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京剧票房遇到的困境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现在的票房不光指京剧活动场地,越剧、沪剧等其他剧种也有票房,且同样遇到活动经费的困境,大多数票房靠会员费收入来支出文武场的酬劳,“紧巴巴的过日子”,维持着票房的生计。

票房从何时开始支付文武场人员的薪酬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一开始大家都是认同的,比如有的文武场人员自带乐器、锣鼓,大老远的赶来为大家服务,付出的辛劳感动了演唱者,因此自发筹集资金,除添置器材、购买茶叶、杯子等用品外,给予文武场人员一些“车马费”补贴,这些举动无可厚非,理所应当。当遇到演出时,就自筹资金应付场租费、服装化妆费、外聘的前后台人员薪酬,这已成为票界活动的“潜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小时工资的不断涨价,一些业余文武场人员开始互相攀比,按“身价”“水平”来索要薪酬,一些原本演唱者也改行去玩文武场活儿,更有些文武场人员把业余玩票当成职业来提高收入,致使许多票房为之头疼。这种情况在沪上特别显著,据说外地有些票房,平时活动至今还是不与“钱”沾边,除了演出和聘请专业人员才需要筹钱。对此类现象我以为,票房活动需要长期稳定开展,实行会员制、收取会员费、按章程办事是长久之计,但是对文武场人员的薪酬范围、标准应该有所约束,不易一再迁就放开,专业人员偶尔来票房客串,对业余人员给予指导不认定是“走穴”,适当给付薪酬是应该的(他们靠这吃饭呐),而业余票友本来就有工资、养老金收入,怎能再与职业人员攀比。

玩票是一种高尚的业余爱好,是爱好就要有所付出才是,而不应从爱好中得到收入,人人为票房活动作出一点贡献,是多么快乐崇高之举,文武场人员确实比演唱者更辛苦,但是付出换来的是愉悦和口碑,何乐而不为呢?某些机构媒体讨论如何搞好票房建设,何不呼吁一下提倡文武场免费为票房服务呢?那才是切中时弊、兴旺票房之首要之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