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 陆游题记翠屏堂
无法磨灭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乡愁
六、第一山上思古今
陆游题记翠屏堂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盱眙有着不解的渊源,曾专门为盱眙作过《盱眙军翠屏堂记》,至今仍珍藏在第一山的“碑刻珍藏馆”(翠屏堂)中。
陆游的父亲陆宰,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迁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职,负责汴泗淮河漕运、货物转运的管理。隋唐以来,盱泗便为漕运枢纽,转运重地。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陆宰交卸淮南转运副使之职后,赴京侯任。于十月十六日,偕夫人乘上官船前往东京汴梁。恰遇风雨,停泊淮畔,就在这天,陆游生于淮河的官船之上。童年的陆游便遭受金兵南侵之乱,时常为躲避兵灾,怀揣一块饼,潜伏于淮岸草丛之中,即便到了老年也无法忘记。在他老年写的《三山杜门作歌》,还追忆起那艰辛的童年: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逃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陆游出生于盱眙淮河的官船之上,这便让他与盱眙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结交了众多的盱眙朋友,还有两个盱眙的县官。绍熙元年(1190年),65岁的陆游得知朋友霍篪调任盱眙监丞,便前往相送,还写了一首《送霍监丞出守盱眙》诗赠予。霍篪到任后成绩斐然,当年又升盱眙知军。在陆游鼓动下,霍篪开始为盱眙修纂县志,并定名为《都梁志》。《光绪志》“秩官”卷载:“霍篪,京口人,绍熙元年知盱眙军。著《都梁志》八卷,《续都梁志》一卷。”在第一山秀岩,还有霍篪等留下的石刻一方,题为“庐陵杨万里、建宁黄夷行、京口霍篪,春熙已酉十有二月初二偕来”。
嘉泰三年(1203年),陆游的好友施宿知盱眙军。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秩官》载:“施宿,字武子,吴兴人,嘉泰三年知盱眙军,建翠屏堂。”施知军还有《东坡先生年谱》《注东坡先生诗》等著作存世。
(盱眙第一山翠屏堂)
施宿到任盱眙后,便想能在任职期间为盱眙做点事业,故在第一山上,玻璃泉旁,起秀亭与杏花岩之前,修建了一座别致典雅的“翠屏堂”,为盱眙山城新添一景。翠屏堂建成后,特邀好友陆游前来赏游。开禧元年(1205年),陆游应邀又来到盱眙,在施知军的陪同下,陆游登山赏景,游览翠屏,观赏堂室,一番赏游之后,非常高兴。此时,施宿便恳请陆游赐墨,为这新建的翠屏堂作记一篇,年已80的陆游仍然才思敏捷,稍加思索,便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当即写下《盱眙军翠屏堂记》一篇,记云:
国家故都汴,时东出通津门,舟行历宋、亳、宿、泗,两堤列植榆、柳、槐、楸,所在为城邑,行千有一百里,汴流始合淮以入于海。南舟必自盱眙绝淮,乃能入汴,北舟亦是自是入楚之洪泽,以达大江,则盱眙实梁宋吴楚之冲,为天下重地尚矣。
粤自高皇帝受命中兴,驻跸临安,岁受朝聘,始诏盱眙进郡,除馆冶道,以为迎劳宿饯之地。而王人持尺一牍,怀柔殊邻者,亦皆取道于此。于是地望益重,城郭益缮治,选任牧守重于曩岁。及吴兴施侯之来为知军事也,政成俗阜,相地南山,得异境焉。前望龟山,下临长淮,高明平旷,一目千里,草木蔽亏,凫雁翔泳,盖可坐而数也。乃筑杰屋,衡为四楹,纵为七架前为陈乐之所后有更衣之地;而旁又有丽牡击鲜,与夫吏士更休之区;翼室修廊,以陪以拥,斫削髹丹,皆极工致,最十二有六间。而堂成,既取米礼部芾之诗名之曰翠屏,且疏其面势于简,绘其栋宇于素,走骑抵山阴泽中,请记于予,侯与予故相好也。
予闻方国家承平时,其边郡游观,有雅歌之堂、万柳之亭,以地胜名天下,虽区脱间犹能咏叹,以为盛事。然尝至其地者,皆谓不可与淮水南山为比。翠屏之盛,又非雅歌、万柳可及,则亦宜有雄文杰作以表出之。而予之文不足称也,虽强承命,终以负愧。侯名宿,字武子,于是为朝散郎直秘阁。
开禧元年春正月癸酉记。
施宿非常欣赏陆游的才华,当即命人将陆游的《盱眙军翠屏堂记》刻勒碑上,立于堂中。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陆游当年为盱眙翠屏堂所写的赋记,依然为这位盱眙的朋友而骄傲。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