器制造的发达。
遗址中纹饰精美的雕花门柱(左),遗址出土的雕花木桌(右上),遗址中采集的木雕门板(右下)

沙海佛迹 

尼雅佛寺同样是当地的木骨泥墙建筑,其布局则与中亚贵霜时期寺院相似。佛教木雕和壁画艺术深受犍陀罗艺术影响。

佛寺

木雕佛像

服饰精品 

中原的锦绣绫罗在精绝王及贵族的生活用品中应用普遍,衣、裤、鞋、帽、头巾、手套、香囊、枕头、覆面等使用丝绸做面料的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他们的服饰面料还有来自中亚西亚一带精纺的高档毛布。

白地云气人物纹锦帽(左上),高领青边黄绢套衫(左下),凤头形绢帽(右上),方格纹锦袍(右下)

枕头(左上),“长乐大明光”锦裤(左下),锦袋帛鱼(右上),红尼绣花锦靴(右下)

丝绸手套(左上),晕间缂毛织袋和铜镜(左下),“金池凤”锦囊(右上),茱萸纹锦覆面(右下)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