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如何理解“通阳不在温”
淡以通阳
作者:何绍奇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许多同志曾经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
为什么要“通阳”?当然是阳气不通。阳气为什么不通?是由于湿热壅遏,气机窒闷,如清人陈光淞说:“盖此闷(通阳)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专属湿温”,倒不一定,也多见于温邪夹湿。为什么说“通阳最难”?就因为湿与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之类,又不免于辛温,有助热之弊,所以不能用。在这几个方面,几乎所有同志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不同意见主要产生在“通阳不在温”这句话上。
或云:通阳,用药则不免于温,但因为这是阳郁而非是阳虚,故用温药的目的是通阳气以利小便,而不是温阳。
或云温药范围很大,用大辛大热的药固有以热助热之弊,但换一些微辛微温的药以通阳行水,却是可以的。
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细译叶氏原义,“通阳不在温”之“温”,不只是指大辛大温、微辛微温的药,而是说连温法都不可用。要不然,为什么下面还有一句“较之杂症则有不同”呢?大辛大温,微辛微温,总不免于温,杂症用这些药通阳,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湿温或温邪夹湿也可以这么用药,那和杂症就没有什么不同,也就不存在“通阳最难”的问题了。
20多年前,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蒲辅周先生。蒲老精辟地指出:叶天士不是让你“利小便”吗?利小便药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阳”。盖病属湿热,不能用一般杂症用的温药去通阳,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叶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
蒲辅周先生的“淡以通阳”,可以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的极好的解释。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作者:何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