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生 活 创 造 车」
在泡沫经济爆破之前,经过对市场的调研,面对当时慢慢有兴起苗头的RV热潮,本田急中生智,找到了五十铃以及路虎,为他们提供一系列SUV车型。
但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随着之后的泡沫经济爆发。于是,怀抱着「没有RV的话会死翘翘」的决心,本田的科技宅利用极为有限的资金,以同期Accord的底盘为基础(有些部件还和Civic通用),终于在1994年,推出了第一代Odyssey。
原先本田意欲打造的MPV车型其实只针对美国市场,也打算在美国的新工厂生产。按照计划,它将是一款尺寸可观且搭载V6发动机的MPV。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爆破,计划中断,本田工程师便将目光再次转移至日本市场,资金短缺,开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才有了这样一台初期只有4缸,而且还是基于Accord的初代Odyssey。
凭借着极为精准的定位,以及当时少见的设计(低重心、低地台,皆因它本身就是基于Accord开发而成的),初代Odyssey在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了进一步侵占市场,本田便计划打造更多的RV车款。然而傲娇的本田又想着与竞争对手划清界线,就为这些RV车款赋予了一个全新概念:
「Creative Mover(生活创造车)」。
大热的Odyssey自然就是当中的第一弹了,而第二弹,便是在1995年正式诞生,便旋即引起风潮的初代CR-V。各处都尽显「削减成本」味道的它,虽然登场时间要较丰田RAV4稍晚,但凭借着「大件夹抵食」的优秀特质,CR-V很好地压制了RAV4。
其实,「生活创造车」的概念在CR-V时期才正式提出。
第三弹则是在CR-V后一年登场的初代StepWGN,要说它和CR-V的共同点,除了发动机(经过重新调教,低转区域表现好一点)以外,便是削减成本以及抑制价格了,据说本田在设计这一代StepWGN时,可是花了相当多的功夫在这两个方面:例如如何设计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钢材使用量(为了弥补损失的车身刚性,初代StepWGN仅提供单边侧滑门),又或者省略低配车型的ABS/安全气囊等,仅提供选装,以大幅度降低起售价。
这两款车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卖得非常,非常,非常好,即便初期很多人指摘它们很廉价,车身刚性还不太足够,但也因为它们的热卖,本田似乎也找到了对其缺点进行深度改良的必要性(以及资金)。
在StepWGN推出的同年,本田推出了第四弹S-MX,不妨将其简单理解成StepWGN的缩小版,虽然也有着廉价的特质,但作为一款面向年轻人的车款,S-MX拥有特殊的4门设计(右侧两扇,左侧只有一扇),拥有丰富的原厂补品(同期还有姿态更突出的版本S-MX LOWDOWN),此外,其座椅还可以放平,刚好迎合了人们随着RV热潮而兴起的「車中泊(在车里头过夜」需求。
“移动的情趣旅馆。”日本著名车评人德大寺有恒先生曾对S-MX如此评价。
早期S-MX也交出了让人非常满意的成绩。但到了车系中后期,随着尺寸更小,但实用性并不差的丰田bB强势登场,S-MX瞬间陷入了低迷的境况,最终在2002年停产,且后继无车。
而在1999年,本田带来了一款大尺寸MPV车型,名为Lagreat的它,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弹产品。熟悉本田车型的朋友大概也知道,这就是一台换了名字的第二代美规Odyssey。
和在日本不同,初代Odyssey在北美市场的表现并不好,细小的车身,细小的发动机(后期加入了V6发动机亦无济于事),对于习惯了大份餐食的当地消费者是非常不友善的。为此,到美规Odyssey换代之际,本田推出了专为北美市场研发的新车。某程度上,这其实也是本田这项MPV计划的初衷。
当然,日本市场对于这种尺寸的MPV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所以Lagreat在2005年也正式退出日本市场,它称得上是「生活创造车」中唯一失败的产品了。之后本田也推出用以取代Lagreat,站在本田MPV产品阵列顶端的Elysion,再到它之后被整合到最新一代Odyssey中,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