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麦季】/ 赵仲強
又是一年收麦季
赵仲強
收麦子,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最熟悉的活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这里种麦的人少,机械化程度高了,原来那种耕种模式,那种热火朝天,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情景,记忆犹新,勾起我的记忆。
那时侯,收麦对农村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清明六十天,麦子上场面,”清明一过,农人们开始做好收麦准备工作,收拾好收,运,碾等各种农具,收拾碾场的场地,为三夏大忙做好准备,期盼着丰收的麦子,迎接一年丰收希望。
近入五月下旬,生产队就组织社员召开"三夏"动员大会,安排部署 夏收夏播及麦场防火工作。全村男女老少齐参战,在校学生也要放忙假,初中学生负责站岗放哨,检查过往行是否带烟火,而我们小学生到地里拾散落的麦子,直到收麦结束,支援三夏。村口及场面入口都醒目的标语,"禁止烟火,禁止烟火入场″,场面入口处插着红旗,手持红樱枪的大年级学生站在场入囗处,检查过往行人行踪,大家的思想党悟很高。
进入正式收麦时,生产队把人分成几个组,宣传组,收麦组,拉麦组,摊场组,碾场组,扬场组,晒麦组,播种组等,根据平时每个人的干活特点,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各个小组的分工不同,所得的工分也不同,收麦组和拉麦组是主力军,则需要一些身强力壮,干活快,青壮劳力。摊场,碾场,扬场是技术活,活路轻松,一般是妇女和年令大会扬场的人组成,剩下的人大多干一些晒麦,播种等一些杂活,那时各种工序都是人工进行。我们那时候正上小学,主要任务到地里拾麦,当年打着红旗,排着队伍,提着竹茏,唱着红色歌曲的去拾麦的情景,记忆犹新。夏收夏种要近一个多月才结束,然后要给国家交粮,剩下的分给每户的口粮,口粮分配根据各家人员劳力情况,工分大分的多,工分少分的少,至于老人和孩子分的更少,当人们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口粮,脸上露开心笑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每户按人口分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人们选择优良的品种,科学种植,产量有所提高,除完成国家下粮食任务外,剩下的全归自己所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种植结构也发生变化,从单一的以粮食为主,变为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存的状况,收麦也从原来的以人工收割变为机械化耕作,收麦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产量大大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基夲解决,随着城乡经济的差距增大,农村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工业化进程及市场经济的需求,以种地为生农民,利用农闲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有些人干脆放弃家里地土地,有些人则选择距家乡近的地方务,农忙种地,农闲务工的两栖式农民,如今在我的家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土地种植多样化,细致化,大部分都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小麦的很少,我们这里水利条件好,种植粮食是传统产业,由于地域因素,机械操作性差,种地成夲加大,经济效益差,有些人便放弃土地去务工,使一些土地荒芜,造成土地浪费。随着政府对"三农"政策的力度增大,对农业投入加大,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特色种植,规模种植,科学种植,提高种地的经济效益。农村出现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适合本地种植特色经营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其实,我也是地地道道庄稼人,我和祖辈一样,一辈子没离开这片黄土地,也算种了几十年麦子的农民,亲身经历农民种地的苦与甜,也懂得庄稼人种麦子的不易,仍然守护这片黄土地,只是在前几年才没有种麦子了,而种植了其它经济作物。当我站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思绪万千,沉默不语,土地是农民的根子,如何种好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好土地?望着金黄色麦浪,当年人们热火朝天收割场面,头顶草帽,肩上搭着手巾,手提着镰刀,汗水落在故乡土地上情景,历历在泪,留给人们只是丰收喜悦,幸福的希望。
麦浪滚滚闪银光,
丰收喜悦洒脸旁,
颗颗麦粒皆辛苦,
珍惜粮食思故乡。
作者简介:平淡人生。原名赵仲强,陕西省富平县梅家坪镇洪水村人。
●
【关爱】赵仲强
【柿乡秋韵】/ 赵仲强
【人到中年】/ 赵仲强
主一位编 :张主彦
副 主 编:沉 穗
编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