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一个好汉三个帮?两两组合就可以!

人与人交往有几种模式?最有名的大概是这一种——“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历史上不乏纷纷为之“打call”的名人:

泗水亭长刘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为之奈何”,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怎么办”。若是没有萧何、韩信、张良……想必亭长出身的汉高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三国蜀汉刘皇叔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兄弟如手足”,为此在群雄环伺的东汉末年,他依靠关张、赵云、诸葛亮……赢得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局面。

同样地,若没有悟空、八戒与沙僧,唐僧也绝不可能闯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当下,想要独木成林几乎不可能——汉字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最早出现的象形字,基本都以独立姿态呈现;但莫说发展到形声,在指事、会意阶段,字形就已开始组合亮相了:毕竟大千世界,万物争鸣,独体字很难涵盖万一。这一点在与人相关的字形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譬如刘邦,甚至更早的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云集响应,领头者一人,跟从者无数。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随行也。”

从甲骨文到小篆,“人”之造型高度同步,这表明从思想到行动的高度统一。

许慎解释为“相听也”,意为彼此听从对方;其实若依古字形而言,应当区分主从。

古代中国社会要求女性讲究“三从四德”,这“从”自然是听从、服从。

《论语》中孔子感叹“道不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很难实现;若有朝一日乘船漂泊至海外,“从我者其由与”——大概只有子路会追随我吧!

人人相处的第二种模式……

看起来与“从”高度吻合,但绝对只有一种造型,这就是“比”。

《说文解字》:“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比,即密切之意。

《论语》中有一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人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并不会特别厚此薄彼,只与道义密切相关,即以道义为指引。

故此,“比”最初并没有“一较高下”之意,诸如“天涯若比邻”、“在天愿作比翼鸟”……无不是亲密无间的情意。只是随着词义范围的不断延伸,渐渐生出与古义背道而驰的含义来。

之前分享时我们说过,造字这件事一定是经过提炼简化的,不可能完全原貌重现。比如“众”。

《说文解字》:“众,多也。”

甲骨文字形中的三个“人”,在许慎的字典里就成为“很多人”。

同样地,有时候两个“人”,也可以表示很多人。

《说文解字》:“庇,荫也。从广,比声。”

从篆文字形看,像两人在屋檐下;故其本义为:遮蔽保护。

唐代诗圣杜甫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几句道出了诗人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其中的“庇”,即庇护天下穷苦人之意。

有相偕出行,自然就有背道而驰。

《说文解字》:“北,[guāi]也。”

字库中没有这个字,其实它是“乖”的异体字,含义读音皆相同。

“乖”的古今义截然不同,其本义为“戾也”,即偏执、不驯服。

以“乖”释“北”,即违背、不遵从之义。

《红楼梦》中有一首词看似嘲讽实则赞许贾宝玉的《西江月》词,其中有两句称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道出了宝玉不为世俗所容的清高自傲。

除了和谐与背离,两个人在一起也还会有其他相处模式。

从甲骨文字形看,两人一正一反,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化”。

《说文解字》:“化,教行也。”

化,即教化转化之义。

《礼记》中有一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为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公序良俗,必定要通过教学的方式。

人与人相处,究竟有几种模式?

莫说古汉字,其实初中物理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