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不是谁都合适的

网络社交上的“聊天”,是点对点的交流,“朋友圈”则是社交圈了,“群聊”介于两者之间——小范围的社交。

聊天与电话的作用类似,是两者之间私下的口头交流。所不同的是,说话是一个人天生就会的。所以,电话比较接近自然说话(也就是接近而已,你看小朋友刚学习跟在外地的爸爸妈妈通电话时的那个难为情的劲儿哟),微信里的聊天,是一种纯粹的笔谈。它跟口头聊天不同的是,起码要识字,还要能够懂得把字“搞进手机里去”。换句话说,连输入法都没有掌握的,你就别凑热闹用微信聊天(笔谈)了。

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人们的社交圈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几十年没有来往的亲戚们可能都通过社交网络关联了起来。

我经常对不大识字,或者虽然识字、但是没有掌握输入法、或者书面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们,善意地加以提示,“像以往那样用电话交流吧”——本来这是一分善意,让他们不必以为用网络社交就有多高级,自己不必为难自己去努力适应一种自己不擅长的交流方式,而且用电话沟通的成本更加小。无论于人于己,都是两利的事情。

但好像他们并不领情!

一辈子都很少握笔写字的人,反而好像更热衷于用微信笔谈——以至于接收到他们的信息,常常要靠猜,才能蒙出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更有甚者,他们因为没有受过社交礼仪的熏陶,拿了微信这个方便的工具,没有任何规则地随便发声(即使错别字连篇),甚至连“长辈和晚辈的社交场合应该相互隔离”这样起码的礼貌都不讲究,经常在有晚辈的场合,放纵自己的情绪,随便地张扬负面情绪。这不是造业,又是什么呢?

所以很长时间,我连微信都不开了。直白地说,我觉得这个交流场所,被那些“输入法都没有掌握、词不达意、却还热衷于笔谈”人们给污染了。只不过那几个“闭关”的星期里,把过去多年来,习惯相互用微信交流,并且交流得非常流畅的亲、友们,也有些许耽误的倾向。你说那些“用不好,还瞎用”的人们,多耽误事。

这也是我跟有着共同爱好、或者真正的亲、友们,普遍建议加我qq的原因。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