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浦,印证广州多元文化的历史街区

清晨,我慢慢地走过寺右新马路,沿着保安前街向老东山的新河浦走去。当来到烟墩路上,眼前的街道突然变窄,路边的房屋也变矮了,这一带就是我要漫步的新河浦了。

新河浦是广州市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它和城西的西关大屋一样,是广州两处典型的传统民居。

在明朝时,广州旧城东门外的东山多是山丘荒地,生活在这里的都是广州城郊的农民。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方浸信会在这兴建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宗教气氛浓厚,颇合那些归国华侨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这些华侨就在东山的郊野菜地上,建造了一座座有西洋建筑风格的私家别墅。

就在华侨富商在新河浦建造私家别墅的同时,这里也吸引了不少军政要员在此大兴土木兴建公馆。从此,新河浦地区成为了达官贵人、华侨富商的聚居地,旧广州也就有了“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

新河浦一带的房屋由于都是旧时有钱的富商归国后修建的别墅,他们受到了海外建筑风格的影响,所建造的住宅楼房也都以西洋式花园别墅为主,其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

新河浦中西合璧的东山洋房一般是以红砖清水外墙为主,建筑都有柱式门廊、柚木门窗和小的庭院,东山洋房是广州特有的民居建筑,它印证着羊城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更构成了这里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

新河浦一带的马路并不宽敞,但清静而整洁,路的两边生长着葱郁的古木,有盘根错节的大榕树,也有高大袅娜的玉兰树,洒落着一地清凉的绿意。

走在新河浦这阡陌交错的小道上,犹如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整洁的林荫道,怀旧的小洋楼,让人在喧嚣的都市尘世中分外宁静。眼前那一幢幢红砖碧瓦的百年老屋,让我心里想着,如此一片隐匿于市中心区的别墅群,似乎并非置身于闹市中。

烟墩路是新河浦边缘的一条马路了,这条街上的许多老别墅已改为了咖啡屋、西餐厅。由于此时的时间尚早,各店家都是大门紧锁,只有到了下午四五点这些作为私房菜馆酒吧咖啡室的别墅,才会打开其重重的大黑铁门,做着有情调的生意。那些为了矫情小资的人们也会在傍晚的日落时分,到有一片黑铁蔷薇装饰的Casa意餐厅,以及横亘路口的“天屋”寻求一份情调。

东至达道路,西至龟岗东华东,南至合群三马路,北至寺贝通津,在这片区域内的每条路上都是近百年的老房子。它们一般单家独院,高两三层,红砖清水墙,具有典雅的西洋风格的柱廊。

这些老房子新旧程度不一,有的略显陈旧,斑驳的外墙无语话沧桑。有的则经过一番修葺和翻新,窗户宽大明亮,雪白的纱帘翻飞,别具韵味。每当从这些洋房旁走过,仿佛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转过一个弯,我走到了恤孤院路,别看这条略显狭促的街道只有短短几百米长,一直往前走,就可以看到逵园和春园。这两座洋房连同隅园、明园和简园,合称东山的“五大侨园”,在东山洋房的建筑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逵园:坐落于恤孤院路9号,它是由美国华侨马灼文建造的。这栋近百年的洋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红砖依然保存完好。楼房上方的拱门上塑有“1922”字样,这可能是逵园的建造年份吧。因其庭院内遍植花木,特别是郁郁葱葱的蒲葵树,人们也就把它称为“葵园”。

逵园本身的故事不多,但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一个独特而光荣的角色。当年,中共召开三大时因为保密的需要,将会址选择在了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砖木结构瓦屋。但是从外地来穗参加会议的代表,却遇上了寻找会址的麻烦。幸好正对着三大会址的逵园,在一片简陋低矮的瓦房中十分突出,尤其是门楼上的“1922”的字样,成了代表们识别会场方位的一个坐标。后来,中共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也正是逵园使会址重新被辨别确定。

春园:从逵园向南继续行走,到了新河浦路24号便是春园。春园是由美国华侨所建的三座小洋楼,这三座洋房式样统一,颇具西洋风格的气派。春园曾是中共三大代表居住的地方,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夕,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向警予等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住在春园。在春园还召开过中共三大预备会议和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是在春园,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讨论修改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起草了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隅园,在寺贝通津42号,其主人是民国时期担任海军造船总监的伍景英。隅园的整体风格源自英伦,英式洋楼的阳台多是全封闭的弧形阳台,但为了适应南方闷热的天气,隅园的阳台设计成凹陷进去的通风阳台。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了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这种建筑风格被人称为“西曲中词”。隅园由于属于私人庭园,外面竖起了高高的围墙。虽然如此,依然可以清晰看见洋房的琉璃瓦硬山顶、红砖清水墙,庭园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古树,可以想象出当年隅园的清静与典雅。

明园,位于培正路12号,是两幢风格相同的三层红砖楼房,中间入口是罗马柱式的门廊。明园环境幽静、绿树遮阳、清爽宜人,环绕着的是一片竹林。明园在建成之初,由于附近没有什么楼房,明园被人们称为“洋房别墅”。现在,明园的围墙大门依然保存着,但原来的红砖楼,被一栋白色的新房子完全阻挡了,穿过一扇斑驳的铁门,沿着小路往前走,才能看到那幢传说中的洋房。

简园,在明园斜对面的13号,是南洋烟草公司简氏兄弟所建的别墅。简氏兄弟是20世纪初的华侨实业家,兄弟俩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简园的洋房高三层,房前有喷泉花园,围墙上部以绿釉陶竹筒装饰,券拱式门楼上端是飘出的阳台。首层门廊入口处,还立着一对威严的宫廷式狮子,为这座宅园增添中西合璧的韵味。简园曾用作德国领事馆,后国民党要员谭延闿曾经住在这里。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毛泽东常在会议休会时,到简园拜会谭延闿。

在简园的旁边是慎园,慎园虽不在“五大侨园”之列,但它也是一座十分独特的私家别墅。当时的主人取名慎园,是意在为人处世要谨慎低调。慎园与大多数采用红砖清水墙洋房不一样,它的外墙是意大利批荡,还有造型典雅的科斯林柱,其选用的材料都是国内外最优秀的。

在新河浦附近,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有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这些别墅中最具气势的要数陈济棠兴建的公馆了,而在它的周围还有林直勉公馆、徐景堂公馆、林时清公馆、陈维周公馆、李扬敬公馆,这些清一色的西洋建筑,在这一片区域拔地而起,比肩而立,真可谓气势恢弘。

在新河浦建宅的还有孙科、林逸民、余汉谋、胡汉民、林翼中、陈庆云、李汉魂、林森等20多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连在外省的阎锡山、于右任也在东山居住。此外,这里还曾居住过许多国共两党的风云人物,如曾在春园居住的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罗章龙等,曾居住在可园的廖仲恺,居住在简园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

穿梭在新河浦这片西洋式的小街中,还能发现到名人雅士曾经的痕迹。马师曾、聂耳、冼星海、红线女等艺术家也都曾安居于此,舒展他们的艺术情怀。除此以外,新河浦附近更是名校云集,有驰誉岭南的培正小学、培道中学,更有享誉港澳的百年老校培正中学。漫步新河浦,无不被其浓厚的文化教育气息所感染。

来到龟岗大马路山坡之下,我赫然见到“东山少爷广场”的指示牌。在旧时的广州,凡居住在洋房中的主人们,大多生活条件优越,由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在穿着打扮、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普罗大众相去甚远,人们把他们称作“东山少爷”。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在旧时的广州城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成为羊城的一张名片。

恤孤院路、新河浦路、培正路一带的洋房,是广州城内最早出现的整片具有西洋风格的住宅区。它们在建筑风格上大多吸取了欧美各国的别墅形式,并且结合广州地方建筑特点建成。这种新型民居建筑打破了广州民居千篇一律的面貌,是城市建筑风貌的一个突破,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