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我和兵团战士的情缘 作者/苗瑞广(二) 2024-06-11 00:34:19 公众号第94期 我和兵团战士的情缘 苗瑞广 第二次大搬迁1972年初,团里计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我们连为“农业连”,扩充到3000人。要到远离团部80里外的山沟里建点开荒种地。随着春天即将来临,草原上的一切生机活力开始复苏。我们的连队大搬迁,建新点的各项工作也逐步开展,连队任务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建房任务增加,开荒种地任务紧迫。使得我们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建生活用房5栋、水井4眼、机务排的机械库、生活用房共两栋,还要完成000亩地的春耕任务,又面临全连搬迁。为了减轻新的压力,我们采取了逐步搬迁的办法,人员和物资分轻重缓急地上,新点上先盖了简易伙房、战士住房除两栋木板房给女战们住外,其余全部住马架子草棚窝铺,没有烧柴,到山上去砍。为了实现自给,开了十几亩的菜地,种土豆和适应当地生长的蔬菜。多养些猪、羊和鸡。都逐步实现当年吃肉、吃菜基本不去坝前采购。到五一前, 我们全连人员上齐。连队的各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我们的房子是建在山坡上面向东南、向阳,背靠大山避风没有积雪,房顶的高度比常规房子矮点,利于保温。特别是冬暖夏凉。但是,施工困难,因为地下1米就是常年不化的永冻土层,需炸药爆破土层。房的地基1米以下用石砌。所有建房用料都是我们自已解决的。正当我们全力以赴紧张施工中。1972年5月5日,团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事件。那天,是我们全日休息,战士们都待在连队里切土豆种。5月的天气开始暖和起来了,小青年们都换上了绒衣。可是中午还是感到燥热。到了下午3点多,大家能嗅到烟味了,远方西北方向还有浓烟漫天。判断肯定是失火了。晚上天一黑,看到明火纵面足有几十里,并且感到距我们越来越近,如果风向朝我们刮来,很快就烧到我们的驻地。我与连长商量,必须采取应对措施。马上召开全连的骨开千部会:要求晚上进入备战.把自己的东西集中好,如有火情,一律转移到房前的耕地里。一切听连队里指挥,没有命令不准乱跑,晚上睡觉不准脱衣服,随时准备行动;连里在后山頂上设观灾情值班哨,随时把动态向连里报告。虽然紧张,但我们还是觉得这里距火场还远,再有,我们连的外團有一道30多 米的防火道。早上5点多,正当我们全连在睡梦中时,团部马副团长和周参谋急切地敲门:“火烧到你们屁股后啦,赶紧集合部队,组织打火。”周参谋把我拉到一边急切地说:“ 老苗啊,不得了啦,4连烧死60多人啊!”你们可千万把部队组织好,千万不要死人啊!由于大火惊动东北各省,正在我们准备行动时,辽宁阿旗的先遣人员来了,告诉我们说,我们连队在他们的防火道圈内,不用采取任何防火行动啦。千万不要人为点火打防火道。1972年,经过全连的努力,到入冬,完成建房5栋。4栋宿舍、1栋食堂加伙房、打井两眼,收获小麦3000斤和各种杂:粮1500斤、土豆1500斤,战士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有肉吃,有菜吃,基本能自给自足了。1973年,是我们连队建设的第三年,农业机械达到5台,有拖拉机及其配套的收割机、播种机、犁耙等机械设备。播种面积一万亩。春播前,团里从黑龙江调拨了23万斤小麦种,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各种油料送到连队,为春播积极准备,在春播中,组织了机械组、物质保障组、宣传鼓励组,实行定车.定人、定任务。打破常规作息时间,天亮干、天黑见。为节省时间,吃饭一律在田间地头,经过紧张的作业,到5月20日,1万多亩的小麦播种任务都全面完成。第三次搬迁正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做好秋收准备的时候,又接到团里的指示:把农业点全部交给7连,要我们全部搬到煤矿点,成立煤矿连。连队人员少了,负担重了。到了煤矿,由于设备等问题,除了完成我们自己的生活用房两栋外,还要用推土机剥离深1米、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土层。露出黑色草炭,供各连取暖用。(这种土层1米以下草炭可以燃烧,但只能在冬季里开冻块烧,夏季开出来是粉末的。)1974年,建筑房屋的要求标准高了,必须建永久性的砖瓦水泥石头结构的房子。为了节约开支、降低建房成本,我们自力更生,自己建砖窑烧砖、自己脱砖坯,所需燃料用牛粪和木柴替代。安排了一个女排去连队周边的牧区拣牛粪。到山上砍柴,终于成功烧出了两万多块红砖。入冬前,一栋(13间) 室内洁白、外表红砖红瓦的标准房完工。此时的战士生活虽有些改善。能吃上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肉了。不住草棚窝铺了。但是,漫长的冬季里文化生活仍然匮乏。听不到广撟,看不到报纸(《兵团战友报》半个月来一次)晚上长期点煤油灯看书写字。1975年初,兵团撒销、改国营农牧,:我们团又做了新的调整。近5年的兵团艰苦经历,也结下了与战友难忘的情緣。从2005年开始,与8连人都有了联系,现在除网_上互相交流外。8连人每年都有相聚的活动和往来。每年都有从各地如北京、天津.深圳、包头。呼和浩特、集宁、赤峰、西安等地的战友来唐山看望我这位当年的指导员和战友。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有这么多战友的关心也是我的最大幸福和快乐。 赞 (0) 相关推荐 展广瑞丨柳树十咏 柳树十咏 作者:展广瑞 幼柳 乘风驾絮任飘零,落地随缘壮籽生. 向上争荣强长势,迎春领绿早头青. 成柳 繁枝茂叶秀林朋,高树莺来喜鹊登. 企愿材成人选取,余条栽下又新生. 老柳 遒劲身躯两抱交,辛勤修 ... 【远方】《高高的烟筒山 弯弯的嘟噜河 之八 兵团战士》 作者:王立坚 主播:曲萍 作者:王立坚 主播:曲萍 编辑:小鹿 高高的烟筒山 弯弯的嘟噜河 之八 兵团战士 宝泉岭属二师第十五团,我们队改编成十一连.团长政委都是现役军人,各营连的指挥员多是重庆步校转业的干部,我们新成立的二师 ... 《连队的老房子》 杨 永 简介 诗 人 杨永,生于石河子,长于安集海.1975年毕业于一四二团中学.同年,到一四二团二营七连当农工.1980年7月考上老师,1981年调141团5连任小学教师.1986年调河北保定蠡县教育局工作 ... 【知青岁月-专栏】我中意的“武器”/ 文:施扬 我中意的"武器" 施 扬 题跋:本文尝试用散文诗的节奏描述那段经历,不是想要歌颂而是为了难以磨灭的忘却. 在建设兵团我有把中意的"武器",就像部队战士手中的钢枪 ... 张贤信:试议兵团语言艺术 [总第134001期] 试议兵团语言艺术 作者:张贤信 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感受我曾经是兵团战士,有一种记忆兴凯湖荒岗头那片海. 我爱那片海,我爱那片海边的人们,我尤爱海边人们的语言,他们的 ... 知青岁月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作者/王惠文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的作品,转载时 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发布信息,稿件可自行处理. 公众号第71期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王惠文 1968年9月,我下乡 ... 知青岁月一我当教师的起点 作者/郭秀芬 我当教师的起点-郭秀芬 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这张照片,都会对每个学生的脸庞仔细端详一番.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又会在脑海里重现一遍.照片上记录的是我教师生涯的开始. 1968年9月,我到柏各庄五农场五队 ... 文学原创 ·《知青岁月-致我逝去的青春》- 作者 李鸿雁 编者语: 知青岁月,一个很多年轻人不可想象的岁月.那是一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岁月,那是一个融合了苦与乐.善与恶的岁月,那也是一个充满无助与忧患.悲欢与离合的岁月,很多人生就是在那个时代成长的,留下了许许 ...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草原情愫 人生似水,往事如烟. 人生中,许多当时是那样刻苦铭心的往事,也都会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淡忘,尘封在心田中的一隅. 离开草原后,我们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种生活:工作.成家.生子,真是忙不完的工作,干不完的家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