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赏析
也说袁枚的《苔》诗
文|刘远芳
今年大年初一,CCTV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讲述支教贵州的老师与山里孩子的故事,其间,一首被谱曲演唱的五言小诗《苔》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作者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作家和诗人,也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其《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作品脍炙人口。他的这首诗本是好诗,加上央视巧妙地造势煽情,一下子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今年春节央视少有的亮点和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
这首诗的亮点自然是后两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稍有诗文情趣和人文情怀者,当能体会到它的妙处。
《苔》诗初一入眼,便使我联想到一首《春日即事》诗:
金针刺破窗儿纸,引入梅花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瓣上东墙。
作者翠妃,是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的妃子。因为这首诗,这个佚名女子的故事才流传于世,引得世人追慕,叹惋。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瓣上东墙”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形象地说就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往高处讲,它们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念:世上所有人,不论是高第贵胄,还是贫家小子,都有向上和向善的本能,都有追求和展示美好的权利;而且,具有此种特性和精神的,不仅是人类,也包括尘世间一切生物——动物、植物,哪怕是无名小草,哪怕是最土气、最不起眼的苔藓……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那首曾经唱响东西南北中的歌曲: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有人怀疑,青苔是不开花的,何来“花如米小”?青苔无花也许是事实,但作者所咏,或非青苔,而是背阴处青苔间生长的某种细小植物。诗人往往想象丰富,思维跳跃,不宜细究,也不必细究。
但这首诗的前两句却有必要说一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里的白日、青春是何意?
“青春”应该没有争议,当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青年韶华之意,而是指一年四季中的春季,或明媚的春天。青苔虽微,也有春天。但“白日”是何意,却有异说。袁枚诗中有白日、青春,另一位诗中也有白日、青春,那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据说杜诗有异文,“白日”一作“白首”。当代诗词大家霍松林先生认为原诗应该是“白首”,他的理由是,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重复了。(详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是我们看了袁诗,就知道霍先生的说法不对。不须怀疑,袁诗中的三四句,灵感正来源于杜甫诗中的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个词在两首诗中的意思也大致相近。杜甫是何人!他的诗作会犯“合掌”这种低级错误吗?那么,诗中的“白日”也就不可能与“青春”同义。
然则此处“白日”是什么意思呢?《辞海》中,“白”有14个义项,其中第5个义项为:“明亮。如白天、白昼。”列举的词语中没有“白日”。《辞源》中的“白”也有14个义项,但与《辞海》有别,其第5个义项为“日光,天明”;列举的词语中有“白日”,分二义,一为太阳,一为白天。照此分析,杜诗中的“白日”,可理解为白天,也可形象地解释为“阳光灿烂的日子”;袁诗中的“白日”,其意则为日光或光明。
一得之见,供读者批评指正。
2018年2月21日。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