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推荐】回到线下,我们可以向线上教学学什么|头条

回到线下,我们可以向线上教学学什么——

 线上教学已经开展了近三个月,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这种被打破了的生态,并积极地做出调整和改变,这其中,哪些积极的尝试能够在复课之后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帮助?

学习生态改变了教师心态

镜头1:“某某同学,认真听讲啊!”“又在发呆!你在想什么呢?站起来清醒一下吧!”“身坐正,头抬起。眼睛看黑板……”

镜头2:“孩子们,我们接下来要进行花式点名了,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今天用飞花令的方式……” “孩子们,老师的红包准备好喽,看谁是今天的幸运儿,也许你能抽到'免写作业’'做老师的小助手’等各种小幸运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线上教学,我们和孩子彼此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办法通过我们的“眼神杀”“表情令”和“教鞭声”来控制整个气场;没有办法在谁不听讲的情况下请全班同学静坐5分钟;更没有办法把眼睛放在那一两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身上,时刻不断地提醒他。 我们怎么办?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把课堂变得有趣,通过飞花令点名,收拢孩子们的心;通过抽红包奖励,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这些事情看起来很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孩子们的发动机被激活,学习效果自然大增。 

而在线下,即便有很多老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教学过程使之做到更加完美,但我们还是会更习惯于用自己的威严来掌控课堂,而很难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琢磨教学环节的优化上。当孩子不听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习惯不好,这孩子学习不认真,他需要提醒、需要惩戒,他令我生气!于是,我们把精力花在制定课堂规则、管理课堂纪律上,却一不小心忘记了学习的本质——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除非我们把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愉悦! 因此,学校复课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向线上教学学习,改变“掌控思维”,把更多精力花在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上?

独立自学才是未来学习的主打歌

镜头3:新授课上,老师侃侃而谈,学生正襟危坐,认真倾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还有疑问吗?”“那你来说一说!”“谁能重复他的话?”“谁能为刚才发言的同学点评?”“谁有质疑或补充?”……一个知识点,反反复复,一万个不放心! “接下来小组讨论。给大家充足的时间,每个人都在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有补充?哪个小组需要对话?”……叮铃铃,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一节课又结束了!还有好多小组没有机会发言呢!这个内容还没学完呢!

镜头4:“孩子们,今天学习“圆柱圆锥”,昨天要求大家自学过,今天老师要出题检测大家。请大家独立完成。哦,你们也只能独立完成。如果有问题的,请及时联系老师……” “昨天批改大家的作业,发现这两个题错误率较高,为此老师录制了一个小视频请大家观看,把这个部分弄懂,如果还有问题,请私下联系,老师一会儿会出错题练习,举一反三,让大家更加熟练……”

您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线下学习,一个知识点,老师渴望在一堂课上每个孩子都能弄懂,都能搞明白,于是反复提问,反复讲解,一节课时间大部分都在老师的讲解中度过。 课堂中我们还会安排小组合作,这是促进学习的好方法,毋庸置疑!但往往却被合作的形式和过程所牵引,一节课的时间匆匆溜走,教学内容常常学不完,而至于这个内容是不是真的一定需要合作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真正让孩子们深入碰撞把知识弄懂,却是大大的问号。 然而,孩子们在家学习,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不放心,可是我们没有机会从头讲到尾,因为你讲得多了,电脑那端却沉默了,甚至可能早就没有人影儿了;我们仍然不放心,希望孩子们通过合作达到互相帮助的效果,然而,线上的合作并不容易,受到技术以及孩子自觉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比线下更低效。这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线上教学,不是把线下的方法复制到线上,而是要看到线上教学独特的魅力。
         老是无法反反复复地讲解,或是过程冗长的合作学习,这,不是线上教学的主打歌。它最经典、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是自学!而对于孩子的终生发展来说,独立自学难道不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过程吗?自学难道不是真正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吗? 在学校的线下教学里,我们也提倡自学,可是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大部分被老师讲解和同伴合作所替代了,至少自学没有做到那么深入和自主。然而,现在线上学习只能靠自学。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们需要自己去寻求帮助,无论是求同学、请父母,还是问老师,都是他自主独立的行为。而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之前滔滔不绝的课堂讲解,以及不明所以的合作学习中抽身出来,花些心思,去激发和培养孩子们自学和求助的意识与能力呢? 通过近三个多月的线上学习,我们得到启发:即便复课以后回到线下,我们是不是也更应该看重并支持独立学习和主动求助行为的发展?
         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们是有很强的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哪怕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适当陪伴和帮助下,他们也是靠自己的。不用老师手把手的牵引,只在必要时为他们打开锦囊、提点思路、布置任务,告诉他们“我们要到哪里去”“可以怎样去”,剩下的路不都是靠孩子们自己去走吗?高年级的孩子更不用说。相信孩子们有独立自学的能力,减少自己占用课堂的时间,不过分夸大合作学习的力量,这是我从线上教学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大数据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意识。
         提到大数据,我们的眼前会浮现一排排电脑、一串串数字、闪动的图标、花花绿绿的统计图,甚至,曾经为了收集数据,将机器和芯片戴在孩子头上……所以,当我们提到大数据教学,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
         我们没有这技术;我们没有资金投入购买这样的设备;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些高科技……然而,数据一定就是科技吗?一定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能够进入大数据教学吗? 正如前面镜头四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最简单的操作就是:老师收集孩子们的作业,找到他们错得多的地方,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重点讲解,帮助孩子们理解,再通过出错题练习举一反三,让孩子们突破这个难关。
         在大部分孩子都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像这样的知识难点是完全可以突破的,而且能够做到比较扎实。这不就是大数据教学吗?大数据教学其实是一种意识,他教给我们不要过于依赖经验,不要有太多的“我觉得”“我认为”,而是去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在目前线上教学的状态中,甚至要去记录、整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不然,因为要保护孩子视力,我们不可能像线下教学那样布置大量练习,用题海战术来学习。我们只能少而精。迫使我们不得不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最能帮助他们达到学习效果的作业,就必须收集孩子们作业中出现的错题——大部分孩子的易错点以及每一个孩子都错了哪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隔着时空的情况下,帮助每一个孩子真正落实他的学习。 所以,没有数据,就没有个性化教学。而大数据教学,不是等到万事俱备、科技先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数据教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够内化成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心智模式不变,再好的技术也枉然

镜头5:早读时间,A班老师布置孩子们朗读课文14 、15课。为了保证早读效果,老师通过腾讯会议App,让全班孩子连线,所有人都在镜头下认认真真地朗读,老师盯着电脑屏幕,手指一划,一拨一拨孩子的头像尽收眼底,谁没有认真读,一眼就能看到!

镜头6:同样的早读时间,B班老师布置孩子们朗读14、15课。她通过一个微信小程序给孩子们布置了这个朗读任务,程序会为孩子们的朗读打分。老师事先通过自己的反复测试发现,要想读到通顺流畅,测试的分数不能低于85分,于是给孩子们定了这个标准:85分为合格。之后,老师便去忙自己的事儿了。
         半小时后,老师打开微信小程序,全班40个孩子的朗读成绩一目了然。有三位同学没有达到85分,老师点开这三位同学的朗读录音认真倾听,发现了读错的和没有读好的地方,便迅速反馈给孩子。而85分以上的,老师心中清楚,这些孩子的朗读已经合格,无须一一查验。
         第2天老师再布置14、15课朗读,鼓励孩子们挑战90分。同样的过程,半小时以后,老师再打开微信小程序,全班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了90分以上,朗读做到了流畅熟练! 老师的微信上收到了家长的反馈:“太好了,这个小程序让孩子们对朗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绩不理想时,他会反复练习挑战自己……” 老师笑了笑,心里想:的确太好了!这个小程序,也让我轻松了许多,效果却比以前还要好——我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朗读情况,我的心中有数!
         正如大数据教学是一种意识,运用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转变过来,即便配给再高的科技、再好的技术,大家也仍然会用旧的思维去做事,会忽略掉技术带来的真正便利。就像镜头5中,如果我们的线上教学仍然用监控的方式来监督孩子们的早读,师生必然都会身心疲累。而反过来看,如果我们今后的线下教学能够像B班老师那样运用适当的技术,一方面使自己和孩子们都轻松,另一方面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何乐而不为? 技术改变教学生态,这很明显已经是我们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拥抱技术、寻找技术,甚至创造技术,使之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破除传统的监控思维,避免孩子为了“做给你看”而“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养成“用身体的勤奋代替大脑的懒惰”这种思维习惯。

2020年,这是历史上最长的寒假,这漫长的假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生态。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只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却什么都不曾留下,那这个过程便是白白经历了。我们需要从中反思,梳理出一些能够为线下教学带来启示和提供思路的地方。复课之后,我们不应该像饿狼扑食般地抓住孩子们,疯狂地弥补线上学习中我们自己认为的学习漏洞,或是我们觉得没有做透的、需要复习的点。应该延续线上教学那些比较有效、有价值的做法为线下教学所用,这才是使我们师生永远受用的、能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永久性帮助的地方,是才是这次史上最长寒假最有价值的地方!

· 一米,是这个春天我们最温暖的距离

· 返校第一节班会课怎么上?这里有21个防疫主题及方案

· 施一公:在人类历史、宇宙长河中,我们能留下什么

         文章来源于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作者杨静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