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儿童敏感期系列内容
第八节:秩序敏感期
相信家有2.5岁-4岁孩子的父母们应该正在经历一个同样的问题:孩子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不停哭闹,蛮不讲理,好话说尽怎么哄都没有用。
我们最爱的宝宝,竟变成了最令人生厌的熊孩子。孩子的无理取闹都变得莫名其妙。
我就穿这件衣服,洗了也要穿!
我只吃完整的饼干,掰碎了我就不干!
电梯一定是我来按,大人按了我要重新按!
吃饭我必须用自己的勺子!
我就要坐在妈妈的左边,爸爸的右边!
妈妈不能穿爸爸的衣服,因为是爸爸的的!
妈妈进门一定我来开门,不许自己进来,自己进来重新进!
......
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这一阶段幼儿对物品摆设位置、动作发生顺序、人物呈现、物品所有权等有着强迫症般的要求。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孩子的秩序感得到满足,也是他对周围环境细节支配感上的满足,稳定的秩序感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加平静和愉快,如若遭到破坏或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激烈的反应。
因此,安全感的满足又有助于孩子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之间依恋感的建立,这些都为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础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
比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会给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用小杯子。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
秩序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秩序敏感期是为孩子智力打造基础的最好时机,能初步的帮助他进行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智慧的发生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秩序性、协调性动作以及孩子对它们的感知觉经验,这种经验成为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性情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
例如,妈妈每次上班前都要换衣服拿包,孩子一看到妈妈有这个动作就知道妈妈一会要走了,就会哭着让妈妈抱。由此可见,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
秩序感是审美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自然规律中所体现和涵盖的对称、均衡、节奏及和谐等元素被人们所发现和归纳,构成人们审美情感的基础要素。
在孩子的秩序感中就存在着这些审美情感的基础要素。孩子会因为物体位置的变化、对称的破坏而哭闹,直到恢复原状才破涕为笑。孩子会对富有节奏感的声音着迷,也会伴着和谐的乐音而律动。秩序感促使孩子产生美的感受,形成美的记忆和对美的判断的标准。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容易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家长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
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而让孩子认为“正确秩序”错乱下去,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
2、让秩序感自然而来
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也有自己内在的秩序感。过多的要求和干涉都会影响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发。因此,培养孩子秩序感时不能只是成人教孩子做,而是通过和孩子的谈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建立自己认可的秩序。
通过和孩子讨论:应该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为什么?孩子经过思考后,知道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由于这个“秩序”是孩子自己认可的规则,就更容易顺从了。
3、利用秩序感培养好习惯
家里物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都物归原处。这样孩子每天在你的身边就会养成归置秩序的技能。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某种指令,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
比如,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4、注意公共场所孩子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等。当孩子认可了这种规则,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相同的情况,不需要大人提醒孩子自己也能很好的准守!
5、给孩子提供有序的生活
在细微处给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在生活的每件事情当中无不渗透着“秩序”的因素。比如睡前仪式,吃饭仪式,饭前洗手步骤、玩具整理等都尽可能统一步骤,让孩子可以掌控。
不仅满足孩子对秩序感的要求,还有利于培养宝宝的好习惯,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6、提供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也是一种秩序。
比如吃饭先从长辈开始、献给长辈盛饭、倒茶等,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既能更好的促使他形成秩序的追求,还能培养孩子对于礼仪和礼貌的认知。
7、整洁有序的家庭空间环境
家庭环境布置选择简洁明快的风格。家具不宜多,减少家具和杂物堆放,为孩子提供更多活动的空间。
房间安排上做到功能明确。让孩子意识到不同的生活场所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意义,增强宝宝的场所秩序感。
日常用品摆放有序,使用后及时归位。家长不要随便去变换孩子东西的位置。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
为孩子准备的自有生活空间里最好陈设一些低矮的儿童专用家具。孩子能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既避免了给孩子造成空间上的压迫感,也增强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自信心以及对环境井然有序的满足感。
8、家长要有恒久耐心
从一个行为到一种习惯是漫长的过程。幼儿一次能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容易,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归放得整整齐齐、做事细心周到则比较困难了。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恒久的耐心。
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和品行。所以我们不妨多点耐心,慢慢引导,收获的将会是一个尊重规则、生活有序、具有良好素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