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抢手绢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抢手绢

文|周纪合

在古同州,上世纪以前时兴结婚时给娘家客人敬酒时,女眷把土布手绢抛向新女婿,惹来众多的小伙子抢手绢。抢手绢的人越多越能证明新女婿的人缘好。抢到手绢的人因沾上了新郎倌的喜气而洋洋得意,如是未婚的小伙子则予示着红鸾星高照,佳期将临。

据说这个风俗起源于魏晋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武功才女苏蕙,字若兰,才貌俱佳,选婿条件极高,许多有钱有势的公子哥求婚都遭拒绝,一天在花园游玩时看上了箭无虚发的安南将军窦滔,结为伉丽。后来窦滔镇守襄阳,移情别恋,与赵阳台搭的火热。苏蕙闻信悲痛欲绝,她将一幅素锦,用五色丝线织成长广八寸的回文诗句,共八百四十一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的璇玑图托人捎给窦滔,窦滔收到左读右读,横读竖读都成诗句的璇玑图立即回心转意和苏蕙合好如初。因而家乡的人就依照璇玑图的样儿织成横竖都成方格的手绢,在婚宴上送给新女婿,一是人们根据手绢的质量评判新媳妇(同时也包括丈母娘)女红的高低,二是要求新女婿忠于爱情,别再犯窦滔所犯的错误。那是1984年秋季,著名秦腔大师李爱琴在高明乡演戏,一位老太太被感动,把给女儿出嫁准备的土布手绢送给李爱琴,李大师听了家乡的习俗非常高兴地收下了这方手绢,收下了老太太崇高的敬意。

那时凡有大姑娘的人家都要早早预备,把上好的棉花捡了又捡,不许有一点的杂质和黑星,然后起早贪黑纺成又匀又细的棉线,织一匹红方格、一匹兰方格的手绢,又用灰条菜漂染的白生生,用面汤浆洗得平展展,等着女儿喜期的到来。到了女儿出嫁时,一匹放在箱子里做陪嫁,一匹作为答谢帮忙的乡邻和婚宴上撂手绢用。女儿出门的时候,母亲会送给婆家来接媳妇的每人一条裁得方方正正的手绢和一个小红包,然后把剩余的装到送亲女眷口袋里,作为喜宴上抢手绢用。当婚礼举行完毕喜宴开始时,披红插花穿戴一新的新郎在祥肱的带领下给娘家客人敬酒,按照乡俗所有男客都喝了新郎倌敬的三杯酒,到女客席上时,身后跟着一群小伙子不时起哄,要求女客每人也喝三杯酒,她们会在接第一杯酒的过程中就把手绢抛向人群,惹得小伙子打着胡哨抢个天翻地覆。如果没有抛出手绢,小伙子们就鼓动新郎不停地敬酒,喝完三杯后又敬三杯……。接着是抓饭,由祥肱把新郎新娘叫到一起,把女方来时带的饺子由他们二人从食盒中拿出放到祥肱举得高过头顶的箩面箩子里,然后交给灶房里帮忙的乡亲煮熟端给大家吃。帮忙的人把食盒盖压的严严实实,新郎新娘干着急也把饺子拿不出来,直到婆婆拿出陪嫁的手绢送给帮忙的人,才能打开食盒让新郎新娘把饺子放到箩子里,婚宴才得继续进行。人们拿着手绢,会评判线纺的细不细,手绢织的瓷实不瓷实、漂洗的白不白,并据此预测新媳妇是否干净麻利、过日子粗细。

虽然现在人们向往西式婚礼,但婚宴上抢手绢热闹文明,是同州人把青年人要忠于爱情的教育寓于取笑之中,寓教与乐。这就是文化,也是乡愁,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