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妹妹们,听说你们读书时总觉得自己好像学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
22届的弟弟妹妹们,三月份你们在做什么?
是还在择校,还是已经进入到了看书阶段?是已经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考研学习还是依然一头雾水不知应该做点什么?
我先说几个关于三月的小建议。
首先是择校。在今年的院校报录比尚且不明了的情况下,在择校方面大家可以如若有所纠结,大可以选择2-3选院校后暂且放置不做最终决定。而是先阅读新闻与传播学科最最基础的三本参考书,即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第七版)》和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在阅读这三本书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学起来的费力程度、做笔记的熟练程度、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来判断自己究竟是冲冲好学校,还是保守起见选了稳妥院校——尤其是跨考的同学,在没有任何学科基础的情况下,更不应该盲目的择校做决定,还是应当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主。
其次关于学习时常。现在依然属于考研前期,在学习方面大家最好有的放矢,不建议每天的学习时常超过8小时。一方面现阶段的确没有那么多内容让你能完完整整的进行八小时的有效学习,必然会存在摸鱼开小差学习效率底下等诱发焦虑的情况,同时在备考前期过早的拉长战线,也会导致后期复习疲软。
最后是学习内容与方法。即使大家已经阅读过各种经验贴,了解过了各种如「专题」「答题」「论文」等内容,但现在通通把他们扔掉。三月到四月你要做的时期就是踏踏实实的把我上面提到的三本基础参考书完完整整的通读一边。理解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本学科究竟在讲什么,学什么——这比阅读任何的参考资料来的都有效。千万不要盲目购买任何所谓可以取代课本的笔记和资料,什么都不如通读课本有价值。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书是都读了,但总觉得「读完就忘」「不知道怎么做笔记」「读了和没读一样」「不知道自己到底看进去了没有」「读书读的一点都不踏实」这种奇怪的感觉。
究其根本,无非是在于「读了但笔记没做对」「笔记做了但没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如若你有上述症状,欢迎来到秃头诊疗中心医院,我是今日的主治医生花主任。我将负责纠正各位的读书姿势、笔记痛点和记忆模糊疑难杂症。努力帮各位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前期看书时提高效率,努力建立学科框架甚至是个人的深度思考。
只要各位弟弟妹妹遵循医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好服用,保证药到病除。
「1」
症状
#读书读了个寂寞患者#
看书的时候容易走神、读书读的了无生趣、读完就忘啥都记不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各位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课本的方式。
一般重要的课本我们建议在前期至少要阅读两遍,重要如《传播学教程》建议阅读三遍。那么在阅读之前我们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这次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样才能在两到三遍的阅读中全面的掌握和记忆一本书。
🔍 第一遍通读课本;目的是快速入门,对学科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同时大致划出课本的理论性重点。
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建议各位拿着笔,划出课本中存在的「学科定义」「理论」两层内容,这样通过学科定义我们就能清晰地了解到传播/新闻学到底在研究什么,通过理论我们就大致明白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内容。每章通读完之后,大家也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帮助自己再一次回顾章节内容和章节重点,以此加深记忆。保证自己每看完一章,都大致知道这章到底在讲啥,看完一本书也大致清楚这本书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传播/新闻学。
🔍 第二遍框架式阅读;通过搭建每一章节和整本书之间的知识框架将一本书读成一张纸,以便在整体上掌握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又可以从细节处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分类,在回忆和巩固时进行索引,甚至通过框架图找到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比起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则需要更加细节的阅读,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同时辅助第一遍划出的理论,把理论、知识点、概念进行整理和罗列,作出每章节的知识框架(下图为《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知识框架)
在每一章节都有了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把这些章节框架进行合并,作出整本书的大知识框架,这样我们就等于系统的掌握了一本书的内容(下图为《传播学教程》和《网络传播概论》的知识框架,每个框架都可以展开看到章节框架)
至此,在两遍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已经不至于读了个寂寞,至少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学科框架。
🔍 如果还想加深记忆进行第三遍阅读的话,我的建议是在暑假期间进行,读书的时候强调「专题」和「思考」,目的是让你的学习更加深入化和体系化。
框架笔记是缩略版的笔记,只能是帮助你建立起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但每一个理论的细节都还不够具体。所以第三遍阅读建议大家在事无巨细阅读的基础上,综合你已经看过的所有书本中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所有描述,再结合论文、公众号的补充,进行知识专题整理——这是专题。
举个例子,「议程设置」理论这个知识点,即出现在《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也出现在了《网络传播概论》第九章,同时在我们昨天的推送里也提到过,在我们给的很多额外论文包中也有所涉及——因此专题就是把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整理在一起,从理论起源(传播学教程)、理论内容(传播学教程)、理论发展(网络传播概论)、理论当代应用(公众号和论文)几个角度来整理。
除此之外,第三遍阅读除了做出「专题」,还需要进行「思考」。依然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我们除了要了解理论本身的发展脉络之外,思考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自己思考:今天哪些舆论事件中存在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发生了哪些变化?议程设置可以用来说明当下的哪些现象?(如下图)并将自己思考的现象、变化也一并写在专题笔记中。
至此,三遍阅读,从框架到专题笔记:我们才算是真正把书读懂了,读会了,读透了。也不可能再出现「觉得自己啥都没学会」「读了个寂寞」这样的情况出现。
「2」
症状
#不会做笔记患者#
做笔记的方式千千万,划书框架做摘抄,但如果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那必然会让你的读书效率大大提升。
一般而言,课本笔记有四个基本作用。
作用一:整理思路,无论再凌乱的书,按照一定的思路整理完笔记,你都应该对这本书有比较宏观的知识体系:学了什么?主要在讲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作用二:精简课本,把课本里那些无用的案例、论证、实验删掉,剩下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等内容。作用三:内容查找,自己做的笔记都会有个基本印象,我在哪里写过什么概念之类的,这一方面有利于看到相关联内容后,在原有笔记上进行补充,同时也提高了内容查找的效率;作用四:温故知新,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多看几遍,熟能生巧。
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三种最常见的「初期笔记制作方式」。大家可以根据你们的习惯来进行选择。
第一种:直接划书+翻书
✔️ 基本内容:划出重点、在旁边直接补充自己想到的信息、简单整理课本逻辑。
✔️ 作用:能够事无巨细的照顾到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对于考察的特别细的院校来说不会有遗漏,且多次翻阅课本能有效的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 缺点:不方便查阅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可能会缺少联系和框架感、不确定自己划的是不是重点就会导致书上已经画满了,脑袋依然空荡荡
✔️ 使用阶段:划书的方式建议大家在通读第一遍的适合使用,第二遍则配合着框架笔记一起使用,这样才能兼具事无巨细的课本细节以及大局上的课本逻辑。
第二种:标题摘抄+核心内容摘抄。
✔️ 基本内容:这类笔记比较常见的是手写笔记,在笔记本上对课本中的小标题、理论的每一个分论点、书中有意义的话语进行摘录,把课本的一章内容读成一张纸。
✔️ 作用:能快速提取出课本的重点,且通过摘抄的形式加强记忆,不至于像框架笔记一样看见知识点的名字而一片茫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一些简单的内容提示有利于突出课本重点和内容回顾。
✔️ 缺点:后期这本笔记本几乎没有用处,摘抄较为浪费时间,一不小心会陷入自我感动的抄书无用功中。
✔️ 使用阶段与适用人群:课本第一遍通读阶段及第二遍配套框架笔记进行细节补充。适用于写字较快、记忆力较差、需要通过做笔记找到学习实在感的同学。
第三种:电子框架笔记
✔️ 基本内容:电子框架笔记就相当于把我提到的「第一遍、第二遍和第三遍看书」合并成了一个步骤,将框架、理论细节内容融合成一本笔记,在大局处能找到章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细节处能查看每一个理论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 作用:电子笔记的特点在于清晰,能非常清晰的展现出框架和知识点。一份电子笔记就等于是一份完整的课本笔记,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补充。
✔️ 缺点:缺点也很明显,同时兼具框架和知识点就对做笔记的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很有可能最后框架也没有清晰的罗列,内容也只是对书本内容的复制。并且电子笔记内容一旦很多就会陷入做完是做完了,但完全不想再看,看也很不方便的困境。
✔️ 使用阶段:我个人建议二战的同学、有一定学科基础的同学使用电子框架笔记,其他的同学,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同学,最好是按部就班的先划书、再画框架,最后补充内容这样的常规方式,一步一步建立你对课本的认识和记忆。
前期做笔记的重大误区:做笔记不等于抄书!做笔记不等于抄书!做笔记不等于抄书!做笔记不等于抄书!
几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同学美滋滋的抄了大半本传播学教程,抄完之后发现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做完之后不可能翻第二次。做笔记一定是提纲挈领式的,一定是逻辑框架式的,单纯的把课本上的重要内容抄到笔记本上毫无意义。真正的笔记应当是对课本的整理,是需要配合的课本一起阅读的,不存在有了笔记丢掉课本这种情况。所以抄了也是白抄,还浪费事情,千万不要抄书。
🏥 | 👩🏻⚕️ | 💉
今日诊疗到此结束,请患者注意收藏本药方,按照药方指示好好调理便都能药到病除。如有不理解的地方,也欢迎咨询秃头医院主任医师花主任和班主任。如果信任秃头医院的服务,也可以咨询和订购本所的包年调理计划。
本所衷心祝愿各位都能康复。
☾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