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江流水清无底
徐静
一
说起大运河苏州段,绕不开运河古道胥江。
胥江,西起太湖胥口,经木渎到横塘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再沿枣市街在泰让桥与外城河汇合,全长约17公里。胥江是太湖东面主要出水河道之一,是苏城沟通洞庭西山及太湖诸岛的主要水道。
据史料记载,胥江与伍子胥关系密切。春秋吴国阖闾年间,为了西伐楚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挖沟通太湖与长江的水道胥溪。因为从吴国到楚国陆路交通不便,开沟挖溪,能够充分发挥吴国水军的优势,助力水军通过太湖进入长江,突袭楚国。而苏州境内自胥门外泰让桥经胥口镇入太湖的水道胥江,亦为胥溪的一部分。换言之,胥江是一条从胥门外至太湖胥口的人工运河,由伍子胥主持开凿、疏通,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就京杭大运河而言,胥江,也是运河古道。旧时,大运河从北而来,在横塘古驿站汇入胥江,滔滔不绝流向苏州古城。
胥江与胥门密切关联。直观上看,胥门斜对着胥江口。
胥门位于苏州城西偏南方位,是古城西出主要水陆通道之门,面向外城河。斜对胥门与外城河相连的就是胥江。明清时期,这里是苏州的水路要冲,过往船只多经胥江进入胥门,形成了“银胥门”的繁华胜景。
过去,胥门外建有水陆驿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店、住宅逐渐增多。沿胥江形成了枣市街商市,南北舟楫云集于此,十分兴旺。
明朝初年重臣汪广洋曾在胥门外驿站停留住宿,其《登胥江驿亭》诗曰:
小阁开帘望远岑,暖风晴日啭流莺。胥江流水清无底,拟比春愁一样深。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明朝初期曾任宰相,封忠勤伯。
洪武三年(1370),宰相李善长患病,汪广洋被召为左丞。时任右丞相的杨宪专权断事,对汪广洋十分忌惮。于是,杨宪玩弄权术,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朱元璋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回乡。杨宪感觉处罚太轻,再次奏劾,汪广洋被贬海南。迁徙途中舟车跋涉,途经苏州留宿胥江驿站,汪广洋有感而发写下《登胥江驿亭》。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胥江之畔的所见所感,意涵丰富。这是一个晴朗的春日,江南水乡风景秀美,胥江流水清澈无底,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
汪广洋年少时跟随朱元璋起义反元,辅佐太祖颇有功劳。史载,朱元璋称赞其擅理繁难事务,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明朝建立后,汪广洋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相。其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然而,在明初的官场上,一直谨言慎行的汪广洋依然难逃无妄之灾,屡遭小人诬陷,被贬迁徙海南。“胥江流水清无底,拟比春愁一样深”,江水清澈透明,深不见底,犹如春愁深深、旅愁深深。尾句情思凄婉,令人坠入深深的悲愁之中。
二
胥江流水悠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胥江和胥门曾是苏州历史、经济、文化经典的写照,见证了苏州古城两千多年历史的沧桑变迁。
清代诗人德元写有一首七律《胥江春暮》,诗云:
萧萧乡路往来频,一度看花一度新。病里无端过好景,客中又复送残春。
苏台歌舞销魂梦,茂苑芳华付劫尘。只有堤边杨柳树,年年长拂渡江人。
德元,字讷园,长洲(今苏州)人,有《来鹤庵诗草》。诗人常常舟行胥江,“萧萧乡路往来频,一度看花一度新”,首联提到的“看花”,是指胥门护城河畔的百花洲。百花洲内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景色秀美,诗意盎然。
相传,百花洲古已有之,原为吴王花圃所在。明初大诗人高启《百花洲》诗云:“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平江知府王唤在此建姑苏台,高大瑰丽,“特为吴中伟观。此台正据古胥门,门迹犹存,又有百花洲在台下。”范成大好友杨万里曾任江东转运副使,自临安(杭州)赴建康(南京),途经苏州,舟泊胥门百花洲,诗兴大发,写下好几首诗作。其中《泊平江百花洲》前两联写道:“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诗中赞美吴地风光的绝妙佳处在苏州,自己为公事奔走恰好有机会来此游览。半世人生坐船游遍了三江五湖,十年中有四度停泊在胥门百花洲。杨万里对苏州对胥门百花洲感情深厚。
德元这首《胥江春暮》情调略带悲哀,尤其是颈联二句“苏台歌舞销魂梦,茂苑芳华付劫尘”提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亡国悲剧,令人叹息不已。
的确,舟行胥江,望见胥门,不能不想到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历史,不能不怀想吴国大臣伍子胥的悲剧命运。
清代学者姚承绪在其所著的《吴趋访古录》中有一首《胥门》诗,内涵丰富,诗云:
吹箫有客芦中芦,三日不食竟达吴。吴门市上剑气粗,奔涛千古怀灵胥。姑胥台,面太湖;姑胥门;臣所居。为王辛苦求专诸,霸吴覆楚真良图。惜哉忠谠卒见诬,抉睛未几越甲趋。越甲趋,吴王俘;宰木拱,伯嚭诛。素车白马来徐徐,犹延庙祀江之隅。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伍子胥与吴国、胥门的密切关系,精确描绘出伍子胥传奇而悲壮的人生历程。
三
伍子胥名员,本是楚国人,楚国名臣伍奢的次子。楚平王时期,君主昏庸,听信奸臣费无忌的谗言,贪图美色,夺太子建之妻并派人追杀太子建,而且,还诛杀太子建的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伍子胥为报父兄冤仇而逃出家门,奔向吴国。
伍子胥逃亡之路千难万险,进入吴国后装成要饭的,在街市上吹箫乞食。伍子胥的箫声很著名,这特别的箫声引起了公子光的兴趣。伍子胥目光敏锐,判断公子光是个人物,能成大事,于是,“为王辛苦求专诸”,向公子光推荐刺客专诸,精心策划刺杀吴王僚的宫廷政变,帮助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阖闾王。
正如伍子胥所料,吴王阖闾是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有强国梦想,有宽阔胸怀,即位后任用贤才,尤其重用伍子胥。伍子胥深知能否打败楚国以报父兄之仇关键在于强大吴国,于是他为吴国的兴霸强大竭心尽力,真可谓“霸吴覆楚真良图”。史载,伍子胥具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将相之才,他深谋远虑,为吴国制定了“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的长远战略,提出并实施了“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制兵库”等具体措施,还象天法地建造吴都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开设包括胥门在内的八大城门。在伍子胥的全力辅佐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国,国力达到鼎盛之势。
可惜,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箭身亡,英年早逝。之后,伍子胥全心全意辅佐继位的夫差,忠心耿耿。
夫差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只可惜,夫差不是阖闾,没有战略眼光,没有识人之明,更没有纳谏的雅量。辅臣伍子胥精通术数,卜而能知,是位顶级的谋臣策士,当年吴王阖闾但凡国家事务都要与子胥商量,巨细必问,因而成就霸业,名于诸侯。然而,不幸的是,夫差就是听不进伍子胥的忠言。
比如,在打败越国,困勾践于会稽山时,夫差本可一举灭越,却偏要以仁义为怀,同意越国求和要求。他完全搞不清楚真实状况,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看不清眼下低头服输的勾践其实是个阴谋家,识不透失败者勾践具有卧薪尝胆复国灭吴的虎狼之心,他欣然答应了勾践的求和,不仅丧失了灭越的大好时机,而且埋下了吴国灭亡的种子。
当时,伍子胥劝谏道:“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话说得非常清楚,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然而,夫差就是听不懂,更不愿意听。败越后的夫差日益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伍子胥的逆耳忠言。夫差的如意算盘是让越国成为他的附庸和安定的后方,以实行他北上中原称霸诸侯的愿望。
然而,夫差此举却给了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勾践回国后,阴谋弱吴,越国君臣制订出疲惫吴国的“灭吴九术”并逐条实施。比如给吴国进献木材,诱使夫差大兴土木,不惜工本大造姑苏台、馆娃宫;接着又进献西施、郑旦给吴王,使用美人计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之中。
在吴国日渐衰弱之时,越国则悄悄强盛起来。而沉湎于荒淫奢侈中的夫差还不醒悟。在这一过程中,伍子胥不顾夫差之意,不愿明哲保身,而以国事为重,尽忠臣之责屡次犯颜直谏。直谏是伍子胥的个性,是其辅助君王的风格。这种直谏的品格虽然有益于国家,却不能见容于刚愎自用的夫差。伍子胥虽是吴国功臣,且有帮助夫差登上王位之功,但仍因多次直言强谏惹恼夫差。恼羞成怒的夫差最后丢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逼他自尽。伍子胥毫不畏惧,慷慨伏剑而死。
正如伍子胥所料,一意孤行的夫差最终败于越王勾践之手,国破身亡,成为亡国之君。
相传,伍子胥死后,夫差命人把他的尸体装入鸱夷(皮袋子)抛入胥江。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伍子胥魂魄乘着素车白马,随江潮来去,化为涛神,惊涛拍岸。《胥门》结尾二句“素车白马来徐徐,犹延庙祀江之隅”写的是吴人敬仰这位显灵江湖的悲剧英雄,为其建立多处祠庙。
滔滔胥江,见证了伍子胥的悲剧命运和英雄形象。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苏州人依然难忘命中注定与苏州有缘的伍子胥。在古胥门广场上,苏州人为伍子胥树起一座高大的石雕像,每年五月端午节都要在胥门广场公祭伍子胥。苏州人永远纪念这位苏州城的创建者、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缅怀他振兴吴国的功绩、舍命直谏的品格、尽忠报国的事迹。
胥门城下,悲剧英雄伍子胥巍然屹立,目光炯炯,一股浩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