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县长蒋文斋6:治病救人,染病不起

原创:陶启兄

日军退走全州后,全县大疫,尤以宜乡最重,当时是讲“人发瘟”。到处出现“头天抬他人,第二天要人抬”的惨状。笔者在2004年编修本族家谱时,知当年本村亡逝中青年20余人。据讲,车田村委黄沙田新村子最多一天抬了17个人上山。在饥、瘟并发、缺医少药的当时,民间求医无门,要药无钱。蒋文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书斋中找到一本《济世良方》的药书,对着药书帮人开药方。俗话讲“秀才学医,举手便是”。蒋文斋先是给同村族人开方,照方拿药后,竟然有几个治好了。

名声一传,各村族人争着前去求药方。黄沙田蒋氏当时共有七个村,2000多人(现超过1500),家里求方者络绎不绝,常常在院子里排着长队。蒋文斋还拿出钱,无偿送给那些无力买药的人家。此信息一传,外姓人也去求方。笔者少时听父亲讲过,当时他也去求过药方,院子里排了两行队,一队是蒋姓家族的,一队是外姓外族的。蒋文斋时年53,经逃躲日本鬼子及率队抗日的劳累加上家庭又连遭丧母丧妻之痛,身心疲惫,成天辛劳,有时还要接触已感病疫的病人,不幸也染瘟疫卧床。尽管自己还懂得点药理,但还是难逃一劫,英年早逝。

蒋文斋儿子蒋亚屏

   也有人说他是为民入城请求救济,染病而逝。他的好友兼幕僚唐浦清,听到他去世,感旧叹逝,一往情深,有《蒋参议文斋挽词》一首:“卅载交游胜弟兄,传来噩耗旅魂惊。死求急赈心何苦(闻系入城请赈,归而病逝。),生不逢辰志未成。桂海萍飘同寄迹,芝山烽起两关情。而今回首都如梦,感旧怀人泪欲倾”。后又有一注说:十八年(1929)在桂,十九年(1930)在永,时局蜩螗,公与我未尝须臾离也。

蒋文斋去世后,原本准备安葬在原区公所的遗址上。该地原是宜乡乡公所,后又曾改为建宜乡区公所,日本兵侵入咸水时,将该房先烧后炸,已夷为平地。按说此地原属黄沙老村地盘,屋之不存,区所不在,地也该退原籍。但此地曾历数世为公用地,其地所属也难讲清。在墓穴已开好准备出殡的头一天,原同蒋文斋一起领导过抗日大队的副大队长×某,因有积怨,派了一班人在墓穴旁的高地上架起两挺机枪,扬言如葬此地就开枪扫射。蒋文斋家属忙让人赶到龙水镇禁山里,请他的拜把兄弟蒋余荪出面调停。时蒋氏家族乃咸水第一大族,族人对倒族中面子的事,是咽不下气的,信息一传,全村大哗,迅速聚齐了上千人。他们义愤激昂,准备枪炮,要与X某等决一死战。蒋文斋继夫人张氏苦苦哀求,欲改选墓地,免生大祸。时蒋余荪亦骑着东洋大马及时赶到蒋家,与×某人谈判。×某等人见到当时全州的显赫人物到场,胆已怯了七分,撤了枪械后,坚称那是公地,说“蒋大人到场,我们也没得讲的,但难保证日后坟不被掘”。×某人撤走后,蒋余荪支持了张夫人的意见,另寻墓地,连夜开穴。

  第二天出殡时,由于蒋文斋与父亲两辈人行善梓桑,送殡队伍超过万人,把当时咸水最繁华的老街挤得水泄不通,送殡者排成里多长。笔者父亲当时也去了,该村及邻村老人如今均记忆犹新。(连载完)

作者简介:

陶启兄,全州县文化局公务员,县第三批拔尖人才;中国戏协、民间艺协

会员。曾创作40余个剧本并搬上舞台,获国家金奖及区、市、县各类奖30余

次。在省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杂文、诗歌、小说、戏剧、调查报告及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证、全州历史文化考证等文类50余万字,全州《楚南文学》主要发起人。

文章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 》( 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文章经作者授权刊发。其它媒体刊发,请与作者联系取得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