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康熙青花瓷器 美轮美奂,值得欣赏,感谢转发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
康熙时期,青花五彩,才是最 好的秞色,就是到了现在,博物馆和宫里,也是为数不多见,精品就更难得了,因为实在极少见到,因此评判也很少见到,就像一幅水墨图,墨分五彩,脓淡相融,极为珍贵。
康熙青花浓淡层次多,而且有指纹印,并且常采用分水画法已表现物象的层次、方向、阴阳反侧等空间关系,能将一种青花分出近十种色阶、色相、艺术表现力较强,被后人称为“五色青花”。
康熙青花釉特点可以概括成5个字:白、肥、透、薄、孔(有针孔)。在洁白度(白里微微的发青,整体上看很白)、釉的薄厚和有针孔这三方面仿得都很像,但肥润感和通明度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肥润感上,打个有趣的比方,康熙瓷器的釉色就像小孩的屁股一样。由于嘉庆以后,国势衰退,瓷器烧造水平有限,光在青花的发色上,康熙成熟时期的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锻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行里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总体来说,康熙料比较艳而沉(艳丽而沉人釉面的感觉),它与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而光绪青花过于艳丽,有点洋蓝的味道(主要是用了一些化学原料的缘故),并且比较浮(浮出釉面),大家以后要特别注意。
元明以来,青花瓷器始终占着彩瓷生产的主流地位,入清之后,青花瓷器仍然是景德镇瓷器最 大宗的产品,而康熙民窑的青花瓷器在整个清代是最 具代表性的。《陶雅》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由此可见康熙青花的成就之高。传世的实物中,可以确认的康熙官窑青花器,其造型和图案装饰,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就。我们目前所常见的大量造型多样、具有独特的图案装饰,而又不书康熙底款的青花瓷器,决不是官窑器而是当时的民窑器。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瓷有“独步天下”的美誉,不仅在当时成为外销瓷的主力,更是现代藏家争相竞逐的对象,尤其是景德镇官窑青花,动辄即达百万乃至千万的拍卖价格,实在令人折服。康熙青花瓷以其精美无 双而广受世人赞誉,光绪年间官窑还专门仿烧,用料用工无不精细,有“小康”之称。现今,市面上也出现很大一批康熙官窑青花瓷的仿冒品,这给很多藏友都造成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