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佳作-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西黄寺是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 年),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寺在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遭英法联军掠劫破坏,抗日战争期间又被日本兵占为兵营,达赖楼也被破坏殆尽,1958年被完全拆除。现在我们所见的只是位于西黄寺旁边的“清净化城塔”塔院,人们仍习惯将之称为西黄寺。
西黄寺山门前立有旌杆,为藏式寺庙特征,另有石狮一对、钟鼓楼各一座。距此前方数十米临近道路处,有一新建建筑。进山门后,迎面有挡墙一道,中间为垂花门。穿过此墙则是正殿,殿后甬道延伸至塔院,甬道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寺院整体修缮得较新,殿内塑像也为新塑。
西黄寺金刚宝座塔,又名清净化城塔,建于乾隆四十八年至四十九年,乃因六世班禅进京为君臣讲法,不幸罹病圆寂,特造塔供奉衣钵。塔院建筑几乎全部采用汉白玉砌造,位于与甬道相接的基坛之上,前后皆树立石牌坊,中央矗立金刚宝座,宝座前设台阶,阶旁各有一只翼兽。塔院建筑布局严谨,外观庄严,氛围极其圣洁肃穆。
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或“六世班禅塔”,即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塔,是现今西黄寺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西黄寺的主要标志性建筑。
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含义深刻。佛经《俱舍论》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途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
从外观上看,清净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迦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即在一块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圆形密檐塔,中间一座大塔为主塔,四角有4座小塔。
所谓菩提迦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迦耶、摩诃菩提、菩提场等,是释迦牟尼佛成正觉之地,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入寂之后,有人在佛成道的菩提树之北建造了大塔(也称大觉塔)以作供养,塔四周雕有佛像佛龛等,由此形成菩提迦耶式佛塔,被各地佛教徒所效仿。在明代以后,此种佛塔建筑形式在我国各地兴起,如云南昆明的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及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等,清净化城塔是其中一座。
从布局上看,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塔、塔后牌楼以及东、西碑亭组成。
牌楼呈屋宇式建筑形式,全部以汉白玉石建成,前后牌楼内外两侧均有乾隆御笔楹联,并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和精美的“八瑞相”图案(右旋海螺、吉祥结、宝伞、法轮、胜利幢、双金鱼、宝瓶、莲花)。门上浮雕上有“二龙戏珠”图,下有“二凤腾云”图,寓意“龙凤呈祥”。
过塔前牌楼中门,有石阶直达于金刚宝座之上。金刚宝座高约3米余,四周共有12个角。座上四周有玉石护栏,座面上建有五塔,正中是藏式主塔建筑,该塔由基座(须弥座)、塔阶、宝瓶、塔刹和塔顶宝莲组成,整个主塔塔身高约20余米,连同金刚宝座一起,整塔高24.82米。
宝座之上的主塔塔基也称须弥座,底层为塔台,依塔势呈八角形。8面外侧均雕有凤凰和莲花图案。塔台台面之上以花纹和“卍”字吉祥符号相饰。须弥座底层装饰着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纹饰。须弥座正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其身体呈半蹲姿势,双手向上托举,像在托起宝瓶(塔瓶)、塔刹等塔身建筑。力士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六灵捧座”之一,佛经上说,捧举诸佛宝座的有6种灵物雕像,称为“捧座”,即雄狮、大象、宝马、孔雀、共命鸟、力士。
须弥座的8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图,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华部分,画面人物、动物、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形象地反映出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活动。
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塔阶之上是宝瓶部分,也称塔瓶。宝瓶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8尊,为清代盛期喇嘛教佛像的标准形象。
宝瓶之上是塔刹部分,为圆形十三相轮造型,意为法轮,底大上小,层层上拱,直冲塔顶。最上塔顶以镏金铜顶莲花装饰。其上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珠状物,正像两朵尚未开放的花苞,称为宝莲,象征着佛法清净无染。
主塔四角的4座小塔,其规模及造型、装饰相同,均为八角密檐塔,塔身刻有汉文经咒。
清净化城塔距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保存较好,殊胜庄严,整个建筑是汉、藏及印度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的建筑式样,而整塔的布局及总体结构则是采取了印度的菩提迦耶式,塔上花纹装饰、图案造型等却都是我国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是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
【 西黄寺山门 】
【 垂花门 】
【 正殿 】
【 塔院 】
【 八相成道-佛陀传记故事 】
佛母成孕
此图有两组画面,右侧菩提树旁一只白象身驮莲花宝座之上的佛陀形象踏云而来;左侧皇宫内佛母端坐楼上,身旁及楼下有仆人活动。此图描绘的是佛祖入孕情景。相传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梵王王后摩耶夫人45 岁时在一天夜里梦见一只白象驮一英俊少年入其腹中,遂有身孕,是为后来的佛祖。
太子降生
本图有三组画面,描绘悉达太子降生情形。右侧为摩耶夫人率领随员离宫外走;中间为无忧树下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边为梵天沐浴。依照古印度习俗,女人要回到娘家去生子,摩耶夫人是古印度拘利族天臂国公主。相传在公元前565 年4 月15 日她回家生子途经古印度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即蓝毗尼园时,太子于无忧树下从佛母右肋骨下降生。当时有四大梵天使者为其接生沐浴。太子生后即能说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出游四门
共由两图组成,右侧为太子骑马出城造型,左侧为“诸苦图”,即老、病、死苦及沙门造型。相传,太子29 岁时出城郊游,于城东门见一老人发白面皱,曲背扶杖,行路艰难;于南门见一病人,面黄骨瘦,形容枯槁,倒在路旁;于西门见一死人,身体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秽难闻;于北门见一沙门(出家学道者),圆顶缁袍,十分威仪。太子恭问,答言以“真如”道破生死根本;勤修戒、定、慧,降伏贪、嗔、痴,不贪染色、声、香、味、触、法,脱离老、病、死诸般苦恼。安住清净所在,修习解脱法门,到于彼岸,故称沙门。言毕不见。太子得此开示,遂生出家之念。
入山修学
共由三图组成,右侧是太子逾城后由仆人引马前行;中为两位后妃形象,旁有仆人;左侧太子结跏趺坐于娑罗树间修法,其侧有鹿。相传太子29 岁时不顾父王阻止,于半夜逾墙出城。抚养太子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太子妃耶输陀罗等十分悲痛。净梵王遣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5 人秘密跟随太子。太子辗转来到灵鹫山(般荼婆山)等地修法。
佛成道
共由两图组成,右侧为太子结跏趺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及奉献吉祥草的童子形象;左侧为牧女蒸糜。相传太子成道前来到尼连禅河边,洗衣浴身。恰有两名牧女在河边放牧,便以牛乳蒸成乳糜,奉献太子。太子遂于摩竭陀国伽耶城南毕钵罗树下,由吉祥童子献长茅草做成金刚宝座,趺坐49天后示现种种禅定境界,大悟过去、未来十方世界中一切事情,得无上正等正觉和一切种智的佛果,号曰“释迦牟尼佛”,佛成道的地方伽耶城被称为“菩提伽耶”或“佛陀伽耶”,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牧女献糜在我国演变为吃“腊八粥”的习俗。
初转法轮
为释迦端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说法和众弟子听法造型。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人讲授“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使憍陈如等漏尽意解,获阿罗汉果。这是佛陀第一次讲经说法,是佛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初转法轮”。因此,鹿野苑作为初转法轮处,也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神变
释迦结跏趺坐于宝座之上,双手结定印,周身放光,任凭四周各路妖魔鬼怪的刀、枪、棍、棒袭击和进攻而安然不动,微笑而坐。相传佛成道后,魔王波旬自恃神通势力,发动全部魔军前去攻战。面对无数狰狞可怕的魑魅魍魉、夜叉恶兽,世尊巍然不动,示显神通变化,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
涅槃示寂
由两组雕刻组成,右侧为释迦卧于床上形象,众弟子围侍;左侧为释迦示寂后金棺、佛的形象,众弟子作悲痛状。相传释迦示寂前在末罗国阿夷罗跋提河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娑罗双树间为众弟子最后讲说遗教经,叮嘱弟子依止山林,清净自守,少欲知足,精勤修学,严摄六根,以戒为师。然后安详而灭,这一天是公元前486年4月15日中夜,世尊世寿80岁。从此,拘尸那迦罗城作为佛陀涅槃处,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诸弟子在金棺之中供养法体7日,迦叶头陀等五百比丘举火焚化,得“舍利”8斛4斗,被古印度8个国王均分,这便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八王分舍利”。以后,五百罗汉在阿难尊者的率领下,将佛所讲经法重加诵述笔记,形成经卷,故经、戒、论三藏法宝于焉蔚成,弘传后世。
【 西黄寺旧影 】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