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三位龙门人笔下的千年古镇,《在龙门读中国》即将出版发行!
富阳龙门,是孙权后裔聚居地,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的国家一级景点,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孙承安、孙华、孙伟良三位孙氏后裔,通过自己的笔触细腻解读龙门,汇集成书《在龙门读中国》。本文为“儒家文化”的第一篇《廉政:天下百姓的共同诉求—从龙门一块宋匾说起》。
《在龙门读中国》三月即将出版
作者介绍
孙承安
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等文集。
孙华
1966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教育逾30年,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现任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副校长。
孙伟良
1973年2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28年,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现任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三小副校长。
廉政:天下百姓的共同诉求
——从龙门一块宋匾说起
□孙承安
龙门有这样一块宋匾
龙门古镇的孙氏大宗,庄严静谧。环顾四周,一块块古旧的匾额,仿佛在默默诉说孙权故里曾经千年的厚重历史。其中,偏厅墙上有一块斑驳的木质匾额,上书“彝鼎留芳”四字,尤为引人注目。
“彝鼎留芳”匾额是一块宋匾,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迄今发现并完整保存下来的三块宋匾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浩劫中,很多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毁坏,龙门当然也并不例外。所幸的是,龙门小学食堂的一位烧饭大伯,几十年来一直是用这块“彝鼎留芳”匾铺床的,别人不知道,就连他自己也根本意识不到此为何物,从而使这块宋匾躲过一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今,“彝鼎留芳”匾额,向人们默默诉说着一个龙门孙氏前贤孙祁不畏权贵、忠于朝廷的廉政故事。
孙祁,字翊光,是龙门孙权第34世,龙门孙氏第9世,宋理宗时任大理寺评事,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评事相当于审判官。因其排行十八,人称“十八评事”。
当朝权臣史弥远把持朝政,专权误国,废黜赵竑太子之位,并诬赵竑僭逆,交大理寺审理。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孙祁,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欲公正执法,还赵竑以清白。然孙祁为其翻案之举,最后被称作“忤旨”而罢官。孙祁回乡后,于龙门溪水之西,过起穷耕苦读的生活。史弥远死后,理宗皇帝派翰林学士贞德秀来龙门访问他时,孙祁已老死三年。贞德秀对孙祁的气节非常佩服,对他的人品也很感动,于是赠“彝鼎留芳”一匾来赞誉孙祁。宋亡,孙祁子孙都隐居山林,坚不仕元,可称“一门忠烈”。
鼎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后指代礼教、礼法,常理,法理。“彝鼎留芳”四字昭告世人,“十八评事”孙祁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必将流芳百世。
余荫堂里都是廉政故事
龙门孙氏自古耕读传家,不仅重视农耕,而且尊师重教,通过科举入仕者众多。据《龙门孙氏宗谱》记载,先后有80余人登科为官。这些官员职位大小不一,但个个清正廉明,没有一个贪污受贿。上文所述孙祁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孙濡和孙衔也同样是龙门籍清官的杰出代表。
孙濡,孙权第46世孙,明朝嘉靖年间,曾任河南长葛县知县。长葛,地处河南中部,盐碱之地,土地贫瘠,遭遇灾害,百姓更苦不堪言。孙濡到任后,道德规范,勤于政务,拒绝贿赂,深得人心。某年,长葛旱灾,百姓颗粒无收。为了救灾,孙濡派亲随回家乡变卖家产,购得荞麦籽运到长葛。荞麦,生长期短,宜于救灾,但播种后仍不见下雨,他心急如焚,对天长跪不起,诚心祈祷:“宁可绝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上天为之动容,普降甘霖,荞麦获得丰收。是年,河南中部饿殍遍野,独长葛百姓赖以存活。当地父老感恩不尽,为使子孙永志不忘,称荞麦为“孙公麦”,载入长葛县志。
正当孙濡把长葛治理得井井有条之时,一宦官向他索贿。一则孙濡无钱可送,二则也耻于送礼行贿,面对宦官的威逼,便愤而辞官回乡。长葛士民拦道挽留绵延数百里,不成,赠“政侔卓鲁”匾额一块,说他的政绩堪比汉朝的贤臣卓茂、鲁恭,以表敬仰与感激之情。此匾现仍悬挂在余荫堂里。
龙门多厅堂,余荫堂(又名“官房厅”)是孙濡房下的议事厅,门楣上有“端履”两字,就是当年孙濡亲笔所题,意在告诫后人,做人行事要走正道,不走邪道,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孙濡辞官回乡后,仍好学不倦,孝顺继母,抚恤邻里,富阳几任县令都十分尊重他。县令谢中立称他为“彦方太宇”,县令刘汝昭赞他为“澹台灭明”。彦方太宇,指东汉名臣王彦方,以仁德名世;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弟子,因道德高尚而受到孔子的称赞。孙濡受“彦方太宇”“澹台灭明”之誉,足见地方官员对孙濡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同样在余荫堂,另有“山西第一廉吏”和“还我寇君”两块匾,这两块匾额的主人是孙衔。
孙衔,清嘉庆进士,历任山西省太谷县知县、平定直隶州知州。太谷县为山西富地,前任官吏多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孙衔赴任后,除陋习,革苛政,挽士风,振民心,山西省伊、鄂两督抚特赠“山西第一廉吏”匾额,以示嘉奖。不久,孙衔被委任署理平定直隶州知州。适逢州试,孙衔公平公正,慧眼识珠,选拔了一批当地最杰出的人才,读书人欢欣雀跃,深得民心。然而,不满三个月,恰遇白莲教案事发。原来当地早有白莲教地下活动,图谋推翻清政府。吏部虽然知道这是前任官员遗留下来的事情,与他毫无干系,但还是拿他当了替罪羊而革职查办。孙衔要重回太谷,士民无法挽留,就在公堂上悬挂了“还我寇君”四字匾额。
寇君,指东汉名臣颍川太守寇恂。他治政有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奉调入京为执金吾。当随光武帝车驾南征至颍川时,百姓挡驾恳求皇上:“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希望他再回颍川任职。后来称挽留地方官为“借寇”或“还我寇君”。 孙衔能得“还我寇君”匾额,足见百姓对孙衔的敬仰和留恋。
2016年,龙门镇人民政府在余荫堂建成了“正身馆”。该馆现在是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
法治社会需要清正廉明的执法者
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曾只追求“人治”的完善,将治国理想寄托在“圣人”“明君”身上,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次无情地碾碎了这一幻想。于是,先秦时期法家开始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如代表人物之一商鞅就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商君列传》)“法治”一词也很早就出现在古籍中。比如《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又如《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什么是法治?英国思想家洛克说: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法治,是给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给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权力。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
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然而,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虽然我们有过“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宣言,有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则,但同时也有“刑不上大夫”的法治缺憾,历朝历代更有执法者知法犯法、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案例,这不仅是对法治的践踏和亵渎,更是对法制公信力的破坏。因此,当权者、执法者的清正廉明,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至关重要的。
清正廉明者定会千古流芳
观照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个基本的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不管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也不管是哪种法度的推行,必然要触动部分阶层或个体的既得利益,因此,推行法制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推行与反推行的针锋相对的博弈过程。由此,也决定了推行者的跌宕沉浮,命运多舛。
如东汉时期名臣杨震,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50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又升为司徒。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后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时,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后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
明朝名臣于谦,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登辛丑科进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继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1457)因“谋逆”罪被冤杀。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他从政为官40年,先后担任多职。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但因为禁烟和抗英,却遭投降派诬陷,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诸如此类的人和事,历朝历代都有,难以一一列举。
第二个事实是,历史是公正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只要顺应历史潮流,代表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使一时遭遇不公正待遇,但最后尘埃落定,仍会在百姓心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前面提到的杨震,顺帝继位后便下诏平反;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历代仁人志士所称颂;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后终被公认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正直清廉,为人民所敬仰,尤其是在赴戍途中,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不朽的经典名句。
由此看来,龙门的孙祁、孙濡和孙衔,他们生前身后所发生的一切,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彝鼎留芳”“彦方太宇”“澹台灭明”“还我寇君”等一块块匾额,向人们昭告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廉政,是天下百姓的共同诉求;清正廉明者,定会千古流芳!
相关文章: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袁敏老师为《在龙门读中国》作序,看看大家笔下的龙门!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签名本预订开始啦
01
预订福利
前100位预订图书
三位作者将联合签名
预定本书
图书到货后配送到指定预留地址
预订图书我们将邀请参加新书交流会
预订通道
预订签名本价格:55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