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从地球到海王星,一场太阳系中孤独的远足
《星际探索》8月份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之后,就迎来了口碑的两极分化。它参与了主竞赛单元,但最终一无所获,金狮奖的荣光属于好莱坞的另一部电影《小丑》。
电影在院线公映后,也得到了同样的口碑分化,IMDb网站6.8分。国内晚了北美2个多月上映,豆瓣评分也只有7.1分。
电影最受人诟病之处,可能是它缓慢的节奏、单调的人物、略显沉闷的剧情,以及有些故弄玄虚又难以令人共情的主题思想。
导演詹姆斯·格雷本就不是一位单纯追求商业类型片的导演,他上一部电影《迷失Z城》也有着类似的风格和手法:同样都有一个充满执念的男主,要去探索神秘的未知领域,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样都一开始就设立一个巨大的悬念,但最后却没有巨大的反转和高潮。
从片名和题材看,《星际探索》是一部显而易见的太空科幻电影,但其内里却更像是一部带有公路片性质的文艺片。
1 太空电影的外壳
日月星辰、浩瀚宇宙,从电影诞生之时起,就是这种造梦艺术重要的灵感来源。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开始,无数电影人都把无尽的想象和精彩的故事赋予到太空和宇宙中去。
美国1961年开始施行阿波罗登月计划,轰轰烈烈的太空探索更是影响了无数电影人。1968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以其对太空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哲思,真正开创了太空科幻电影这一类型,对后世的很多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将传奇冒险故事设定在外太空背景的科幻电影一度盛行,最典型的要属《星球大战》系列和《星际迷航》系列。这类题材一般被称为“太空歌剧”,其对未来的设定并不严格按已有的天文物理学和宇航知识展开。在太空歌剧里,太空只是冒险的场所,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
在我看来,太空电影所处的背景必须是外太空或者是外星球,在地球上发生的未来科幻故事,并不应该称之为太空电影。从这个角度讲,《人猿星球》系列、《铁血战士》系列以及《银翼杀手》就不算太空电影。而《异形》系列、《星河战队》系列则算,当然它们仍有着“太空歌剧”的特点。
进入到21世纪,2000年的《火星任务》具有了更强的科学属性,更加“硬科幻”。2009年的小成本高口碑《月球》也有这样的特点——比太空歌剧更注重依托现有科学理论进行想象,时代背景也放在了近未来。
另外,1995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号》、2018年瑞恩·高斯林主演的《登月第一人》这类带有纪实片或者传记片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虽然也以太空探索为背景,但与太空电影这一科幻类型片的分支相比还是有所差别。
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三位知名导演执导的三部太空电影,某种意义上延续了这种不同于“太空歌剧”的太空电影风格。这三部电影分别是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诺兰的《星际穿越》,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2018年,俄罗斯还拍了部《太空救援》也算一脉相承。
虽然近几年也有其他太空科幻电影出现,比如2016年的星爵和大表姐主演的《太空旅客》,2017年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异星觉醒》,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推出的两部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2017年吕克·贝松执导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但它们的科幻设定都还有“太空歌剧”的影子,类型上也各有偏重。
反倒是我国的《流浪地球》有点独特:你说是它是太空歌剧,它又是近未来的科幻设定;你说它是太空电影,它的故事又都发生在地球;你说它不是太空电影,地球又像飞船一样开始逃离太阳系的航行。
而这部《星际探索》,单从科幻设定来看,它绝非典型的太空歌剧。影片在拍摄之时,跟《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一样,做了充分的科学研究,请来科学顾问,与宇航员交谈。
里面的太空飞船、月球和火星基地,都有着十足的现实质感和基本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刚开场展现的直入云霄的太空电梯,成为连接地面和空间站的交通工具,其早已被很多科学界人士认为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技术。
从地球到海王星的旅程,中间所展现的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的景象,都依据了已知的天文知识,其呈现的太空图景壮观绝美,让人心驰神往。
当然,任何科幻电影都不可避免地有无法严格遵循科学的地方,很多时候需要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从火星到海王星70多天就能抵达,而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2号用了12年才到达海王星,只能说电影中的宇航动力技术已经有巨大的飞跃。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主角罗伊在影片最后时刻,拿着一块从飞船上卸下的铁板当盾牌,穿越了海王星的星环带,也让人感觉违背科学不可思议,但同时却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罗伊在太空中流下的眼泪,显然违反了宇宙中零重力的定律,但这的动情的一幕还是被导演保留了下来。
2 公路片的元素和文艺片的气质
公路片通常指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公路片这种电影类型,诞生在美国这个“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顺理成章。电影来源于生活,那些蜿蜒的公路、星罗棋布的汽车旅馆和在公路上奔走的形形色色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电影演绎故事的舞台。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往往和公路上旅程息息相关。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绿皮书》就是典型的公路片。国内的公路片最知名的要属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
虽然《星际探索》的背景并不是公路,但罗伊这一段从地球到海王星,跨越整个太阳系的旅程,其间发生的故事,遇到的人,都具备着公路片典型的要素。而导演拍摄的手法、电影的节奏以及要探求的主题,又让本片文艺气质十足。
罗伊的这段太空旅程以寻父为线索,既是他寻求父子关系的答案,也是他对内心自我的追寻。
罗伊的父亲去茫茫宇宙中寻找地外生命,完全忽视了家人。罗伊16岁之后的人生就缺少了父亲的陪伴,这种情感的缺位让他封闭了内心。他永远镇定自若,不管遇到什么险境都能临危不乱到心率不超过80。可他也疏离了人际关系,专注于工作与事业,对爱人和同事缺乏热情,几乎没有朋友,对消失了20年的父亲有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他想找到父亲化解内心的疑虑,又想斩断与父亲难言亲疏的关系。
在寻父的过程中,电影不断以罗伊内心独白的方式展露着内心,在不断缩短的与父亲的距离中他的内心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罗伊在火星上,违反命令放弃念出官方发给父亲的信息内容,独自讲起他与父亲的过去,父子的情感纽带依然存在。可他又从火星当地人口中得到对父亲另外的描述,疯子、杀人犯,矛盾和疑惑又占据了他的内心。
这种与父亲游离的感觉,让罗伊在火星到海外星70多天的单人航行中感受到巨大的孤独。茫茫无尽的宇宙,空无一人的飞船,孤独带来的煎熬扑面而来。这种孤独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会,不仅因为孤身一人,更是来自内心的疑惑与迷茫,空虚与荒芜。
当罗伊抵达海王星,找到父亲,得知他父亲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地外生命仍是一无所获。人类这个物种在宇宙中也注定孤独。
孤独感是整部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为了制造这种孤独感,导演让罗伊登上的飞船,船员全部死于非命,只剩下他一个人经历漫长的旅程;而罗伊父亲的部下忍受不了远离家园的孤独,想要终止任务回到地球,却因此被已执念入骨的父亲杀害。
罗伊自己,在见到父亲、了解真相后,突然明白他和父亲某种意义上都是一样的人: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只想寻求自己的答案。罗伊因此释怀,找到了心灵归属,完成了自我蜕变,他不会像父亲一样,而是要回到地球,回到自己爱人的身边。宇宙再大,人类的灵魂还是要与身边亲近的人发生紧密联系才不会孤独。
父亲选择留在虚无的宇宙中是意料之中,那是他的归宿。罗伊解除了像脐带般连接父子二人的绳索选择放手也是一种必然,那是他的顿悟。
从地球到月球,从月球到火星,从火星到海王星,再从海王星回到地球。这是罗伊在太空中的一段远足,更是一段心灵的归途。
但电影的问题是,其要表达的个体的孤独感和父子复杂的情感,在整个剧情中缺乏必要的铺垫。与讲述父女情的《星际穿越》相比,那种共情与共鸣并没能很好的传递出来。
如果你抱着看那种爆米花式的科幻商业大片的心态来到影院,显然会大失所望。
3 人类世界的隐喻
虽然影片更多关注罗伊个人与父亲之间的纠葛,但科幻片中近未来的背景设定中还是有不少人类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影射耐人寻味。
影片中并没有太多地球上生活图景的展现,但对于已经是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中,人类在太空和其他星球上的工作生活状况多有描述。
商业化必然伴随着太空殖民的扩张。前往月球的飞船已经像今天的飞机一样司空见惯,星际旅行变得稀松平常,连经营月球航线的公司都是维珍银河公司——一家现实中已经发布未来用于太空旅行的新版太空船的商业巨头。飞船上罗伊要个毛毯都要付125美元,看来未来的星际旅行仍是奢侈之旅。
而月球基地像极了主题公园,固定拍照点,DHL和赛百味的广告牌都是熟悉的味道。
月球上那场让人印象深刻的与海盗们“疯狂的麦克斯”般的追车枪战戏,不但让公路片的特征更加凸显,还把对政治的隐喻放入其中。月球就像公海,有着丰富的资源,各国政府没能达成协议,海盗却也滋生其中。
在驾驶月球车出发之前,罗伊还被问到是否参与过战斗,罗伊回答他参加过北极圈的战斗。看来地球上的战争也从未停歇。
火星上的女官员,在火星出生,只短暂地到地球游览。在那个年代,她代表的“火星人”已是殖民先驱者的后代。他们与地球的联系,就像殖民地与宗主国,是否有一天也会闹起独立?至少她已经对杀害了她父母的罗伊父亲满是仇恨。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仍是人类本性中的善恶边界。罗伊父亲以己之名就可以杀死他全部的船员,罗伊为了见到父亲私自潜入飞船也间接导致了全船人员的死亡。这些无辜人员的死,又该由谁来负责?
而人类又固守着善的准则。罗伊所在的飞船在途中遇到求救信号,船长不顾罗伊的要求还是前往救援,结果死于那艘船上凶残的类人猿。船长算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吗?那其他船员因罗伊而死又算什么呢?就如罗伊所说,或许只能交给历史进行评判。
科技的进步,还是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内心世界的很多问题。哪怕已经能跨越星辰大海,依然有无数的灵魂无处安放。
原创:木棍
编辑:木棍
公众号:木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