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之路 』杰出校友于漪事迹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话 剧 演 绎 校 友 传 奇
于漪 人民教育家
1929年2月7日生,江苏镇江人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5月8日下午,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排话剧《师者之路》在马兰花剧场首演。该剧以我校1947届校友,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奖章的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教师代表于漪老师为原型,结合广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进行创作,讴歌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品质。
《师者之路》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项扶持,并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是我们学党史、学先进人物的好资源。作为于漪老师的母校的教师代表,校党委副书记俞惠、科研师培中心主任袁鸿祥、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室孙建华老师应邀观看了首演。演出让观众们深受教育,感触良多。
“一切为民族”校训镌刻心底
“教师的肩膀,一边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边挑着民族的未来。”《师者之道》剧中人物丁涟用言传身教诠释着师者的历练之路,为师道注入灵魂。在舞台上,北固楼一角,《苏武牧羊》古老又悲伤的旋律触动着少年时代的主人公丁涟,她的生命像一盏被点燃的灯,“强国必先强教”的道理指引她走上教师这条路。
在剧中,中青年丁涟、老年丁涟、少年丁涟在不同时空出现,她们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程,这些形象为年轻老师的成长树立起朴实而又崇高的榜样。
作为丁涟的现实原型,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艰难中度过。于漪老师出生于1929年,生长在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家国情怀的种子就在连天炮火、辗转求学中种下了。1947年,于漪从江苏省镇江中学毕业,1951年,她从复旦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经历过生活的颠沛流离,于漪倍加珍视教师岗位,也更清楚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立志要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要把全部的才情和汗水都奉献给钟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学生。
因为,“一切为民族”作为于漪学生时代江苏省镇江中学的校训,早已镌刻在她心底,不可磨灭。
《师者之路》以真实故事、人生经历为线索,以生动有趣的课堂为呈现方式,通过语文课堂把家国情怀、文化传承、英雄形象、历史故事传递给今天的孩子,传递于漪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
在于漪老师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三尺讲台凝聚了她一辈子的思考和实践。她提出了教文育人、弘扬人文、德智融合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她为年轻老师树立起朴实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缔造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有理想的“师者”接班人。
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于漪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是把一颗爱心无私地捧给了学生。面对学生,于漪“一个都不放弃”。
在剧中,因紧张而结巴读不出课文的学生仇立德,想要辍学去工作,在老师家访后立志求学,成长为一名像丁涟一样的人民教师,最终却倒在边远小山村支教的讲台边;学校的一个“乱班”、“差班”,连着换了八个班主任,无人肯接手,丁涟老师自告奋勇要接下这个八班,立下誓言绝不会成为第九个;学生沈荣林缺乏父母关爱,是个“书读不进、也读不好”、“进派出所门比进学校门都多”、在家练“铁钳工”的“二混子”,在丁涟老师的真情感召下回归课堂安心学习,工作后被评为“生产标兵”、“文明职工”、“劳动模范”。
剧中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却是朴实平常,是真挚感人。于漪老师曾表示:“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点亮生命之火。” 话剧《师者之路》,让于漪老师的师道精神在舞台上绽放出了璀灿的光芒。
剧中人物情节完美地表现了于漪老师“要把教育做到骨头缝里,拿出心血,拿出智慧”的教育理念。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师者之路》剧中,丁涟老师与校长讨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时说:“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包含了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也包含着音韵美、内涵美,每一篇课文都应该能让学生投入大量的情感和极强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应该包含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老师要培养具有人格健全、家国情怀的学生”。
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公开课多达2000堂,但没有一堂课是重复的。凡是观摩过于漪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和折服。在教学实践中于漪老师提出了教文育人、弘扬人文、德智融合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实用性相结合”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于漪老师曾说:“我们老师的课要教到学生心中,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首演结束后,老年丁涟扮演者、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谈及表演感受时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这些话都是主人公有感而发,深深感染了我,再借我去感动观众。”
为创作《师者之路》,编剧杜邨曾数次采访于漪和她的学生,“被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被学生的感恩之心感动。《师者之路》角色似乎是虚构的,又都是真实的,展示老师如何铸中国文化的根,立家国情怀的魂。”“一个好老师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杜邨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三尺讲台,就是丁涟的舞台,她在这个舞台上一站就是一辈子。”
校党委副书记俞惠在看完首演后,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说,对《苏武牧羊》一幕感触尤深,“老师不经意间一节课或者教给学生的正确思想,对他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最后一场,舞台大屏幕上出现于漪老师亲笔写的一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也让她深受启迪,“现在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特别多,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了如指掌,还要了解学生生活,才能把道理讲透、讲深,让学生不仅能懂,更能信任老师。”
作为于漪老师的家乡人,作为她的后来者,作为一名镇中人,我们看了《师者之路》后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和激动,楷模在前,我们自当牢记“一切为民族”校训,奋发努力。于漪老师用无私的关爱在每位学生心里都放了盏明灯,折射的光芒启迪着我们每个教师的灵魂,让我们领略到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有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在燃烧。
于漪老师曾说:“坚守中国立场,拥有世界视野,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走自己的路,我们的定力将更强大,我们的前途会更宽广。”我们跟于漪老师一样,对中国教育充满深情和希冀。
供 稿 | 孙建华
审 核 | 张 岚
美 编 |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