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六岁女孩受惊吓怎么办?

图画:焯焯

案例——

孩子今年六岁,是一个活泼开朗好动的女孩子。她上幼儿园比较早,幼儿园里有一个老师很凶,可能把她吓着了,她现在只要见到老师就特别害怕。在家也总和我说:妈妈我喜欢温柔的老师不喜欢很凶的老师。她不光是校内,校外也是这样,和老师们说话就特别小声,但是和别人就不是这样的。疫情期间老师想和她聊天,她就特别排斥,就说妈妈你和她说吧,我不想跟她说。我觉得她已经有心理阴影了,想问一下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怎么让她不害怕老师呢?如何调节这样的心理?

解析……

每个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几乎都能碰到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老师,因为这个喜欢与否的标准更多是直观的情绪带来的,也就是不加入任何理性的分析,所以孩子的情绪也是很直观的反应。比如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师就很容易得到孩子的青睐,孩子就容易笑;而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师就让孩子更容易躲避,孩子就容易哭或恐惧。

我不建议孩子在三岁以前送入幼儿园,无论幼儿园的理念多先进,教学多前卫,管理多科学,对于一个脑神经和运动神经没有达到自主养成的阶段的孩子,此时到幼儿园就是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就像案子里的孩子,已经开始懂得害怕,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只有极大的危险背后才能形成的害怕的性格,想要去掉这个心理阴影非常不容易,甚至有的人可以在几十年以后还受其所困,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们都说不要吓唬小孩(特指六岁以前),上小学或再大点,你怎么凶他,怎么吓唬他,几乎都不会造成阴影(不包含突发性刺激事件)。所以,孩子的反应是更好的保护自己,也是向父母发射的救命信号:妈妈,我害怕!请你陪着我,不要离开我!我需要你的保护!……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能解读孩子这个信息,还一味地以为孩子就是胆小,需要多磨练,那就会给孩子造成二次创伤,而孩子收到的信息反馈是:我最亲最近的人都凶我,伤害我,我没有相信和依赖的人了……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冷血的,毫无情感的,甚至是残忍的。这样解读,大家就明白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了。

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判断,哪怕他说的是谎话,但也是无心而为。父母可以问的详细点,帮助孩子梳理(这也是引导孩子建立思维体系的过程),比如:你看到或者听到什么感到害怕呢?你为什么会害怕呢?你想到什么了?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看清真相,并慢慢的通过父母的引导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渐渐地理解对方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可以避免的,有什么是需要自己改变的等等。这才是正确帮助孩子梳理人生观的方式。当遇到案子中的这种情况,一是要多让孩子接触善意的成年人,比如爱说笑的人;一是让孩子多接触比自己大的教养好的孩子;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帮孩子暂时忽略阴影的影响,但是如果要彻底摆脱,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师帮助,父母自己也需要学习这方面的辅导技巧。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影响生活和学习(工作)的,可以尝试忽略,偶尔被刺激到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等孩子成人后,根据自身的觉知自行处理也可以,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独立生活之前多关注他平时的表现。案子中的这个情况,只要父母不带孩子继续接触同样的老师或者成人,几乎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给孩子时间接受,给父母时间成长。

总结,婴幼儿期的孩子很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惊吓到,无论是偶然还是经常。只有在这个时期很少经历这样的事儿,长大后孩子的性格相对来说是完整的,反之,就很容易变成缺失性人格,也就会做很多异常行为,甚至是犯罪,因为,他已经没有谁可以依靠,只有他自己可以依靠,哪怕是变态扭曲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