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收紧,我们该为什么项目全力以赴 | FA日记②


前几天,经纬张颖给投资团队和经纬系CEO们的一段话又在圈里引起了不小波澜,他是这样说的:这段时间,外部融资环境比较恶劣,融资难度无限加大。希望各位都能拿捏好节奏,高效用好帐上的每一分钱,不要因为大意,错判而断粮。经纬在下一轮融资的支持态度上,就一点:我们只会继续加码支持那些数据持续给力,创始人明显在快速成长的潜力公司。对于投错了且我们彻底失望的经纬系公司,不再把更多新钱浪费,是对我们自己和我们投资人们最大的尊重。也请大家理解。

这段话发给内部没有一点问题——对员工,环境险恶,咱们共克时艰,能不投的项目尽量不投;对已投企业,虽说已是一家人,我们也是有限度地支持,毕竟企业不能啃老为生。这样的形势下,适度打气和打击,都很有必要。

我的看法是:首先,经济形势不好是共识,但创投创投,有创才有投,泛泛地泼冷水既浇到创业公司,也浇到投资行业,持续互相影响;第二,对一个不再追投的企业,内部可以用“对错”判断,但对外部,这样的热议,很可能把一时遇到困境的企业更快带入窘境。

侯小强一句低调的留言也引起我的关注,我认为更有价值。

他说:1,每年都有冬天。2,活下去最重要。3,冬天可能有机会。4,寒冬中,赚钱可能比商业模式和用户更重要。5,提高主营的效率,准备开辟第二个战场。6,具体事上要悲观主义。整体上要乐观主义。7,没有创业的,先别进来了。清理完战场再说。

句句值得回味。

看完热闹,还是回到自个儿的事儿。

前几天推进一个汽车产业链项目,投资机构和创始团队在几个城市见了数次面,准备上机构内部的项目立项会。

投资经理Pre DD做的很细,不仅行业上下游客户,连上一轮投资人也没放过,挨个做了访谈。我问投资经理,立项会还有啥顾虑?小哥想了想说,创始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毕竟不完全是一个技术壁垒型企业,担心如何说服每天把“硬科技”挂在嘴边的老板们?

对此,我的建议是:

第一, 硬科技是个硬逻辑没错,但是各项技术都满分的项目,未必是满分的投资啊。投资这个事,技术可以用来换时间,但一半还看综合素质,如果有很强的资源优势,也可以用来换技术;

第二, 如果机构投资的其他项目都是硬科技,市场和资源不是考虑重点,那这个项目的强资源优势,不是恰恰可以为其他项目互补甚至赋能么?

所以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把“资源优势”以及其转化价值体现出来。

做为一个FA的日常,这样一个准备立项的流程,只是一个项目走上投资正轨的开始。如果一个项目投资成功需要历尽九九八十一考验,这兴许还没过七七四十九:首先,接触一个项目,我们要对其进行全方位了解和判断,包括所属行业、赛道、市场、技术、团队、资金状况等;在接触项目后,还需要判断我们是否有能力承接:比如所在领域和阶段是否在我们的范围内,以及这个项目能否过我们自己这一关——换句话说,我们虽不像投资机构那样做完全的专业辨识,但时间就是一切。

对项目而言,我们必须做到高效率的投资人对接和推进,对投资人来说,每个项目也是我们的背书——一个优质的项目,会提高投资机构对我们的打分——这是未来持续合作的基础;而在确定承接一个项目后,我们还需要帮助客户去匹配和筛选合适的目标投资人;再接下来是见面,反复沟通、上机构的立项会、尽调、并上投决会等(具体流程不同机构有差异),只有过五(十)关斩六(十)将,才能看到曙光啊。

2019年,FA的工作难度又加一等。过去,我们尽力帮项目见更多的投资机构,因为那意味着转化率的提升;但现在还要过一关:帮客户筛选投资机构——因为不少机构真的“断粮”了。

在投资机构面前,找好项目的难度也更高了,资金收紧同时意味着,每个项目的投资门槛都在提高:讲故事的时代结束了,还得拼真刀真枪真爹。

前一阵子在饭局上,一个上市公司总裁说,感谢你们为我们持续输送优秀项目,你们需要持续做的就是四个字——价值链接。

价值链接,很精准的定位。做FA以来,我们也持续思考,这个价值的维度是什么?

首先是信息及资源的价值。做FA,根本上还是解决投、融资双方的信息和资源匹配问题。

第二,我想,是信任的价值。做一个合格的FA,必须走心。这跟过去我做记者的感受很相似:浅层次的沟通,也可以写一篇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一定是经过真正深入的了解、观察、反复求证过的。做FA亦如是,和项目的一面之缘,看到的都是滤镜下的美颜,只有真正不断沟通打磨、帮助企业卸下包袱,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实现最有效的转化。

第三,是为和不为的价值。为,是指在帮助企业解决哪些问题、在与投资人的沟通、以及推进项目上全力以赴;不为则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底线不触碰。我认为,在某些问题上,不为甚至比为更重要。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专门再找机会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