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

2016.12.29– 2017.05.03

| 展览地点 |

深圳博物馆

| 主办单位 |

深圳博物馆

西藏自治区博物馆

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

林芝市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青藏高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西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勤劳智慧的藏族先民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巧妙融合传统苯教元素,同时吸纳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汉地文化,逐渐形成以佛教为核心、政教合一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藏传佛教具有系统的佛学理论、规范的修持方法、浩瀚的书刻经典、严格的经院教育与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以唐卡、造像、寺院壁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藏传佛教艺术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展现了青藏高原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林芝市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西藏四大文博机构共同举办,甄选历代敕封玺印与诏书、蜚声海内外的唐卡、妙相庄严的造像、内容丰富的典籍、神态夸张的面具与工艺精良的法器等各类珍品文物共130余件组。展览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高原之声”体现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深厚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佛法之缘”充分展示雪域文明的深厚底蕴、历史成就与艺术魅力;第三部分“器用之德”展出藏传佛教佛事用品是藏族人民智慧与精湛工艺的结晶。这些都见证了青藏高原藏民族所独具的艺术气质与超凡智慧,也力图通过这些文物精品使世人了解、认知、赏析藏族佛教文化艺术。使观众进一步了解雪域高原的历史文明与艺术成果,对推动促进民族团结与汉藏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展览是近年海内外重量级的西藏佛教艺术题材展览之一。展出的文物等级高。展出的有明清中央政府赏赐西藏上层僧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精品近10件,大明永乐年制铜鎏金造像、早期唐卡、明朝西藏本土造像、雪堆白造像等,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精品。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西藏自古就与内陆联系密切。自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以来,唐蕃之间往来频繁,松赞干布与唐初文成公主的汉藏联姻更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西藏与内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等方面的交流日趋紧密。

元代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对西藏有效行使主权管辖。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支持藏传佛教各教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管理西藏内部事务。从萨迦班智达到格鲁派的达赖、班禅系统的历代喇嘛,在处理宗教事务的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与藏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与此同时,大量西藏僧人应邀赴宫廷及内陆相关区域弘法,也直接促进了汉藏两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央赏赐西藏喇嘛的宫廷造像、官窑瓷器、玺印以及皇室丝绸等不仅显示了政治关系也促进了藏传佛教艺术审美与发展。

公元五世纪,佛教开始进入雪域高原,并与西藏苯教相互融合。至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融入藏族传统文化血脉之中。藏传佛教兼习大乘、小乘,显密双修,见行并重,融合藏地苯教的某些特点,又积极吸收印度、尼泊尔与汉地佛教艺术,仪轨复杂,像设繁多,形成了独树一帜且自成系统的佛教艺术。

西藏佛教艺术有诸佛、菩萨、本尊以及各类护法神灵、上师等诸多图像,主要包括唐卡佛像、鎏金铜造像、擦擦以及寺院壁画等多种形式,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及精美绝伦的工艺技巧,凝结了藏民族的智慧与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西藏与周边地区文化多元交流、融合的见证。与此同时,丰富的藏传佛教典籍以及精湛的佛塔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 

佛事法器是指藏传佛教用以供养、礼拜、祈请以及法会等仪式使用的重要器物,以及僧侣修行生活所用器物等,是藏传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人民智慧与精湛工艺的结晶。藏传佛教以密教修行为核心,同时主张显密兼修,从而形成了诸多派别,皆重视仪轨法器之使用。

广义而言,藏传佛教佛事用具若细分可包括法器、供器以及乐器等,如香炉、宝瓶、杯盘、供灯、曼荼罗等属供器,金刚杵、金刚铃、金刚橛、金刚锤等属法器,法号、法螺、钹、铙、鼗鼓等属乐器。这些器物种类繁多,面貌丰富,多用材考究,制作精良。此外,面具是藏文化中独具艺术魅力与神秘感的造型艺术,寺庙乐舞与民间戏剧、祭祀及舞蹈中广泛应用。

铜鎏金法王松赞干布像

13-14世纪  布达拉宫藏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雪域高原的一代英主,意为“心胸深邃的松赞”。他一手建立了强大而统一的吐蕃王朝,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在唐太宗贞观14年(640)迎娶了文成公主,开启了汉藏一家的历史渊源。

铜鎏金禄东赞像

13-14世纪  布达拉宫藏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外交家,曾担任大相之职,执政期间为吐蕃发展与强大做出重要贡献。曾出使唐朝促使文成公主和情吐蕃。

铜鎏金莲花生大师及明妃像

14-15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该铜像中站立在莲花生两侧的即是两位明妃,一位空行母益协措杰,原为赤松行赞的王妃,后成为莲花生修法的伴侣。另一明妃为曼达罗、意为守意女。莲花生是印度晚期佛教密宗著名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首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发展。

铜鎏金阿底峡大师像

12-13世纪  罗布林卡藏

阿底峡(982-1054),古印度佛教大成就者。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噶当派祖师。此尊阿底峡大师像头戴锥形尖帽,即“班智达帽”,表示精通五明。班智达帽与双肩处佛塔及瑜伽袋同为阿底峡重要象征,双手呈说法印,结跏趺坐于单瓣仰莲之上,形象端庄秀美。

铜鎏金八思巴罗追坚赞像

17-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八思巴(1235-1280)是元代著名藏传佛教领袖,政治家与佛学大师,意为“圣者”,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忽必烈主政时期,任命他为领总制院事,统辖全西藏事务,还封其为帝师。至元六年(1269),还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一生精通五明,著述等身,奔波于西藏和内陆之间,为元朝中央对西藏的治理、佛教的发展及西藏与蒙古、汉地之间大规模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木雕一世达赖更顿珠巴大师像

17-18世纪  布达拉宫藏

更顿珠巴(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明正统十二年(1447)他在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并担任该寺第一任法台,使扎什伦布寺成为后藏地区第一大寺。

铜鎏金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像

17世纪 罗布林卡藏

洛桑确吉坚赞(1567-1662)”意为“善法幢,是明末清初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格鲁派扎什伦布寺佛学大师,喇嘛把他比喻为第二个宗喀巴。他精通显密,是西藏政教史上杰出的宗教与政治领袖,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汉、满、蒙、藏等兄弟民族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联合五世达赖与蒙古固始汗共同击败藏巴汗势力,确立了格鲁派在西藏佛教的统治地位。1645年蒙古的固始汗赠予“班禅博克多”称号,班禅之号由此开始。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是历代班禅大师里最长寿的,因其圆寂后开始班禅活佛转世制度,追赠前三世班禅,固称四世班禅。

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元(1271~1368)  西藏博物馆藏

木质印章,九叠篆印文,这是忽必烈于1260年封授八思巴为“国师”封号的使用印。“大朝”是元中央成立之前蒙古王国的自称。蒙古国时期,唯一册封国师且赋予其管理天下释教的只有八思巴一人。因此,此印应是八思巴用印。

康熙皇帝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

康熙五十二年(1713)  西藏博物馆藏

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朝中央政府册封第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印、金册。这是清朝中央政府对班禅系统的首次正式册封,“班禅”的名号从此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确立。这枚金印是当时所授之印。

铜鎏金白兰王印

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该印文为西藏萨迦派五代祖师八思巴为蒙元帝国创立使用的八思巴文。白兰王是元朝欶封西藏萨迦派首领的世俗王爵。公元1260年,蒙元可汗忽必烈封八思巴弟弟恰那多吉为第一任白兰王,赐金印,娶阔端之女墨卡顿公主为妻。此印为元泰定帝复封琐南藏卜所赐。

明阐教王金印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阐教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封授给止贡噶举派首领的封号,永乐十一年(1413)明朝中央政府封授止贡噶举派主寺贡提寺第十二任法座领真真儿耳监藏为首任必力工瓦“阐教王”,赐印诰。此后封号世代相承。

灌顶净慈通慧国师金印

明永乐九年(1411)  西藏博物馆藏

元“国师之印“

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册封也失藏卜象牙印

明永乐十四年(1417)  西藏博物馆藏

青花缠枝莲拖八宝高足碗

明宣德(1426-1435) 西藏博物馆藏

高足碗通体青花纹饰,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与莲瓣纹,足绘卷草纹,内壁书藏文吉祥经一周,意为“昼吉祥,夜吉祥, 正午吉祥,昼夜吉祥,愿诸三宝常摄受”,内心书兰扎体梵文“吽”字,外底书“宣德年制”四字款。

高足碗形似西藏高僧所戴佛冠,故名。高足碗是最典型的藏传佛教的茶碗,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在定制之初,高足碗从整体的造型、设计、功用即为西藏僧侣或宫廷内部的藏传佛教僧侣的饮食服务。在相关的文献里有记载,永乐六年赏赐大宝法王中就有白瓷八吉祥茶瓶,;在《汉藏史集》里专门有一段关于藏传佛教茶盅鉴赏的文字,描述高足碗有白釉、青花等釉色,龙纹等不同纹样,而且不同釉色和纹饰所表现的鉴赏品级别也不同;在16世纪的壁画里,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僧人或者重要的宗教场合里,有宗教领袖前面或者手中就把持此类高足碗的场景。

红釉高足碗

明永乐(1403-1424)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镂雕高足碗套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仿哥釉葵口碗

明宣德(1426-1435)  西藏博物馆藏

粉彩八宝纹碗及金质碗盖托

19-20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蒋正中等人致祭十三世达赖金灯

民国(1912-1949)  西藏博物馆藏

粉彩缠枝莲八宝纹賁巴壶

清乾隆(1735-1795)  西藏博物馆藏

此壶形状仿藏传佛教法器賁巴瓶。质地洁白精细,器形匀称规整。通体白釉地粉彩,腹部绘有吉祥八宝纹穿插于缠枝莲花中,口、颈、流体均绘莲花纹,流底刻绘龙首,上下边沿刻连珠纹描金。底有红款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纪念香炉

20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汉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一般来说香炉的材质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其用途也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此件三足银胎画珐琅香炉,腹部中央写有铭文“特派致祭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达赖喇嘛专史黄慕松敬献“。

道光皇帝册封七世班禅金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7世纪  布达拉宫藏

根据台座正面下的梵文及题记,此尊佛像为七世纪克什米尔地区制作,公元10世纪,西藏古格王朝向克什米尔求取佛法时带回。因经历代供养,佛像脸部已被信众涂上层层泥金,并经重新彩绘。

铜鎏金释迦牟尼说法像

8世纪  布达拉宫藏

该造像身着袈裟,袒露右肩,结跏趺坐,是印度帕拉王朝佛教艺术的精品,方座中有夜叉、法轮、两狮子、鹿、力士、僧侣及供养人等,表现的应是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佛教题材。

铜鎏金释迦牟尼说法像

12-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金刚持菩萨像

明永乐(1403-1424)  罗布林卡藏

此尊金刚持像头戴五叶冠,乌发髙髻,体态优美,双肩莲茎置金刚铃、杵,结跏趺坐于双层束腰仰莲台座上,座底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装饰华美,鎏金厚重,工艺精湛,为永乐宫廷造像精品。金刚系密教用语,代表法力之坚不可摧,金刚持菩萨象征永恒不变的清净佛性,所持的金刚杵代表善巧方便,金刚铃代表智慧,两个法器交叉于胸前象征善巧智慧双运。

铜鎏金米拉日巴像

18世纪  布达拉宫藏

米拉日巴 (1040~1123),本名退巴嘎,意为“闻喜”。他是藏传佛教著名著名密宗大师,是噶举派第二代祖师。曾在冈底斯山与苯教首领“斗法“获胜,米拉日巴开宗教诗之先河,采用诗歌唱诵的方式弘法传道。米拉日巴塑像通常上身坦露,右手举于耳侧,象征他以歌唱方式传教,盘坐于莲花座上。在一些雕塑或唐卡中,可以看到怪石嶙峋的山洞为背景或有野兽相伴,象征他在山洞苦修。此造像象征米拉日巴的苦行,正用道歌讲经说法或正苦思教理。

铜鎏金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四臂度母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该度母像一面四臂,三只眼睛。头戴五叶冠,冠顶为半金刚,眉目细长,鼻梁高挺,表情秀媚动人,左舒相坐,姿态优雅,裸上身,丰乳细腰,耳环、项链、手镯、臂钏等饰品镶嵌宝石。下身穿碎花裙,以宝石镶嵌花瓣,整体造像鎏金光亮,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属西藏山南丹萨替寺院的典型造像风格。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镀金黄财神像

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黄财神即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天王)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福神。其右手持慧伞,左手握吐珍宝之神鼠,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西藏庙宇、殿堂多有北方天王的壁画,塑像以及唐卡、擦擦等。

铜鎏金萨迦贡嘎宁布像

13-14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忿怒明王头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17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此尊文殊菩萨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上,右臂上扬执青剑作挥舞状,左手当胸持般若经,胸前佩戴两层三道项链,臂、腕、足皆有宝钏。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文殊是梵文音译“文殊师利”的简称,又称妙音菩萨,密号吉祥金刚。代表智慧、威猛,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在我国广受信奉,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的形象分为寂静相和愤怒相。寂静相的文殊菩萨顶发绾五髻(代表他具备如来的五种智慧),故亦称五髻文殊。手持经箧和宝剑(这是文殊菩萨的显著标志),以青狮为坐骑(象征智慧威猛)。大威德金刚则是文殊菩萨化现的愤怒相。

铜鎏金金刚亥母像

15世纪  布达拉宫藏

此尊为胜乐金刚明妃,造像右侧饰以猪首,为其主要标识。项挂五十骷髅项链,右手持钺刀,左手持骷髅碗,右足悬空,左足踏一人立于莲花座上。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匀称,再现了15-16世纪西藏造像的艺术风格。金刚亥母藏语称“多吉帕姆”,意为“猪头女身”,为空行母的一种,所谓“空行母”原指经过长时间修炼获得神通自在,可于空中飞行的各种鬼怪精灵,空行母因受到大成就者与许多瑜伽士的重视而成为重要本尊,有其独特的本尊修法。

铜鎏金妮谷空行母像

15-16世纪 罗布林卡藏

空行母是证得殊胜成就的瑜伽行母,亦称“金刚空行母”、又称“智慧空行母”,藏语称“康卓玛”。特指护持密乘修行者与女性护法,象征空性智慧。此尊为藏传佛教密乘妮谷空行母,妮谷意为“女孩,妮子”。此尊妮谷空行母右手持金刚,左手持骷髅碗,单腿支撑全身重量,似凌空飞翔,匠心独运,富有动感,是难得一见的造像杰作。

铜鎏金嘎玛巴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不动如来像

13-14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八大佛子之一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绿度母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此尊绿度母采用红铜铸造,面部泥金,装饰物上镶嵌宝石。善跏趺坐,左手持莲作施无畏印,右手持莲作与愿印。其造像风格受尼泊尔佛像艺术影响。

银质簪八宝纹坛城

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这件供器最上方为法轮状装饰,使用时在施有透雕的银质圆轮中放入谷物并唱颂真言,一层一层将圆筒叠加,供奉于佛前。曼扎又称曼荼罗、坛城,象征以世间一切珍宝结成坛城,供养本尊、上师、诸佛及一切眷属。

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15-16世纪  罗布林卡藏

尊胜佛母是西藏密宗佛母,慈悲为怀,救世迫切,能使人延寿增福,深受信众崇拜,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并称为藏传佛教长寿三尊。佛母头戴宝冠,身配璎珞,三头八臂九眼。三面象征救治三界所有疾苦的能力,九眼可以看见九层智慧法门,八臂各具象征意义,整体造像规整精细,形态柔美秀丽,为西藏造像工艺之佳作。

铜鎏金绿度母像

19-20世纪  罗布林卡藏

该绿度母现妙龄女子相,一面二臂,菩萨装束,头戴花冠,面容秀美娴淑,身披天衣,腰系璎珞串珠,体态婀娜。左手皈依印,右手与愿印,手臂两侧生莲花。整尊造像气度雍容华贵,雕饰精美,鎏金饱满。立像绿度母尤其少见,体现了藏民族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雪堆白“造像的杰出代表。

度母藏语称“卓玛”,藏传佛教认为她是观音菩萨化现的救苦救难菩萨。度母共有21种,称为二十一度母,都是从观音菩萨化现而来的,在藏传佛教寺院内以绿度母和白度母最为常见。

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的主尊,据佛经记载,能救狮子、大象、蟒蛇、水害、火灾、盗贼、非人、牢狱等所造成的八种灾难,故又称“救八难度母”,其主要形象为菩萨装,梳高发髻,头戴花蔓冠,上身坦露,佩戴珠宝、璎珞,赤足坐于莲花座上,左腿屈盘于座上,右腿下垂(这种坐姿称为“游戏坐”或“大王游戏坐”,一般用以表现观音菩萨在岩石上休息的状态),踏在一朵莲花上。左手置胸前,持一支莲花;右手垂于膝前,施予愿印(或也拈一支莲花),象征克服八难,施与众生安乐。

铜鎏金八瓣莲花密集金刚

明永乐(1403-1424)  布达拉宫藏

《八辨莲花密集金刚坛城》是永乐宫廷赠予布达拉宫三件莲花形主尊坛城之一。是布达拉宫稀罕绝有之宝,工艺绝后、价值不可估量!我们能有缘参拜,善闻佛音,皆由修行而得。

《八辨莲花密集金刚坛城》上半部分由可开合的八瓣莲花组成,莲花内部空间为密集金刚主尊双身像。莲花上部有盖子,可固定闭合的莲花瓣。闭合时状如花蕾。每瓣莲花有四尊立体造像,内外各两尊,八瓣莲花共计造像三十二尊。

《八辨莲花密集金刚坛城》下半部分以底座和缠枝莲为主要组成部分,有造像六尊。其中缠枝莲中有四尊菩萨,分别为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底座分布有人物、猪、牛、羊等,底座上方为海,生长缠枝莲的柱子从海水中升起。左右各一龙女。生长缠枝莲的柱子上端面向八方各有一只金翅鸟。缠枝莲上端左右有日月。

主尊密集金刚单面二臂,怀抱明妃,双手分别持嘎巴拉碗和钺刀。明妃双腿盘住主尊腰间,双手搂抱主尊脖子,双手分别持嘎巴拉碗和十字金刚杵。

莲花瓣内部造像十六尊,其中四尊为动物形象造像、十二尊菩萨装造像。动物造像均为立姿,姿态与手持物各异。菩萨装造像均为坐姿,手势略有区别,手持法器不同。

莲花瓣外面有供养天女十六尊。手持物以五妙欲供为主,身姿婀娜。

铜鎏金八瓣莲花胜乐金刚像

12世纪  布达拉宫藏

胜乐金刚四面十二鼻立于正中连台上,持金刚杵与金刚铃,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各手持手鼓、斧、钺刀、三叉戟、噶章嘎杖、骷髅碗等。莲瓣内有空行女、喇嘛女、段生女、具色女,均为四臂,胜乐金刚是佛陀为镇压印度教主湿婆而化现62尊忿怒相,为藏传佛教密宗重要本尊之一。

铜鎏金密集金刚像

17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密集金刚是佛教无上密的一位本尊神,是因汇集密乘道果全部要义之法本尊而命名。此密集金刚由主尊佛与明妃双身像组成,象征智慧与方便的结合,双身像装饰华丽、搭配夺目,錾刻花纹精美,雍容华贵,这是藏族传统审美在本土造像艺术风格当中的具体展现。

铜鎏金吉祥天母铜像

11-12世纪  布达拉宫藏

吉祥天母又称功德天、吉祥天女,俗称骡子天王,藏语称“班丹拉姆”,是藏传佛教中重要的女性护法神。在藏密中,吉祥天母广受崇奉,有着深远的影响。吉祥天母的相貌丑陋,面露凶相,狰狞恐怖,头戴五骷髅冠,赤发竖立,三目圆睁,右耳上饰以小狮子,左耳上挂着小蛇。一面两臂的吉祥天母像,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持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身后披着人皮,侧身坐在一头黄色骡子上,骡子的臀部有一只眼睛。据佛经记载,她骑着骡子跨越汹涌的血海,象征她闯过天上、地上、地下三界,又被称为“三界总主”。此外吉祥天母还有一面四臂和三面六臂的形象。

此尊一面四臂。头发呈火焰形,头戴五骷髅冠,形象狰狞。四臂分别持剑、戟、嘎巴拉碗等法器,胸前装饰璎珞,脖子上挂人头和蛇身做成的项链。坐骑为腹部挂着人头、臀部长着一只眼的骡子,踏行于血海之中。底座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款。

铜镀金金刚撅拥妃像

16-17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银质大白伞盖佛母像

17-18世纪  罗布林卡藏

此尊佛母多头多臂,主臂右手持法轮,左手持白伞盖,脚下各种人物、动物是受其庇护的众生。造像精美,纯金打制的五叶花冠、耳饰、胸饰细腻精美并嵌以绿松石,为“雪堆白”造像作品。

大白伞盖佛母为藏传佛教所奉著名主尊之一,因所执物为大白伞盖而得名。据佛典记载,该佛母具有极大威力,众生都能得到她的护持,常被安置于藏教寺庙入口处或是作为个人的作守护尊。

藏语称“都噶”,“都”是“伞”的意思,“噶”就是“白色”的意思。据佛经载,此佛母有很大的威力,能放大光明,并以佛德覆盖一切,使众生得到她的庇护。最常见的大白伞盖佛母为女性菩萨形象,身体为白色,一面二臂三目(也有多面多臂的),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在胸前持大白伞盖,这是其最显著的标志。

铜镀金绿度母像

15-16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度母是指能帮助众生消除苦难、解脱轮回的女性。藏传佛教菩萨里最为常见的即是白度母与绿度母。该尊绿度母造像胎体厚重,面相清秀宁静,右手膝前施与愿印,左手胸前执青莲。花冠、臂钏、手镯等装饰简单而精致。传说绿度母法解救狮子、大像、蟒蛇、水害、火灾、盗贼、非人、牢狱等所造成的八种灾难,故又称“救八难度母”。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

11-12世纪  布达拉宫藏

弥勒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慈氏,藏传佛教流行地区称强巴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降生人间的未来佛。弥勒在我国佛教历史上影响较大,我国佛教信众对弥勒的信仰由来已久。由于弥勒佛具有佛与菩萨的双重身份,所以形象上一般有菩萨装弥勒和佛装弥勒两种。

此尊造像为印度帕拉王朝时期所造,由印度传法僧人带入西藏,塑像右手施无畏手印,左手持龙华树,上有水瓶。

铜鎏金聚莲塔

明永乐(1403-1424)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和好塔

明永乐(1403-1424)  西藏博物馆藏

铁质佛塔

9-10世纪  罗布林卡藏

铜鎏金水晶嵌宝佛塔

民国(1912-1949)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噶当佛塔

14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噶当塔是11世纪初印度高僧阿底峡进藏传法时首次传入的。随着噶当派的创建与发展在西藏盛行一时。该塔饰有日、月、烈焰三宝等藏式吉祥图案,是较常见的样式,供奉于佛殿中。

铜鎏金九股金刚铃、杵
明 宣德(1426~1435)  西藏博物馆藏

金刚铃与杵是藏传佛教中常用的宗教法器,使用时左手持铃,右手持杵。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金刚铃代表佛之智慧。修密法时振摇铃所发之声可督励众生精进并唤起佛、菩提之警觉。此件九股金刚铃杵,铃的壁内写有“大明宣德年施”,制作工艺精湛。

铜鎏金寿瓶
18-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纯金嵌宝石錾璎珞纹净水瓶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拔

明宣德(1426-1435)  西藏博物馆藏

金翅白海螺法号

17世纪  布达拉宫藏

法螺是藏传佛教常用乐器与法器,用天然海螺制成。该海螺装饰以纯金制成翅形饰物。右旋白色海螺是吉祥圆满的象征,最为珍贵。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犹如大海螺响彻四方,所以用它代表法音,听闻可消除罪障,进入极乐世界。寺院举行佛事活动时常用以召集僧众或诵经过程中吹奏,象征佛音远闻。

铁鎏金天杖

15-16世纪  布达拉宫藏

银质葫芦形镶金执壶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银质三耳吊坠香炉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包金嵌松石嘎巴拉碗

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嘎巴拉碗是修无上瑜伽密举行灌顶仪式时用的法器,多取高僧大德遗骨制成。该嘎巴拉碗的颅骨外面隐现日、月、法螺与藏文六字真言。纯金碗盖上刻有莲瓣、缠枝花卉与八宝纹,盖口边缘上嵌绿松石与珠宝,抓手金刚杵形。托座每面有人首,其余部分镂雕卷叶纹。整个嘎巴拉碗制作精细,工艺讲究,是嘎巴拉碗中的极品之作。

铜鎏金象牙柄转经筒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西藏随处可见右手持转经轮,左手持念珠,口中念诵佛经的信徒。转轮内装有经咒与六字真言,每旋转一周等于将转轮内的经文或六字真言诵读一遍,以此积功德。该手摇转经轮与象牙柄两部分组成。图案鎏金,制作精良。轮上缀有小坠,用以加速转轮惯性,转动时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珐琅指捻转经筒

18-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银质簪花千辐法轮

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佛教中将“法轮”喻为佛法,是指佛陀说法如年轮旋转,供奉法轮意在祈祷佛常住说法,佛法住世被称为“法轮常持”,这件银质簪花千辐法轮形制饱满突显,并有数颗绿松石、红珊瑚装饰,中间十三个同心圆上鎏金,轮座上雕饰双覆莲,并刻有藏文发愿文题记。

银质酥油灯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酥油灯在藏族信徒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念经、祈福及祭祀等场合大量使用,佛经上载,酥油灯可以将世间变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明辨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与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酥油灯有金、银、铜、瓷器、陶器等多种质地。该件银质酥油灯做工精细,并錾刻藏族题记,铃内刻有“宣德年施”。

五方佛冠

18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五方佛冠为高僧及活佛在修行宗教法事中所戴的一种五叶宝冠,它象征着五智如来。五佛即毗卢佛、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与不空成就佛,分别代表法界体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就所智等五智,拥有“五佛五智”就能证得菩提。

胸饰嘎乌

19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主体为八角形的盒子,面上镶各种珠宝,嘎乌也有男子佩戴的,多数是桃形或长方形如佛龛,里面装有佛或者高僧大德所赐圣物,挂在胸前既是装饰品又是护身符。

嘎乌是藏族妇女特别珍爱的胸饰,常常使用绿松石、珊瑚以及天珠制成,不仅表现了家族的经济能力,也显示女主人的心灵手巧,所以至今仍是西藏非常受欢迎的饰品。

相关知识介绍

藏传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初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系。北传一系以我国为中心往外扩展传播。公元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区传入中国西藏,到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蒙古和俄国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北传一系佛教即此分为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又称“西藏佛教”、“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苯教

“苯教”又作“本教”,是西藏原始的巫教。在佛教正式传入之前,在西藏高原各部族中信仰苯教。它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牛、羊、禽兽等,相信“万物有灵”。佛教传入之后,与苯教相互斗争又相互结合。在今天的藏传佛教中,即融合了许多苯教的元素。

活佛转世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被称为世界七大神秘现象之一。活佛是指已经修行成佛的人,活佛转世就是佛在现实社会中显身的肉体圆寂后,以化身方式转生为另一肉体之人,不昧本性,通过寄胎转生,复接其前生之位。活佛转世制度主要是寺院僧伽集团为解决其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传承制度。活佛转世的程序,起初比较简单,后来日益复杂,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灌顶

灌顶是修密行者必须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从形式上说,藏传佛教的灌顶仪式和印度王室的传统有关。印度王子必须经过灌顶,才能确定他在王室中的地位。密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亦将灌顶的仪式传入西藏,上师为弟子灌顶,亦常称为“法王灌顶”,受灌顶的弟子称为“法王子”。

萨迦教派

藏语“萨迦”意为“灰土”,主寺建立在萨迦地方,山坡上有一片灰白色的岩石,故称“萨迦寺”,教派也就叫萨迦派。该派始于公元11世纪,在藏传佛教中有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和衰落又与元朝中央政权的灭亡密切联系在一起。

格鲁派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到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甘丹寺建立,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格鲁派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他教派不能比拟的。它的产生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整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完备;在经济上寺庙僧伽拥有大量财富,对当时和以后的西藏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班禅和达赖

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传承,后来分成两大转世系统,即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喇嘛是格鲁派中最大的活佛,被称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也是格鲁派中最早开始的活佛传承,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开始以达赖为活佛名号,追认一世达赖根敦朱巴(1391-1474年)和二世达赖根敦嘉措(1475-1524年)。班禅额尔德尼是格鲁派中最高活佛之一,被称为无量光佛的化身。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在达赖喇嘛开始转世后,即从四世班禅洛桑曲结坚赞开始实行活佛转世。

吐蕃

吐蕃(音tǔ bō)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18年—842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藏式建筑群,大体分红宫、白宫两部分,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图案就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梵文的藏语音译,汉译名又有“布呾洛迦”、“普陀”等,是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居止之山。据藏文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初建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位时期,相当于公元6世纪中,后毁于雷火。17世纪前期,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决定在旧址上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建成白宫(宫墙涂白色而得名)。17世纪晚期开始兴建红宫(宫墙涂红色而得名),历时四年建成。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坐落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相当于拉萨的颐和园),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

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颇章就是藏语中“宫殿”的意思),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1994年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唐卡

唐卡是藏语音译,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它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涉及佛教和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颜料传统上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唐卡的绘制要求非常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曼荼罗

曼荼罗是梵文音译,又称曼陀罗、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城,是一切功德圆满的佛、菩萨、本尊及其眷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象征佛教世界结构的本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时的心中宇宙图。曼荼罗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在修法场筑起一个土坛,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在土坛上供奉佛、菩萨像。密宗认为在坛城内,修法僧众受到佛、菩萨的护佑,不会受外道邪魔侵害。后世的曼荼罗在此基础上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曼荼罗是唐卡、壁画的常见题材,还有金、银、铜等立体雕塑,一般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上设七宝八珍等供物。

擦擦

擦擦是藏语音译,是指用模具压泥制成的小型像或小泥塔等,又称“脱模泥塑”、“泥质模压浮雕”。在藏传佛教流行地区,擦擦的制作数量相当大,经常出现在佛塔、圣山洞窟、神湖、玛尼堆边和转经路上。一般来说,用泥土制作的最普遍,在民间流传最广。还有的擦擦是用活佛的骨灰与泥土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

嘎乌

嘎乌是藏语音译,也称佛盒,是藏传佛教信徒常随身携带的护身符,用以祈求佛、菩萨庇护。嘎乌内供奉泥塑像、金银像或经卷,外面镂雕着图案、花纹或佛像,有的镶嵌绿松石、珍珠、珊瑚等,多用金、银、铜制成。

金刚杵

金刚杵又称宝杵、降魔杵,原为古印度的兵器,后被密教吸收,成为密宗修行时必备的法器之一,多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形状有独股、三股、五股、九股等。一般以五股为多见。

金刚橛

金刚橛又称四方橛、四橛,原本也是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愤怒、降服之意,有金、银、铜、象牙、硬木等材质制成的,外观大同小异,都有一端为刃头,但根据用途的不同,手柄上加以装饰区别,有的是佛头,有的是观音菩萨像。除了作为修法的法器之外,还常在本尊像、明王护法像中作为手持物。

文字内容基本参照主办方介绍整理,难免有错误,欢迎指正。


(0)

相关推荐

  • 【达叔微藏史】|西藏众神·大威德金刚

    西藏(藏传佛教)众神,都有相应的等级座次,也就是"神格". 在唐卡中就有一类专门表现神佛座次的画面,但名称不一. 有的叫皈依境,有的叫教派福田,有的叫聚会树. 以格鲁派" ...

  • 清凉圣境——承德外八庙佛教艺术珍藏(图集)

    进入盛夏,天气渐渐炎热,除了选择宅在空调房里,相信也有不少小伙伴选择到凉快的地方出游,身在北京的胜乐君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清凉圣地--承德避暑山庄! 不过,胜乐君今天想要重点介绍的,是避暑山庄附近一个规模 ...

  • 观展(二) | 你知道曼达、贲巴壶是什么吗?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 已在港博展出了一段时间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那些颜值与实力并重的雪漠"玲珑" 你来看了吗? 斑斓多姿的珍品中 ...

  • 鎏金铜佛像的特点与鉴定浅谈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11面观音鎏金铜佛像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 ...

  • 去西藏、尼泊尔旅游看到多彩的唐卡,你能分得出好坏美丑么?

    唐卡是藏传佛教一种非常浓厚的文化艺术,不懂的人看起来与工笔画没有任何区别,甚至以为它与国画.油画等制作工艺差不多,实则要比这其中任何一种绘画艺术都要繁琐和讲究的多,除了写意写实还有写神. 首先它表达的 ...

  • 中国历代佛像4

    雪山大士像 明 通高20.5厘米 铜质雪山大士方脸长耳,头大异常,超出身躯比例,眉粗黑高挑,在眉心与鼻准相连,颧骨隆突,唇上无须,容貌奇古,耐人寻味. 药师佛像明 通高85厘米铜质首都博物馆藏药师佛是 ...

  • 欣赏一下藏传佛教的各种造像,与我们汉传佛教区别还真的蛮大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下面一起欣赏一些老的藏传佛法相 ...

  • 《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之藏传佛教法器展(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位于王府井一号的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正在举办故宫博物馆藏-藏传佛教法器展,主题为<妙宝庄严>. 这些展品大多来自故宫未开放的雨花阁,是故宫内最大的佛堂,以藏传佛教为主.刚巧上个月在故宫太极殿 ...

  • 读书笔记:藏传佛教是如何“改变”蒙古历史的?

    伴随着16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梅开二度",进入17世纪,蒙古文坛诞生了以<蒙古源流>等为代表的大批历史著作.那么问题来了,今天的专家学者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 ...

  • 来自中国的佛教艺术等

    前面这几幅应该是来自于克孜尔石窟 八成是前苏联二战胜利后从柏林印度博物馆偷出来的 下面这幅年代晚点?顾姑冠,辽金? 角兽 明代文官俑(?) 下面这几块丝织品,要请乐浪公讲解一下喽,, 汉魏织锦?只铭文 ...

  • 藏传佛教唐卡的起源和发展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 ...

  •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在分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品中,唯有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品不用标签便一望可知.在中国美术史上,唯有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品可以独成一脉.从11至20世纪近千年的绘画艺术发展史中,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题材.构 ...

  • 【剪纸】首届中国丝绸之路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展作品欣赏

    来源:美在民间剪纸艺术   张骞西使图   畅杨杨(河南)     丝路欢歌   郑春燕  郑杰(黑龙江)     美丽的旋律   林贵富(新疆)     一带一路连接你我   高飞(吉林)     ...

  • 燕侯盾饰:首博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三銎刀  草原牌  燕侯盾饰 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精品展上篇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展览分为两部分 ...

  •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

    丹尼斯·帕特里·莱迪(Denise Patry Leidy),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艺术部主任.策展人,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策展人,策划展览包括"走向盛唐"展览(2 ...

  • 逸趣芸窗:保利香港春拍之文人及佛教艺术

    近期热贴 · 目录 逸趣芸窗:文人陈设及佛教艺术 3405 清乾隆 松花石荷塘清趣砚(30-40万) 砚 7.5*11.2厘米 「乾隆年制」款 来源: 1. C.T. Loo & Co.,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