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瓷器的特征
一、造型特征
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型很大亦不觉钝重笨拙。其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常见器型:
梅瓶、小口梅瓶、玉壶春瓶、胆瓶、四方倭角瓶、扁腹绶带葫芦瓶、贯耳瓶、琮式瓶、小壁瓶、香薰、背壶、执壶、茶壶、僧帽壶、军持壶、石榴樽、盖罐、出戟盖罐、瓜棱罐、奘罐、转头罐、鸟食罐、蟋蟀罐、八方烛台、狮钮方章、盒、匜、灯、豆、盂、三足筒炉、笔管、奓斗、折沿盆、花盆、水仙盆、葵花式洗、钵、山石、砖、爵、骰盔子、合碗、碗、葵瓣口碗、菊瓣口碗、鸡心碗、卧足碗、大墩碗、十棱碗、十棱高足碗、高足碗、高足杯、收口盘、撇口盘、葵花口盘、折沿盘、盏托、大罐、大梅瓶、天球瓶、撇口大瓶、扁壶、鱼缸、大花盆、葵花口大盘、收口大盘等。
二、图案纹饰特征
宣德时期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溯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人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结合后来青化瓷中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用的工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
三、胎釉特征
(一)胎体
宣德时期,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斑。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生硬而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体一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体开白色片纹,使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二)釉面
釉质与永乐相比,仍属细润,但多桔皮纹。就青花器而论,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朦釉”,俗称“唾沫釉”。清代仿宣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
宣德器的高温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纹和气泡密集现象,少有例外。琢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匀,可见垂流痕。除大器为无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色泽往往不一。器足釉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又似串烟色,涅而少亮,俗称“鱼肚白”或“黄溢子”。
3、青白色者,晶莹光亮。此现象常见于器物底部,并较器身稍亮。
4、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此外,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
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清代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桔皮纹过于规整,亦不自然。
四、鉴定要点
(一)造型
宣德造型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与永乐相比有细微差别,如扁腹绶带葫芦瓶、花浇、高足碗等。同时也有许多含外来色彩的器型。此时器型、品种繁多,居明代之冠。
(二)胎体
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同类器与永乐相比,胎体乃显厚重、坚致。
(三)釉面
宣德釉面的突出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四)纹饰
其纹饰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雄健威武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
(五)青花色调
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泥勃青”料、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其中“苏泥勃青”料最为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其后期青花色调,或浓褐,或灰暗,少晕散和斑点。
(六)款识
宣德瓷器署有官窑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亦有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书写。
(七)器足
器足有以下数种形式:
1、琢器多细砂平底宽圈足,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
2、瓶、罐类中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时独创(成化时也有此类)。底均施釉,多署款识。
3、斜坡式盘底,盘心微有下凹,浅圈足,外墙内敛,里墙作斜坡状,足脊处见棱角;另有与之相反的外直墙内斜坡足。清代雍正时仿德斜坡式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4、齐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但较之永乐器略显倭角。
5、高足碗、杯见有平底高足、平底浅圈足与竹节或中空柄足,前两种高足皆为把柄中空封底式。一般高柄足底多施釉,唯平底高足为光滑细润的平砂底。
6、卧足,底心拱起,无圈足。
7、外墙内敛圈足,其足壁,外墙内敛,内墙陡直,多为盘类。
8、直墙圈足。见于骰盔子与大型碗类,其圈足里外墙均为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