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邦本 连苏温胆汤治疗呕吐验案举隅

郑老治疗呕吐,喜用连苏饮和温胆汤,且常常合而用之。笔者替其取名为连苏温胆汤,运用于临床效果良好。兹略举数例治愈验案,汇报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眩晕伴呕吐【病案1】万某,女,71岁。2017年9月9日邀笔者会诊。患者因“头晕伴视物旋转10余天”,于2017年8月30日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治疗后头晕有所改善,但恶心、纳差仍明显。9月8日,患者出现频繁呕吐,伴纳差、腹胀,西药治疗不效,遂邀笔者会诊。刻下症见:恶心,纳差,厌油,口干。脉弦滑,舌红少苔。诊断:中医诊断:呕吐,脾胃虚弱、痰火上逆证;西医诊断:梅尼埃病。治法:健脾化痰,清热降逆止呕。处方: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陈皮10g,砂仁6g,姜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黄连6g,苏叶10g,红曲6g,山楂15g,鸡内金15g,麦冬15g。3剂,煎药机煎成9包,每包150ml,每次1包,每日3次,或少量多次频服,每日1剂。9月13日二诊:患者恶心症状已完全消失,仍有纳差、厌油症状,口干灼热。脉数,舌红少苔。调整处方如下: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陈皮10g,砂仁6g,红曲6g,山楂15g,桔梗6g,玄参15g,麦冬15g,蒲公英15g,知母10g,花粉15g。3剂,煎服同前法。9月18日三诊:患者胃口已恢复正常,未再出现恶心,转头时有轻微眩晕。脉滑数,舌象同前。此为风痰上扰头窍。患者拟办理出院,要求带药回家调理,予温胆汤加白术、天麻(仿半夏白术天麻汤),略作加味。

二、直肠癌术后呕吐【病案2】姜某,男,64岁。2017年7月2日邀笔者会诊。患者因“大便带血伴性状改变6个月”,于2017年6月8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术后诉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精神不佳,伴有恶心、干呕,已排气排便,查体腹部平软,西医予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护胃治疗,但效果不佳。刻下症见:恶心,纳差,厌食,口中吐涎唾,腹中有灼热感。脉虚滑,舌红,苔白偏厚。诊断:中医诊断:呕吐,痰火上逆证;西医诊断:直肠癌术后。治法:化痰清热,降逆止呕。处方:姜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枳壳10g,竹茹10g,黄连6g,吴茱萸2g,苏叶10g,生姜10g,丹皮10g,栀子10g,山楂10g,山药15g。3剂,免煎颗粒,每日1剂,少量多次频服。7月1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1次后,恶心即明显缓解,并于7月5日出院。目前未出现恶心,胃口好转,但排便不通畅。改用他方继续治疗。

三、化疗后呕吐【病案3】李某,女,68岁。2017年3月31日至笔者处就诊。患者于5余年前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于2012年3月行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前、术后各行2周期化疗。1年前出现重度贫血,遂行相关检查,提示卵巢癌伴结肠、肝、多处淋巴结转移,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接受紫杉醇270mg d1 +顺铂40mg d1-3化疗6周期。2016年10月复查考虑肿瘤进展,2016年10月、11月接受多西他赛110mg d1 +卡铂500mg d2化疗2周期。2016年11月复查评估考虑原有方案疗效不佳,更改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片口服化疗。2017年3月20日复查CT提示病情进展,于3月21日入院治疗。住院诊断:右卵巢中分化腺癌术后(Ⅳ期),结肠继发恶性肿瘤,肝继发恶性肿瘤,肺继发恶性肿瘤,多处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治疗方案:拟予以TP方案化疗,考虑既往顺铂耐药,更换为奥沙利铂。患者化疗中出现严重呕吐,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刻下症见:纳差,恶心,饮食呕吐,腹胀痛,大便不畅,疲倦乏力。脉虚滑,舌淡红,苔白厚。诊断:中医诊断:呕吐,脾虚痰浊上逆证;西医诊断:恶性肿瘤化疗后。治法:益气扶正,健脾开胃,化痰清热,降逆止呕。处方: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竹茹10g,砂仁5g,黄连5g,紫苏叶10g,延胡索15g,郁金10g,徐长卿30g,六神曲15g,鸡内金15g,莱菔子15g,黄芪15g,当归10g,黄精15g,女贞子15g,大枣10g,鸡血藤30g。3剂,每剂加生姜3片同煎,少量多次频服,1剂分2日服或酌情服用。4月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恶心、呕吐明显缓解,已可正常饮食,大便亦转通畅。续以前方加减。此后,患者于2017年4月、5月又行化疗2次,化疗中呕吐、纳差、腹痛症状明显,续以此方加减调理或照原方服用,皆可明显改善胃肠道不适症状。

四、妊娠恶阻【病案4】彭某,女,27岁。2016年9月22日至笔者处就诊。患者妊娠10周,1周前出现恶心、呕吐,不欲饮食,食则呕甚,严重时呕吐物中带血,伴有胃脘胀、嗳气。脉右侧细滑,舌淡红,苔薄白。诊断:中医诊断:妊娠恶阻,脾虚痰气上逆证;西医诊断:早孕反应。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处方:北沙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竹茹10g,砂仁5g,生姜10g,黄连5g,苏叶10g,神曲15g,桑寄生15g。3剂,免煎颗粒,少量多次频服,每日1剂或酌情服用。1周后患者回复,服药后恶心即逐渐缓解,服完药后未再出现明显恶心。后产一男婴,身体健康。五、总结温胆汤为古代名方,主治胆郁痰扰之证,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郑老常用来治疗恶心、失眠、眩晕及神志异常等。其中半夏化痰降逆,枳壳下气和胃,竹茹除烦止呕,配合陈皮、茯苓,对于痰浊上逆之恶心、呕吐,疗效良好。临床使用本方时,以呕吐见痰涎者为宜,其脉多弦滑,舌苔多厚腻。但对于舌苔薄或少苔,非弦滑之脉象者,亦可斟酌使用本方,此为舍脉舍舌从症也。连苏饮出自薛雪《湿热论》,对于胃热上逆之呕吐效果良好。其中黄连苦寒降逆,苏叶宽中下气。临床使用时,若见胃寒之证,亦可酌情考虑本方,即少用黄连,再加入生姜。对于呕吐患者,服用中药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既使药物得以进入胃中,又不至于将药物吐出,以致功亏一篑。(余宗洋 整理)

多皮饮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兹将经验介绍于下。一、组方及功效郑老提炼之多皮饮,由四皮三藤组成,全方组成及常用剂量为: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白鲜皮15g,牡丹皮10g,钩藤15g,忍冬藤30g,夜交藤30g。全方清泻皮肤邪热,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之皮肤瘙痒症。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清泻皮肤之热邪,牡丹皮凉血除热,白鲜皮、钩藤祛风止痒,忍冬藤清热通络,夜交藤养血通络,可治疗多种无名瘙痒。诸皮合用,以皮治皮,清热凉血疏风,用以治疗皮肤瘙痒症,辅以诸藤,疏而通之,其效更佳。以此方为基础,若兼血分热盛者,加犀角地黄汤(现以水牛角代犀角);气分热盛者,加白虎汤;湿盛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者,加荆芥、生地;瘙痒明显者,加地肤子、徐长卿;皮肤过敏者,合过敏煎。若其人胃气素弱,消化不良者,合四君子汤及神曲为宜;若瘙痒而见烦躁焦虑、坐卧不安者,可合百合知母汤及甘麦大枣汤。二、病案举隅【病案1】陈某,男,34岁。2014年5月9日至郑老处就诊。患者苦于慢性荨麻疹1年余,每日发作,夜间明显,受热后尤甚。发作时遍身起红色风团疙瘩,瘙痒异常,难以入睡。间断服用过抗过敏西药治疗,但仅能短时间内减轻症状,未有治愈之象。刻下症见:皮肤瘙痒如前所述,伴有口苦、尿黄。脉沉滑有力,舌红,苔腻。诊断:中医诊断:瘾疹,血热炽盛兼有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治法:凉血清热,除湿泻火。处方:银柴胡10g,防风5g,五味子10g,乌梅10g,水牛角30g,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白鲜皮15g,钩藤15g,忍冬藤30g,夜交藤30g,苦参10g,徐长卿15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六月雪30g,荆芥10g,神曲15g,茵陈10g,栀子10g。5剂,每剂水煎3遍,混合后分6次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6月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荨麻疹发作已明显减轻,其间亦未服用过西药,因号源已满,自行续方至二诊之日。于前方略作加减,苦参增至15g,徐长卿增至30g,土茯苓增至50g;神曲改为红曲6g。5剂,煎服同前法。此后患者复诊时,诉荨麻疹未再发作。于前方略作加减继续巩固。后其母亲来诊时,诉其荨麻疹已痊愈。【按语】 荨麻疹古谓之瘾疹,以全身突发风团疙瘩、伴有瘙痒为主症,时隐时现,故谓之“瘾”。急性者,多发病急、来势猛;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现代医学多认为其发作与过敏反应有关。笔者曾对荨麻疹之脉象做过较多临床观察,其证型虽有异,但多数脉来以沉滑数且有力为主,沉为在里,数为有热,有力为实,一般指的是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之方,原方为: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粉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此方由华佗五皮饮化裁而来,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主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郑老在此方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亦逐渐提炼出一套多皮饮组方,广泛用

后尤甚。发作时遍身起红色风团疙瘩,瘙痒异常,难以入睡。间断服用过抗过敏西药治疗,但仅能短时间内减轻症状,未有治愈之象。刻下症见:皮肤瘙痒如前所述,伴有口苦、尿黄。脉沉滑有力,舌红,苔腻。诊断:中医诊断:瘾疹,血热炽盛兼有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治法:凉血清热,除湿泻火。处方:银柴胡10g,防风5g,五味子10g,乌梅10g,水牛角30g,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白鲜皮15g,钩藤15g,忍冬藤30g,夜交藤30g,苦参10g,徐长卿15g,土茯苓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六月雪30g,荆芥10g,神曲15g,茵陈10g,栀子10g。5剂,每剂水煎3遍,混合后分6次服,每日3次,饭后1小时服。6月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荨麻疹发作已明显减轻,其间亦未服用过西药,因号源已满,自行续方至二诊之日。于前方略作加减,苦参增至15g,徐长卿增至30g,土茯苓增至50g;神曲改为红曲6g。5剂,煎服同前法。此后患者复诊时,诉荨麻疹未再发作。于前方略作加减继续巩固。后其母亲来诊时,诉其荨麻疹已痊愈。【按语】 荨麻疹古谓之瘾疹,以全身突发风团疙瘩、伴有瘙痒为主症,时隐时现,故谓之“瘾”。急性者,多发病急、来势猛;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现代医学多认为其发作与过敏反应有关。笔者曾对荨麻疹之脉象做过较多临床观察,其证型虽有异,但多数脉来以沉滑数且有力为主,沉为在里,数为有热,有力为实,滑为邪气鼓动之象。故其病虽发于皮肤,而实因血分有邪热所致,又或见舌体胖大、苔浊厚腻,乃湿郁热邪于内,不得发散,治当以凉血泄热为主,或兼以化湿疏风之品。犀角地黄汤为凉血之主方,配合过敏煎、多皮饮,再略加化湿疏风之品,即成此方。笔者以此法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多能在3个月内痊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