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母亲:我能助力儿子上北大,就能砸了新东方的牌子
1980年, 作为插班生,正儿八经地补习了一年的俞敏洪,能成为近30万人里面的拔尖生,考入北大,离不开他的母亲李八妹。
一、李八妹是个妥妥的暴脾气。
李八妹,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女人出生时,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存在。
李八妹并不喜欢自己名字,这从她为儿子取名为“老虎”就能看出,她喜欢名震八方,雄壮威武的名字,当然这也完全符合她的性格。
在岁月的洪流中,被冲刷是浮尘,留下来的都是顽强的砂砾。
李八妹就是那个凭自己本事,在儿子辉煌人生留下重要一笔的砂砾。
年幼丧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八妹练就了强悍的性格,也开启了她强悍的人生,和老虎一样强悍!
俞敏洪童年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在吵架、打架!
“我甚至放学回家,在家门口徘徊不敢推门,我怕一开门他们在打架。”
在漫长的吵、打架的岁月沉淀中。
搞技术的(木工)父亲最终选择向当领导的(生产队长)母亲妥协。
而俞敏洪就比父亲的觉悟性高多了,小小年纪的时候,已领教了母亲的强悍。
只要母亲一个眼神,他总能心领神会地做出让母亲满意的反应。
由于李八妹不但强悍,还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儿。
所以后来,在家庭战争中,李八妹用实力夺得了话语权。
李八妹在前领路,家里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六七十年代,母亲带领大家养猪,在别人饿肚子的时候,俞敏洪家时不时还能有猪肉吃,这是多么奢侈的生活。
作为优秀的实干家,母亲总是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母亲瞅准了矽钢片(从视觉上看是一种铁片,用来制作变压器的)的生意,自己买了个小机器,在家“闭门造车”。
由于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成为镇上第一批万元户。
优秀的人有前瞻性的眼光,李八妹不但是生产能手,更是一个教育能手。
二、两度高考落榜,两度英语不及格
“老虎啊,你好好读书做个教书先生,就不用在庄稼地里翻腾了,那样多神气。”
从小听着母亲对自己期许,俞敏洪暗下决心,在读书上下了硬功夫。
奈何,没有上高中指标的俞敏洪,初中毕业后只好回家种田,教书先生这个崇高职业梦,就此破灭。
60年代出生的那辈人,相比较是幸运的。因为很快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这一年俞敏洪才15岁。
全家看到了希望,全力支持俞敏洪复习考试,于是在家喂猪的俞敏洪边割猪草边复习考试。
但是毕竟是高考,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达600多万人,只录取40多万人,招收率不到7%。
自我复习了半年的俞敏洪,自然是没什么希望。
从小看李八妹眼色行事的俞敏洪以为就这么完了。
没考上就回家种地、喂猪呗,没准我还能像母亲一样成为致富小能手呢。
可李八妹不这么想,我家老虎这么聪明,一定能的。
李八妹找到当地中学校长,你们这里不是缺英语老师吗,我儿子可是参加过高考的人,当一个英语老师绰绰有余。
在恢复高考以前,英语并不是必考科目,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偏远的农村没有英语老师更是常事。
校长一听,参加过高考,那肯定会英语。
毕竟附近村里再也找不出这么合适的人。
于是,不懂26个字母的中学校长,同意让英语考了33分的俞敏洪,来做英语代课老师。
一边教孩子英语,一边自己复习高考。
李八妹觉得这样多好,挣钱考试两不耽误,比在家喂猪强。
1979年,俞敏洪第二度高考,落榜,好在英语考了55分,比去年提高了22分,算是对英语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尊重。
三、读书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但事业是我的头等大事
考一个常州师范学院怎么这么难!
这次全家人有点儿动摇了,连母亲也不确定还要不要再考一次。
但是不管怎么,俞敏洪身上流淌着母亲的血,母亲勇往直前的坚毅力量,让俞敏洪不甘心:我应该再试一次。
一向看母亲眼色行事的俞敏洪,小心翼翼地向李八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李八妹有些感动:不愧是我儿子。
这辈子没别的,只要我家老虎有出息,再苦也值得。
作为陪跑两年的考生家长,李八妹早就看出了问题的根源。
没有个好老师是不行的,考33分的老师怎么能教出考55分的学生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是,行动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的李八妹,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到县城里有一个正规补习班,而且那里的老师还教出几个大学生呢。
这也许是我家老虎最后一搏的希望。
李八妹大包小包带着土特产,一个人连夜赶到县城,七拐八拐,花了好几天时间,找到了补习班。
求爷爷告奶奶,老师最终答应收了俞敏洪。
母亲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摆平一切。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家人依偎在屋子里毫无睡意,母亲已经去县城3天了还没有回来,也不知道她有没有走错路,有没有找到人,有没有地方睡,有没有吃饱饭,有没有地方躲雨……
“哐啷!”
一身泥的母亲推开门扑了进来。
“老虎啊,你运气真好,妈妈早就知道你行!”
这一幕深深地刻进俞敏洪的脑袋里,终身难忘:我最敬爱的母亲,这一次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专业补习班就是不一样,以前只懂背字母和单词的俞敏洪,这回不仅知道背语法和句子,还能用英语写出一段话。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虽然没有古人对自己那么狠,但俞敏洪这一年的刻苦用功是对得起母亲的。
早上6点多起床,半夜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母亲和儿子的双重努力,换来的是北大的录取书。
大抵江阴人都比较能干,人心齐,民性刚,华西村早就成了全国的明星村,李八妹也早早开起了工厂。
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北大生,全县城几年也碰不到一个。
80年代的大学生,俩字:值钱!
按道理父母也就“功名身退”了。
但是李八妹是一个优秀的人,当儿子在北大进行痛苦的蜕变时,她在苏南农村搞实践带领全村人致富。
四、家族生意争夺战
李八妹总能把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21世纪的独立女性也莫过于此。
在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是成功者的品质。
1993年,31岁的北大留校老师俞敏洪,决定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李八妹二话不说,拿着老家办厂赚的钱,全力扶持儿子创业。
俞敏洪在前招生、讲课,母亲在大后方张罗租教室、打扫卫生……
随着学员队伍的壮大,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俞敏洪已经没有精力管公司的后勤。
母亲从公司的小卖部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从授课材料的采购到办公大楼的租赁,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人们常说母子齐心,其利断金!
新东方的功劳簿上,当然要记李八妹一大笔。
但,时代的风口上总是有危机的,也总是有变化的。
1995年,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学生已经累计达到一万多,这是多么傲人的成绩。
如果将新东方的版图扩大到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是何等的辉煌,每一个创业者都怀有这样的野心。
想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那两年,俞敏洪到处招兵买马,曾经在国外发展的老熟人徐小平、王强等人,纷纷回国加入了新东方。
就此,三驾马车将带领新东方奔向新世纪,俞敏洪心里乐滋滋。
但有人却不高兴了。
1996年,60多岁的李八妹,第一次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怎么开头最困难的那几年,没有一个人瞧上我家老虎,回来帮一把,如今公司资产成千万甚至上亿了,你们眼红一个个都回来了。
李八妹开始嘀咕:
“真应了那句老话啊,门头骑了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头穷得冷如冰,亲戚好友不见影!”
李八妹暗自决定要帮儿子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产业,不能让外人轻而易举地来分享胜利的果实。
李八妹不但为新东方立下汗马功劳,而且还是创始人的母亲。
暗暗较劲儿是常有的事儿。
就这样老太太守了那么几年就出事儿了:这帮人竟然鼓动新东方上市,还要清理门户。
清理门户的首要目标就是俞敏洪的家族亲戚。
作为创始人,想要企业走得更远,俞敏洪必须要带好这个头。
这下李八妹急了,想赶我走,分我儿子的钱,你们还嫩了点儿。
从小在母亲眼神管教下长大的俞敏洪,在母亲的强力威胁下,也没辙了。
清理门户的海归派和家族亲戚的元老派之间的拉锯战,就这么拉开了。
俞敏洪心一边疼母亲,一边要承担创业者的责任。
母亲说:
“你都是我生的,我把你们新东方的牌子砸了,又能怎么样呢!”
四十岁的俞敏洪下跪道歉。
海归派说:
“这样的话,我们在这儿算什么,得得得,我就撤了吧,回美国继续我的中产生活!”
俞敏洪一急,拉着大伙儿整夜地喝酒谈人生,抱头痛哭。
一来二去,李八妹家的“老虎”两边受气,变成了委屈的猫。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最终李八妹选择妥协,还新东方一片广阔的天地。
五、儿子功成名就,母亲退隐做慈善
“老虎啊,你现在也是全国名人了,以后不要动不动就跪着了,有话就坐着说吧!”
李八妹代表了六十年代典型的母亲形象,严厉、坚韧、强悍、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
做人如水,方能容万物;做事如山,方可不动摇。
退休的李八妹将心思放在了公益慈善上,也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从苦日子过来,李八妹珍惜每一个机会,踏踏实实将每件事做下来,才成就的儿子,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