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奇:过最节俭的日子,想最有爱的亲人(【节俭▪家风】征文) 2024-06-12 11:43:55 导读我祖父母、父母一生多灾多难,他们的平凡琐事也许永远入不了大众的法眼;他们一生默默无闻,如同草木荣枯一轮,没有干过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思念他们,为他们勤俭持家的家风家传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从中汲取“以俭养德”的精神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蕴含着亲情的节俭往事渐渐浮现出来,虽然很普通,也很琐碎,但充满了情感和关怀,充满了辛酸和苦辣,时常令我感动……过最节俭的日子,想最有爱的亲人 文/湖北大悟 周传奇 我出生在鄂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家境穷、人口多,对当时的困窘,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让我过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家里壮实劳力少、吃饭人多,境况可想而知。为了多挣工分,年迈的祖父主动要求干满分(满分10分)的重活、苦活;要强的祖母和母亲那怕只给8分(当时妇女干活一般只给6-7分),也坚持和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可每次分得的口粮即使省吃俭用,也只够吃十天半月,缺口接近一半,家人时常忍饥挨饿。据母亲说,我未曾谋面的4个姐姐因饥饿患病过早夭折,我有两兄弟若不是祖母阻拦,也差点送人收养。那时年幼的兄弟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个比一个饭量大,总也吃不饱。那些年,家人常常在田间地头的边角种上一些南瓜,还上山采摘野菜,弥补口粮不足。饭不够吃,做饭的祖母、母亲经常吃一点点就说饱了,把饭让给出苦力重力的祖父和小孩吃。那时,父亲天天在外忙于大队的工作,而祖父又把饭让给祖母和母亲,常常是全家人都没吃饱,却总是有剩饭。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母亲永远是在忙碌着的。她们下地劳作,汗流浃背回到家中,又马上系起围裙做饭。每天清早起床做好饭菜,我们吃好早饭便去上学。饭菜很金贵,没有丝毫浪费。一次我大口地吃着,祖母微笑地看着我吃,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一会儿,她拿着饭碗在锅的另一侧盛饭吃了起来。我不经意地凑过去看了一眼,天啊,那剩饭,是焖饭时搁在新煮的饭一边一起焖热的,上面还有镬焦呢……祖母就是这样一位善良、淳朴的中国农村妇女。她用她纯洁善良之心去关心家人,体贴家人。如今想来,现在提倡不吃剩饭剩菜,但是那个生存就很困难的年代,容不得浪费!小时候,家乡池塘、沟渠盛产野生活鱼活虾,我喜欢捉鱼,经常提着小桶,带一个鱼网到河沟里抓鱼。有一次抓到几条鲫鱼,我去掉内脏洗净后,让母亲做给我吃。想不到母亲很不耐烦地说:“只知道吃,做鱼费柴不说,还多费油呀,真不晓得家庭的难处!”我的脸瞬间红了……至今忆起此事,仍然惭愧、内疚和自责!那时大家人口的饭食,外加猪鸡,都要母亲打理,她整天忙于做饭、洗衣、喂猪、喂鸡,身体不好,头常发晕。而我为了一口美食,竟完全不顾母亲的感受和辛苦。后来我们陆续在外读书,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从家里带咸菜。每个周末回家,母亲老远看见我们,既是欢欣,又是忧愁,欢欣的是我们一天天长大,学有长进;忧愁的是我们既要生活费,又要带咸菜,令她苦不堪言,只能东家讨,西家借……在家人的保护和关爱下,我们兄弟七人虽然自幼备尝生活的艰辛,但彼此相依为命,心底从来不缺乏关爱与阳光,从没有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如今,兄弟们人人小有所成,生活幸福美满,大家都说:得益于良好的节俭家风、家训。长辈为了让我们饿着肚子也能挺胸抬头体面做人,宁可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不做新衣穿着自制的破旧粗衣,也要让子孙们脸面有光,在外不丢人。心灵手巧的祖母(那时母亲因公手受伤,做不了针线活),经常将大哥的衣服改小给二哥穿,二哥的衣服给三哥,就这样一个个传下去,衣服破了打个整洁的补丁,实在破烂不堪还思虑再三才扔掉。生活困难那些年,我们兄弟几个加起来一年才做一二套新衣服,但个个穿得干净整洁,显得精神机灵。儿时夜半醒来,常常见祖母在昏暗的油灯下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下雨天或冬闲时节,祖母坐在竹篓旁剥花生,或织布纺线,或是在小窗前,借着外面的微光,为孙子们纳布鞋缝花布包。祖母做针线活的时候总是把针往头发上别几下,然后用力借着顶针去缝合布鞋。我们穿上新布鞋、背上新布包去学校的时候是神气十足的,布鞋穿起来轻盈舒适,布包也是我喜欢的大袋子。相比吃苦受累干粗活、含辛茹苦拉扯孩子,更可贵的是家人的远见灼识。祖父母、母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认准了识文断字才有出息这个理儿。穷乡僻壤的孩子一般长到十一二岁便辍学在家,当放牛娃挣工分。他们却常常对我们说,不要求你们帮家里挣工分,但你们都要好好上学,只要你们能考上高中、大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我们几个兄弟陆续上学,学费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攒学费,祖父、父亲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祖母和母亲不仅像男人一样上山拾柴、采草药,挑到集市上卖,还在家养了一头老母猪,靠卖小猪崽的钱供兄弟们上学。后来这头猪太老了,都走不动了,被人花45元钱买走,买猪人只是为了那张猪皮。那时,45元钱对我们家来说太重要了。多年以后,家人对此事一直很内疚,对那头老母猪念念不忘。没钱买作业本,祖母和母亲就养了几只老母鸡,鸡蛋一个也舍不得吃,都用来换作业本和铅笔。就这样,我们兄弟读完了初中、高中,成为那个偏远山村里少有的“书香门第”。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家里正是需要劳动力时,家里却毅然决然地送二哥参军。后来又陆续把四哥、我和小弟送往军营。我们大了,就像翅膀长硬了的鸟儿,一个个离巢而去。而我的祖父母、父母,一个个平凡的乡下农民,却要坚强地面对缺衣少食,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呀!随着生活日渐好转,我们几兄弟本想善待和感恩亲人,然而他们长年劳累,积劳成疾,终究没能战胜病魔,没有享受到一天的幸福快乐生活,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亲人们走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刀刻斧凿般印在我脑海,多少次梦相见,夜半醒来泪流满面。回首往事泪流面,节俭有爱暖人心。当年那种艰难困苦的岁月,让我觉得节俭有爱是最好的亲情关怀。苦难的日子,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个节俭的家庭,必然会有深厚的家风家教,这些东西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脉中,体现在家庭的发展、亲人的相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正是这些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细节,通过言传身教,最终让我们七兄弟在迷茫时坚定,在困顿时坚强,在追梦中坚持。0 关注! 赞 (0) 相关推荐 张建文:(雨迹云踪16)无花果/怀念我的祖父(二)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无 花 果 (二) 张建文 秋之精魂,秋之情韵,在我的眼里和心里,全都汇聚在我的无花果树上. 春去也, ... 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难忘母亲的读书教诲 今天,已经退休五年多的我,突然间萌发了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的欲望.2004年的10月8日,时年80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老人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悲痛的时刻永远地留在了 ... 闵华松:那年喊娘吃饭那事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那年喊娘吃饭那事儿 闵华松 周末回乡下送物,和父母寒喧一阵,起身便走.母亲送我上车,嘴里念叨一大堆注意身 ... 王维的少年成名作,首句最经典,让人拍案叫绝,广为流传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个文人墨客脱颖而出,除了我们熟知的李白.苏轼.杜甫等人,王维的诗词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读他的诗词总有一种淡泊名利,雄心壮志之感. 不过相对来说关于表达节日情感的诗词, ... 心若没有栖息之所,到哪都是流浪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朗读音频 ▎朗读者 李静,<慢声慢读>特约朗读人,慢书房书友. ▎朗读原文 祖父 叶城 - ◆ ◆ ◆ 那时候的我们太小了.小到分不清祖母为何总是找母亲吵架,小到在吵架时 ... 严是爱 松是害 听父母说,20多年前,当我们兄弟俩一起呱呱坠地时,朴实的村里人就替他们担起心来:三间破瓦房,一个穷教书的爹,一个种田的娘.以后,这两个儿子不谈立业,成家恐怕都是问题呢!20多年后的今天,村里人终于对我 ... 血泪家史:我的父亲母亲① ◆ ◆ ◆ 讲述 | 郭贤富 郭贤贵& 整理 | 晓雪 一九四四年某个响晴的冬天,微风不寒,阳光正暖.蔡店李冲大塆对面的白果树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唢呐声响,礼炮轰鸣,人声鼎沸,整个村湾喜气 ... 散文||长兄如父 长兄如父 袁福成||江苏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但凡如父的长兄.如母的长嫂,一直都是全社会敬重和褒扬的榜样.在我的心目中,将我的父母和哥嫂都列入其中亦当之无愧! 我父亲这一辈共有兄弟五人,父亲排行老大. ... 【诗生活】清明特刊 ‖ 清明踏青 缅怀故人 做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清明 文/浪迹天涯(湖南) 春的枝头没有挂雨 荒野上也没有放鸳的牧童 只有刻着姓氏.血脉的石头 和一堆拔了草的黄土 焚烧过的灰烬 风一吹就散,尘埃落定 雨就像含在眼里的泪 说 ... 散文||你别累了,歇歇【征文】 你别累了,歇歇 初冬,薄雾轻霾似一张纱网静静笼罩大地,湿润的空气里透着一股淡淡的清香,闻香瞥见星星点点的桂花藏匿于深黛色枝叶间呢喃细语.白居易有诗曰"有木名丹桂,四时芳馥馥".我伸 ... 爱穿老妻做的鞋(散文) 屋角里堆着一大堆我穿过的鞋,各样颜色.不同样式.不同质地.不同季节穿的都有,但是我一辈子都只爱老妻做的那种"千层底"老布鞋. 喜欢穿老伴做的布鞋,是从50多年前她给做的那双&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