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28岁妈妈自扇耳光,内疚式教育太可怕了……

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情感掌控

鸡娃的时代,关于教育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热议。

最近,浙江卫视的一档纪实综艺《不要小看我》刚刚开播,就被顶上了热搜。

节目中,孩子小桃的妈妈,发表的言论,惊呆了很多人。

小桃妈妈乐呵呵的自述,自己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者,在孩子教育上,自己是这样的表现:

每天都在控制对孩子发火的次数。

但小桃的作业,如果背到了半夜十二点还没背下来,她会焦虑,不会因为天太晚让孩子休息,反而会一遍遍逼小桃继续背,直到完成,完不成就扇自己耳光。

她说:“没办法继续,我就抽自己。当时孩子的表情变得很惊恐。”

这句话一出,作为嘉宾的李诚儒就惊呼:“这位妈妈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而育儿专家观察员中边玉芳也表示:这是内疚式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评论区很多网友更是感同身受的共鸣:“这种教育我也曾经经历过。这种父母自虐式内疚教育,真让人不堪重负!”

大概更多人都曾经听过父母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努力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我们不离婚,都是为了让你家庭完整。”诸如此类。

但当我们真正明白生活的意义才发现,真正的责任不是我们,而是大人自身的原因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父母都使用过内疚式教育,也有同样数量的孩子,经历过这种父母内疚绑架,让孩子认同父母是通过惩罚自己的方式,从而激发动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惩罚和奖励一直是被经常使用的方式。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但父母通过惩罚自己的方式,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会让教育走向反面,很容易演变为以爱为名的亲情绑架,让孩子的心理被掌控,受到虐待,造成焦虑和压力。

因为父母自虐式的内疚式教育驱动,是一种情感控制。

内疚式教育是一种道德绑架

在心理学上,内疚是一种具有强烈行为导向的情绪。

它与愤怒、害怕、恐惧、哀伤等“油然而生”的情感不同,是经过我们的内在道德判断后产生的。

我们的心理状态,很难获得满足,也喜欢逃避惩罚。内疚因为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人会倾向性的选择逃避,转变为对他人作出补偿性的行为代价。

比如付出爱,达到心理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来自天然,很多时候孩子会不自禁对父母产生感恩。父母很多就成功利用了这一点,对孩子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种教育本来并无错误。但如果家长人为制造伤害,利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进行感情和情绪控制,就会让内疚式教育走向反面。

比如, 这位扇自己耳光自虐的妈妈。

这时候,孩子并不懂妈妈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很容易被自己的内疚心理控制,做出屈从大人的行为。

但这种驱从用伤害做前提,一旦孩子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排斥性的选择逃离父母“自虐”,和曾经的做出补偿对抗,造成亲子关系的尖锐,甚至有的孩子很怕再次被父母绑架,选择了放任自流。

孙云晓说:“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自虐式内疚式教育,短时间内会带来效果,但得不偿失,从长远来看,给孩子的心理带来的是摧残,不值得提倡。

图片来源网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做孩子的榜样,注重心理建设,唤醒等待,让孩子自我内在驱动力觉醒,做自己,成为自己。

正确的内疚式教育,是给孩子做榜样

董卿在《面对面》中说:“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做什么样的人。”

在亲子关系学中,人生的不同阶段,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反馈,会崇拜,会憎恨,会敬仰。

但有一个事实是,没有孩子会认为父母不重要。同样是内疚式教育,好的父母知道每时每刻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自己孩子的行为,更懂得,给孩子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心灵和精神上获得认可。

去年,有一个视频,让人印象深刻。

视频中一位成都的小男孩,在看了妈妈英语笔记后很内疚,大哭着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好好学习”

男孩的懂事让很多网友心疼。

男孩当时9岁,正在读三年级。他的妈妈邓女士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很偶然的男孩看到了妈妈读研时的英语笔记,联想到自己的种种行为产生了内疚。

而他的妈妈完全已经忘记了笔记本的存在,她对孩子的内心进行了安抚,然后说:

“我不知道我的这么一个笔记本儿,或者是说父母这么一个小的动作行为,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一个影响力,让他有这么深刻的一个领悟力,哪怕是在某一个瞬间。那个时候其实我除了感动以外,也在反省我自己哪里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事件发生之后,这位妈妈发现孩子比之前更愿意学习了。

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

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处世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建设和行为习惯,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等孩子认可了父母,内疚式教育也就不再负面。

教育的最大智慧,是激发内在驱动力

真正拉开孩子距离的,一定是源自孩子的内在动力。一旦孩子自己真正想要去做某一件事,把它当成一件自觉为之努力的事去完成,才会出类拔萃。

好的父母让孩子内疚一定是去顺其自然,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内在驱动产生。

很多人都看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

这是作家黑柳彻子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的书。童年时代,彻子就是一个被普通学校劝退的孩子。

她想法多,行为不遵从学校的规则,根本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一次一次的被学校劝退。

父母为了让其成功受到教育,万般无奈把她送到了“问题孩子”学校巴学园。

这改变了彻子一生。

这里开放式的教育,激发了彻子最大的内在动力。

一入学,彻子就在那办公室里喋喋不休的说了四个小时。

冰心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校长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老师没有打断他,而是耐心的听她讲话,然后亲切地说“还有要说的吗?”

这让彻子感到了被尊重,并且这种尊重还在持续。

有一次小豆豆喜爱的钱包掉在了便池里,她就从工具房,借了一把铁锹,开始掏粪坑。

这么奇葩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可能无法忍受。并且此时上课铃声也已经响了,违反校园的规则。

但校长老师没有对彻子没有任何指责。他只是走过来看了一下,然后说:“等做好了之后,再将这些重新放回原处。”

然后就走开了。

最终宽松的成长环境,因材施教,趣味性的教育引导,尊重和爱,让彻子偏离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内在驱动力,让她一生都焕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成年后,彻子意识到自己曾经给父母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她对父母很是愧疚,很是感恩写下了感动世界的《窗边的小豆豆》系列。

彻子一生都在尝试多种。

她成为了日本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成为演员,出演话剧;还被任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负罪感逼孩子听话,永远没有孩子自己听话来的有动力。

实行内疚式教育,让孩子内疚,不能伤害,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式,言传身教让孩子自我认知。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和目光短视都是毁灭。

图片来源网络

真正的教育,一定不是暴力自虐,而是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困境,最终找到最适合孩子个性的成长方式。

当我们做好自己,并且懂得因势利导,孩子自然水到渠成的去成为自己。

作者:桃花月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