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见怪不怪,原来是有这基因啊!

“克勒门”的又一次沙龙近期举行了,讲的内容有点特别。不是外滩风云里的尘烟,不是石库门里的故事,而是一些我们“看不懂的艺术”。

垃圾还是艺术?

改革开放40年,这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个入口都风景无限,而我们选择了“当代艺术”,在这个充满争议的领域,从创作到接受的改变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胸襟和气质,就让我们“跳出封印”,从这40年上海的新美术说起吧。

入场时嘉宾在请柬原作上涂鸦签字,共同完成了一幅当代艺术作品。

这一次的沙龙活动聚集起了许多从八十年代就在上海亲身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批艺术家,并试图通过他们的讲述来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现当代艺术是如何在上海这座城市破土并成长的。

沙龙活动过去了几天,心里的感动却久久不能散去。它来自许许多多的瞬间,比如已到耄耋之年的作曲家陈钢老师,穿着牛仔裤休闲鞋满脸喜悦地向大家介绍多年前自己学生的先锋音乐作品,让我们听到大提琴发出的奇妙“交响”,那种抖擞的精神属于当代艺术;

比如林明杰老师和大家探讨解读经典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告诉我们“当代艺术是没有权威的艺术”;比如现场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用米缸、酒杯你想像不到的材料完成一场现场音乐表演;比如黄阿忠老师回忆起让人百感交集的年代里,艺术家们“嗅到春天来到”的欣喜异常……

这场沙龙令人感到永远有生机,永远在表达,那是艺术本身,它是一眼生命的活泉。

你的似曾相识

假如有人告诉你,实际上上海早在上世纪就诞生了一批让人惊叹的现当代艺术家,也许你还没有概念,那就看一些作品吧。

上下滑动图片,点击查看大图

潘玉良作品

李铁夫作品

林风眠作品

赵兽作品

颜文樑作品

虽然这些作品称不上当代艺术,但你完全能够感受到它所呈现出的大胆、新锐,以及与西方绘画语言的融会贯通。他们诞生在上海的七八十年之前。

上海是一座具有先锋基因的城市,无论是刘海粟创办的美术学院,还是徐志摩和徐悲鸿的“双徐之争”,无论是带着爵士风格的上海小调,还是一身海派旗袍的摩登女郎,七八十年以前的上海已经是现代文化的鼻祖城市了。

左:刘海粟与巴黎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

右:陈逸飞作品《上海旧梦之·黄金岁月》

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一切都不足为奇。

严冬已经过去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化艺术冰封在自己的天地里,而世界艺术已然生动蓬勃地翻过了许多篇章,当1978年睁开双眼的那一天,换了人间。

东华大学的吴晨荣教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观察着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先锋文艺的生存状态,于15年前出版了著作《无畏先锋》。

正如他在沙龙中所说,“任何艺术所发生的状态都和社会形态有关系”,以历史断代的方式来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使得我们对于当代中国艺术有一个完整的脉络与了解。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个领域都在不安中试探着自身的边界,艺术家更是如此。1979年1月,黄阿忠、陈巨源等12位上海画家石破天惊,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场民办画展,不再被题材束缚,画自己想画的。

上下滑动图片,点击查看大图

陈巨源 抽象表现 1975年

黄阿忠 曹家渡 1978年

孔柏基 菩萨像 1982年

徐思基 苏州河畔 1978年

罗步臻 雨过群峰翠欲飞 1983年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十二人展览”,展览当天人潮汹涌,关良、刘海粟等上海大画家悉数到场,表达对画展的支持和鼓励。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史来说,这场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觉醒的标志。

“十二人画展”在香港《文汇报》报道 1979年

正如画家黄阿忠在沙龙现场所引用的一句诗:“严冬已经过去,冰雪已经消融”,在上海的土地上,中国现代艺术开始迎接它的春天了。

在黄阿忠、陈巨源等艺术家作为先行者踏出第一步之后,进入80年代,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如雨后春笋,“83现代实验绘画展”、“现代六人展”,以及融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为一体的“86凹凸展”等,一系列现代主义先锋艺术运动展览此起彼伏。

《最后的晚餐》 第2届凹凸展行为艺术作品

但这些展览在今天看来的确很“混乱”,艺术家在摸索中,作品充满实验性,观众难以接受,充满争议和批判,不少展览难得善终,常常是开展一天就被以各种理由取消了。

“83现代实验绘画展”作品

80年代的当代艺术探索有点像“涂鸦”,创作者进行着他们的游戏,和维护墙面清洁的警察进行着无休止的追逐与逃跑,但是终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天已然到来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与信息时代的到来,9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们不断更新观念、跨越界限,拓展形式,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艺术家。当代艺术逐渐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涂鸦般的追逐游戏中结了,当代艺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1996年当代艺术拥有了独属于他们的平台:上海双年展。

沙龙现场,上海双年展的推动者、原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向阳讲述了双年展背后的故事。从第一届的展品难寻、少人问津,到如今上海的文化名片,背后的付出如鱼饮水。

左:第一届双年展举办地 上海美术馆

右:李向阳在“克勒门”文化沙龙

从这里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不需要再到世界上寻找能接受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观众,当代艺术在上海开始慢慢接近着它的本质,艺术家们开始真正得到本来早就应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处处鲜花盛开

很多人看当代艺术总会纠结于一个问题:懂还是不懂。为此艺术评论家林明杰在现场告诉大家:当代艺术没有权威。对大多观众来说,当代艺术作品无所谓懂还是不懂,而应该注重感受,是否打动了你,是否产生共鸣,是否引发了思考,是否有新的探索和拓展。

艺术家赵航在沙龙现场用水缸、杯子和消音表演了他的《纳音》,创造了一种音乐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之间的互动,整个节目在追求着一种内心的“力量感应”,有人感动莫名,赞叹不已,有人无动于衷,横眉冷对。这就是当代艺术,看起来门槛很低,其实要求很高;好像极其简单,实际深远无边;有人当作至宝,有人看成垃圾。一个当代艺术家能够承受这一切,一个现代的国际化都市能够接受这一切。

上下滑动图片,点击查看大图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

2013年《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

2014年《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2015年《雨屋》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

近年来上海诞生了许多美术馆,国际一流的当代艺术展纷纷落户上海,鲜花处处盛开。随着眼界的开拓,艺术家和观众慢慢达成了他们的默契:表达与领会成了第一位的东西。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材料、方式来展现自己所想,而观众们,也不必再像进入神庙一样小心翼翼地揣测隐藏在作品之后的宏大意义。面对当代艺术家时,观众们只需要用一种平视的角度来试图在作品之中找到自己所见的,思考与灵光一瞬的领会。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上海、当代艺术家与观众一起进行着水乳交融式的发展和改变。从这四十年的改变中,我们也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胸怀与底蕴。

就像沙龙最后,曹启泰老师说到的,“当代艺术里面的重要精神,就是期望之外。”各人看到各人想看,同时又留有他人喜好的空间,便是“life”,便是上海给予当代艺术最大的包容。

摄影:读者张力 周炜 林秉亮

SELECTION 读者评论

读者JaeHong:

沙龙氛围很轻松,是我喜欢的。觉得是各位大师在和大家聊天一样,用很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在阐述。沙龙的名称很接地气啊!

读者歼十:

沙龙真是一场视,听,嗅,味,触觉的盛宴。 最深的感受如下:

①吴老师的解说,解读非常专业,又条理清晰,非常好的尊重了参与者层次,有水平。

②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人生耍尊重自己的未知,这是人生的感悟,高水准的阅历,感谢陈钢老师,尊敬,佩服

③特别分享一下林老师,他说艺术是有价值的,除了艺术价值,还有商业价值,当代艺术是没有权威的艺术,这是非常尊重艺术的见解,真实而接地气,赞,赞,赞。 不得不提一下,其他几位老师的分享,有内容,有深度,有思考,非常佩服他们为艺术的坚持和探索精神!

另:女主持人非常棒,专业,优雅,恰到好处。赞! 再次感谢克勒门,期待下期,不愧为艺术的益友,知音。

读者张力

当代艺术的门槛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可分文学,美术,音乐,建筑,雕塑,可分时间或空间,但是真的经典流传之作,却是需要真正的艺术思维来酝酿。对这句话比较印象深刻,人们可以模仿或者创造,来接近艺术,但不能忽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这些正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大家多接近艺术家(无论是学习历史还是参与活动),珍惜一起交流的机会是很有裨益的。比如这次“克勒门下午茶”,我们《无畏先锋》的作者吴晨荣教授,和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探索者之一黄阿忠。还体会了当代艺术《纳音》以及艺术家对他的解读。

特别感谢

上海信托

静安区文化局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