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系列】当你感到周围人对你造成巨大干扰时......

原创 大陆 大陆的星辰大海 1月13日

今天这篇真不知道应该怎么起标题,又呆坐了10分钟,才写下这句话。下面要讲的两个例子,都来自于昨晚低幼课的答疑,答疑当中,非常感慨,还发给我先生看了。不得不说,现在孩子身处一个纷扰的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干扰、阻力,非常考验父母的智慧。如何把影响转变成机会,如何削弱不好的干扰,特别需要家长有清晰的思路和预见性,所以,先“武装”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小娃们”的家长,掌握系统一点的启蒙知识,更有利于展开教育,灵活应变。

来看看第一个小故事吧~

孩子的奶奶教孩子用手势表示数字,这是再常见不过的“习俗”了吧,中国人喜欢从小教孩子用手比划数字,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学过,不过应该是到小学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我总记不住“七”怎么表示,总会与“九”混淆,因为“七”的手势似乎没有办法从外在具体的形式上与“7”这个数字对应起来。且看下面这些手势,你都会吗?

老人,甚至一些父母也觉得教孩子没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用到。可是如果教一个正在学习数数的孩子,对于数量概念还没有掌握的孩子时,就会发生上面这位家长遇到的困惑。一旦孩子掌握了手势,就会与“一一对应”产生冲突。

“6”用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看上去是2根手指头,如果2个6,两只手分别伸出两根手指头,于是就变成了4根手指头,那么2个2怎么表示呢?还是两手分别两根手指头,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2个6是“4”?

2个2也是“4”

这下可就糟糕了。也许你认为孩子自己记住了不同手指头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数,如果能够分清就好。但不排除孩子因此对于“一一对应”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尤其假如孩子不再一一对应数数了,开始与手势搞混在一起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更不要说一些手脑速算,或者下面这种更为复杂的手势,看着都头晕,一一对应不好吗?多么简单易行又本质的方法干嘛弃之不用呢?

一般来讲3岁多的孩子,还处于一一对应数数的密集期,也不应脱离手指对应物体一一进行点数这样的阶段。孩子通常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数数期,可能是2年,甚至3年,数数的方式也会从正着一个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倒着一个一个数,倒着跳数等等,逐步进阶。整个过程特别强调的是“秩序”,孩子可以通过丰富的数数场景,逐步掌握“基数五大原则”,掌握分类计数,通过一一对应掌握数量比较。(延伸阅读:科普贴:为什么分类是真正理解计数的前提?

👇是一个月前小宝玩烧饭过家家游戏时候的两个小片段。第一个小片段,是一一对应把菜放到碗里面,第二个小片段是给每个人分食物,比较一下2和3,发现哪一个碗里少了一个。

而手势会破坏这种“秩序”的建立,或者说,至少会对整个发展过程造成干扰。即便你认为孩子的“灵活转换”的能力非常强,也没有必要增加这种干扰。手势是习俗层面的,是一种纯粹记忆,当孩子小学了,10以内数量概念完全掌握了,再学习这样的手势也不迟。

我在儿子2岁不到的时候,有一天,趁着家里人都在,跟大家郑重其事地说了手势这件事,要一一对应的用手指表示,假如表示“6”,不要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来表示,应该要用一个手掌5根手指,再加上另一个手的一根手指来表示。当时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数数,家人开始教他用几根手指来表示“几”,外公时不时会教他往后面数,所以我提前跟他们说明了一下这个问题,之后就非常顺利,大家一直用两个手指几根手指来对应10以内的数。(正确的手势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视频就是小宝22个月的时候的小视频,那会儿手指还拗不过来,不过他已经学会一一对应手指去确认需要几根手指了,竖不起来,就用另一只手握住几根手指来表示

恰好在这个答疑前两天,孩子早上吃酸奶时,爸爸丢了几颗葡萄干进去,他先吃了一个2,然后又要求“还要吃2颗”,当他第三次问我们要的时候,我们都拒绝了,说这样太多了,葡萄干太甜了。起初,他嗯嗯的表示不乐意,强调他吃2颗,甚至从一开始的三根手指减掉了一根手指变成2根手指。于是,我就伸出左手两根手指,说:开始爸爸给了你2颗葡萄干。又伸出右边的两根你手指,说:后来你又吃了两颗,你已经吃了四颗葡萄干了。

他看着我的手指呆了一会儿,说:没有5678910。接着,他模仿我的样子,举起了两个小手,分别两根手指,爸爸问他“你吃了几颗呀?”,他开始一一点数,很不好意思的说:4。后面自然也就不吃葡萄干了。

当时拍到了最后一段小视频👇

老读者,老学员知道我特别特别强调数数,以及一一对应数数。数数是一件非常低成本,信价比很高的启蒙活动,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只要你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中领悟到数量概念的本质,那些你语言难以描绘,只有他们心里清楚的道理。

所以,当你遇到象上面这位家长这样的烦恼的时候,你要和家人好好沟通,说明其中的原委,道理,利弊分析一下,取得家里所有人的认同,保持方式方法的一致,就能事半功倍。这样,你也省事,不是你一个人在教孩子,你的家人,所有与孩子接触的人,一旦掌握“数数”的原则,就大大增加了孩子数数的经验,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下与孩子数数,又有新鲜感,不会因为被一个人盯着而烦躁,是比你一个人包揽了所有“活儿”更好的方式。

再来看第二个小故事吧~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

正如我答疑时指出的,现在小孩子的教育环境太复杂,如果你不教,幼儿园老师也会教,老师不教,连同学也会来“显摆”,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也萌发了“我也要知道”这样的念头。

实际上这种起心动念与孩子自然对关系产生兴趣是不同的,虽然你可能觉得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走到了“能够解答加减法算术”的程度,但是不同的孩子经历着不同的思考过程,因不同的动机去学习,进而,你会发现,当孩子越来越大以后,每个孩子学习的风格,认知的风格都是不同的。这中间可能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如果我们“哲学”一点看待世界,每一种存在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差异最终仅仅只是反映在,不同人的喜好上,你喜欢这样的人,或那样的人,老师也是如此,以及最终这种行为思考模式会将每个孩子推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父母在这条道路上充当的就是一盏“头灯”,如果出现某些干扰和障碍,你要确保孩子安全通过。关于“头灯”,可以延伸阅读我下面这篇文章:

【周末随笔】界限(2)

什么是“安全通过”呢?假如4岁多的孩子,10以内都还不熟悉,就开始琢磨18+18这样的运算,学一个皮毛是很容易的,记忆力好的孩子可以从成人讲述的规则中记住某些顺序。只是这样无助于孩子理解数量概念,更大可能性是,孩子以为自己懂了,便不再学习琢磨了,反而会失去更多。因此安全的做法是,如上面答疑所示,提供更多机会,摆出实物来,增强孩子一一对应数数的机会以及应用。可以加强凑5和凑十的实物操作。通过“排列、上下一一对应起来,挪移”等等动作可以协助孩子去内化一些概念。

不排除一些对数学具有敏感度的孩子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再加上一些外部刺激,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家长如果把外部的干扰看成是一种正向的动力机制,增强操作练习,那么这样良性的转化是可能的。但反过来,如果家长一方面害怕,采取堵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没有方法,可能被问烦了,就口头说了说计算过程,最终被迫落入了刷题模式,这样就得不偿失。

要做到帮助孩子“安全通过”危险区域,避免各种“小石头小行星”的撞击,你只能把孩子变得更强,更扛撞击,或者在他们的外部增加一个缓冲区域。“实物操作”就是在激进的数学学习道路上很好的“保护性措施”,学龄前儿童,任何时候你都不要忘记这个方法。

一一对应手指点数

整整齐齐排列,上下对齐

用手势圈出整体表示总数

这就是你要用的招数。你不要嫌麻烦,不肯去准备材料,觉得最好只需要动动你的嘴皮子就好了,请不要那么懒惰。头脑不要懒惰,身体也不要懒惰,行动起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