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十六)襲常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十六)襲常
今本德经第五十二章(15)
分段解析(一)
甲本: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囗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乙本: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佁
王本: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站长解析:
甲本缺失1字,以乙本补上,重点分歧为“殆”与“佁”,以及甲本没有“既知其子”一句。
“佁”,《说文》曰:佁,痴貌。本义为痴呆的样子;而“殆”,《说文》曰:殆,危也。本义为危险。
对于尊道而贵德,不仅仅让自己不迷惑,变的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也就是脱离危险,无死地,而且对于“殆”字,老子在帛书其它篇章中也有提到,如“知止不殆”,“知止所以不殆”。故甲本的“没身不殆”多为老子本义。
对于王本,以及传世本中增加的“既知其子”一句,就像“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德畜之”一样,内容说的很对,也是老子思想,但有些重复和啰嗦,或者只是显的对仗和流畅,而老子并不关心这些,精炼,简介的表达用意是老子的语气。
“始”,即根本,也就是老子讲的“母”,即“无名万物之始”,“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有名万物之母也”,“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什么才是真正的始?什么才是真正的母?
帛书老子甲本中讲到了“道生之,而德畜之”,又讲“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讲“道者,万物之注也”,故什么是始,即“无”就是始,什么是母,起了“道”这个名就是母。即天下始于无,而无即是道,道即万物之母。
本段意译应为:无为之道为天下之母,当体悟了道的本性,才对道生万物有了更深的体悟,故更要尊道贵德,这样的话则“永无死地”,而且可得“无为之益”,如“弗为而成”,“知足恒足”,“取天下恒无事”,“可以为天下正”,“可以长久”,“善始且善成”等等。
本义求真: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分段解析(二)
甲本:塞其悶(二心)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囗囗
乙本:塞其㙂閉其門冬身不堇啟其㙂齊其囗囗囗不棘
王本: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
站长解析:
甲本缺失2字,以乙本补上,对于规避汉景帝名讳改“啟”为“開”,不多讲。重点分歧有三。一处是“悶”,“㙂”,“兑”;一处是“终身不棘”与“終身不救”;还有一处是“终身不堇”与“终身不勤”。
先说说王本的“兑”,在易学上兑为口,为缺,也类象人身体上的九窍,也就是带洞,有孔的地方。故“塞其兑”就变成了不看,不闻,不言之意。
再说说“㙂”字,在集韻中讲,牆墮也。也就是墙倒塌。故“塞其㙂”就变成了把倒塌的墙堵住,塞住。
而在帛书甲本中第一个字用的是“悶”中有“二”,站长研究发现,在古代,读音上与“㙂”,“兑”为双声叠韵,可互相通假。
再研究一下“悶”中有“二”,也就是二心放入门中。人有二心即不安之意,故“塞其悶”就有把烦乱的内心塞住,而用塞字,就有主动人为之意。且“塞”与“心”也并不是没有关系。在南宋时期中国象棋有种称谓叫“塞心马”,说的是马走入己方的九宫花心,常有被将死的危险,俗有有“马入窝心,老将发昏”之说。就是当下我们遇到一些烦心事,也会用“心塞”这个词。
第二处用的是“悶”,没有“二”,有的专家说有“二”为正体,这个不是正体。但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悶”,《说文》曰:懣也。本竟为心中不愉快不畅快之意。但此处并非此意。
“塞其悶”,意译应为:克制自己不去胡思乱想,甚至什么也不去想。“啟其悶”,意译应为开始想,思考,动脑筋。
“門”,《说文》曰:闻也。闻者,谓外可闻于內,內可闻于外也。也就是外可以感知内,内也可以感知外。人身与外界感知的地方是哪里呢,就是七窍。故“閉其門”,就有不言,不看,不听,不闻之意。若把“塞其悶”和“閉其門”放在一起,就有“无言耳鼻舌身意”之境,就是修虚静,无为之道。
“閉其門”与“濟其事”是相对的,再理解“濟其事”就容易的多啦。济,一种水名,水流之处无不受其影响。故这里的“濟其事”为运用人的七窍之灵,应对遇到的所有事情。
“终身不堇”,在其它章节我们谈过“堇”字,象两臂交缚的人形,为献祭的人牲。为奉献,献身之义。这里的“不堇”,直译为不用奉献,也不用牺牲。实际含义为虚无恬静,精神内守之意。
“棘”,《说文》曰:棘,小枣丛生者。“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终身不棘”,则更好理解了,就是“无死地”,终身不会受到伤害之意。
本段意译应为:把烦乱不定的心门塞住,不再胡思乱想;再把自己的七情六欲之门闭上,终身修清心寡欲,不欲无为的上德。当再次打开心门,睁开双眼感知万事万物,再也不会遇到祸事,再也不会受到伤害,即“无死地也”。
本义求真: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分段解析(三)
甲本:囗小曰囗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
乙本:見小曰明守囗囗強用囗囗囗囗囗囗囗遺身央是胃囗常
王本: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站长解析:
甲缺失2字,以乙本补上。重点分岐有二。一处为“襲常”与“習常”;一处为“毋遺身央”与“無遺身殃”。
“襲”与“習”,古时相通。在《周礼》注曰:故书袭为习。“襲常”,此言因顺常道也。袭,通"习",有沿袭自然之意。而“央”在古时与“殃”相通,为灾祸之意。
谈谈“明”字,此字在帛书甲本中出现的频率很多。在老子眼里,什么是“明”呢?除了本章的“见小曰明”,帛书老子还有“不见而明”,“知和曰明”,“知常明也”,“自见者不明”,“不自视故明”,“物无弃财,是胃襲明”,“自知者明也”,还有“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等等的表述。故明多为智慧,通达之意。
“见小曰明,守柔曰強”,意译应为:能够领悟到道之微细玄通,才是有智慧的,我们更要修清心寡欲,不欲无为的上德之柔,这才是真正的强。
关于“守柔曰強”,老子在多处都有表达,如“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骨弱筋柔而握固”,“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也”,“柔弱勝強”等等。
“用其光”是对“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总结,即用道的本性,用道这种光芒。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意译应为:总之用道之光芒,让我们复归天地万物之灵的智慧本性,不再使自己身心陷入死地,这也只不过是顺应自然之常道罢了。
本义求真: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
最后站长把分段校对的本义求真汇总如下:
帛书老子15(今本德经第五十二章)本义求真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
未完待续---
静坐修心,延年益寿,改善心性,找到真我
本文发布自知卜易社“站长带你飞”平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