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这3件事,帮你的人越来越多,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参悟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现象:
有的人不善言辞,但别人遇到什么重大事件的时候,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
有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但别人有什么能赚钱的项目时,却不会带上他。
这些区别,本质上是因为一个人“处世”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又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和发展。
所谓处世,就是一个人应对世情、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
国学经典《菜根谭》说:涉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由此可见,在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懂得随机应变、相机行事,就会像个木头人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碰到阻碍。
从一些国学智慧中可以看出,会“处世”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种行为习惯,看看你有吗?
再能说,也要会倾听
《鬼谷子》认为:“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就是说:只要自己说出去的话,就希望有人听,只要做事情,就希望能成功。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那么,会“处世”之人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懂得利用《鬼谷子》所说的这个规律:即使自己口才再好、再能说,也要学会倾听。
绝大多数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如果你能在他人说话的时候,把眼神聚焦在对方的双眼之间,并时不时地给出“嗯……是的……”这样的回应。对方就会感觉到你在重视他,从而获得对方的好感。
久而久之,对方就会把你当作知己、铁哥们儿,当他有好事儿的时候,自然也会想到你。
再善良,也要有锋芒
生活中有一类人,性格温和、老实厚道,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拒绝别人——我们把这样没有自我原则的人称为“老好人”。
《围炉夜话》中讲:“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
老好人就是因为过于在乎“祸福”,不愿得罪别人,所以常常不顾及客观事实的是非对错,降低自己的底线。
就像有的人开便利店,街坊邻居买东西经常赊账,甚至拿包纸巾之类的直接不付钱——老好人不能果断拒绝这些行为,那么这个便利店的结果就会是关门大吉。
所以说,当你的朋友发现一个能赚钱的好项目时,他们更愿意带上那些善良中有锋芒、有原则性的人。
再亲密,也要有距离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去朋友家做客时,朋友总会说:随意点儿,就当是自己家,别把自己当外人。
殊不知,别人只是一番客套,偏偏有的人却当了真——随意瘫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进出别人的卧室,甚至毫不客气地拿走别人的东西。
诚然,与关系很好的兄弟、朋友相处,确实不应该太拘谨,否则会给彼此造成一种陌生感。但同时,关系再亲密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能够长久、稳固的友情,应该是像白水一样,看似平淡,但仔细回味却有甘甜。
会“处世”的人,就是懂得控制人际交往的边界感,既能互相关怀、互相理解,也不苛求、不强迫、不粘人。
结束语
《围炉夜话》中有句话说:“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如果随随便便地交朋友,还不如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
人与人之间相处,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要么提供情感价值,要么提供利益价值。
既然有“价值意义”存在,就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再能说,也要会倾听;再善良,也要有锋芒;再亲密,也要有距离”,如果能常常使用这三种方法,帮助你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