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疝

 水疝,也名“水癫”,是指阴囊内有水湿停滞,以阴囊一侧或两侧肿大,不红不热,状如水晶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之鞘膜积液,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因脾肾不足或肝气不疏,使水湿聚结阴囊内而发病。治从肝脾肾人手,以化水湿为总则。
  本病首载于《内经》并采用叫。去爪尸的针刺法治疗。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之为“水颓”,如说:“病者久坐冷湿,湿气下袭,致阴肿胀,名日水癫”。《儒门事亲》之“水疝,其状肾囊肿胀,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如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通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不仅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治法都扼要阐述,所述还包括了今之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内.后代医著中多有“水疝”之述,但多宗张氏之说。另外,《婴章百问)还记载此病有先天而生者,如说:“又有水疝……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痛不疼,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

  (病因病理)
  一.脏气虚损 先天禀赋不足,或不节房事,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液内聚而成水疝。《医方考》说:“肾气虚则湿胜而流坎也,故令肾囊肿大如水晶”。
  二、感受寒湿 久坐湿地,长期涉水,居处潮湿,日久致寒湿凝积,水湿内聚则病水疝。
  三、肝经气滞 肝脉循阴器络于睾,肝寒凝滞,气机不利,复被水湿侵袭,循经下注囊中而成水疝。
  四、跌仆损伤 跌仆或因其它因素,使外肾受伤,血瘀阻络,以致水液不行,停聚阴囊而成水疝。
  总之,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脾肾为制水之脏,而其功能须赖肝之疏泄。故肝寒不疏,脾虚不运,肾虚失约,则水之输布失常,水湿下聚,或因虚而感水湿,停滞囊中而病水疝。外伤络阻,水液不行也可引起。要之,关键在于阴囊中蓄水过多,如《圣济总录》云:“水气盛则津液内结,谓之水疝。”
  西医学认为,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极少量浆液,当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囊肿者,属鞘膜积液。其原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性因素为胎儿时睾丸下降而腹膜鞘状突全部或部分未闭锁;后天因素为睾丸、附睾的感染、外伤、肿瘤或寄生虫病等。但也有无因可查者。其病理是鞘膜之间或邻近器官在病因的作用下,鞘膜腔内渗出过多浆液或吸收障碍,使腔内液体储留增多。

  (辨病)
  阴囊一侧或两侧肿块逐渐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光滑如囊盛水。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可无不适,大者则感阴囊下坠,甚则影响行走,使阴茎陷入皮肤之内,可致排尿及性交困难,直立时可引起钝痛或牵扯感。阴囊表面光滑有波动感,肿块与阴囊皮肤不粘连,睾丸、附睾不易摸到。先天性水疝之肿块卧位时可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时又复增大,或少腹部按之有水声;后天性者肿块不因体位改变而变化。阴囊部肿块透光试验阳性,但当积液为血性、脓性或乳糜性或鞘膜壁增厚时,则透光试验阴性。穿刺阴囊可抽出积液。
  西医学对此病是根据病因和病理来进行分类。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原发性)和症状性(继发性)两种。特发性者多无明显诱因,起病缓慢,病理检查常可发现鞘膜有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慢性创伤和炎症有关。小儿鞘状突过早闭合,鞘膜囊内的分泌液不能完全吸收则形成先天性积液,随着鞲膜淋巴系统的发育完善,积液可自行吸收。特发性积液呈淡黄色,清亮,比重为1.010—1.025,是渗出液,蛋白3—6%,含电解质、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上皮及淋巴细胞;继发性者有原发疾病如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或疝修补术、阴囊手术后,以及高热、心衰、腹水等全身性疾患,发展较快,积液多.混浊,如有出血则为棕色,有大量红、白细胞,炎症严重时,积液可呈脓性。若由慢性睾丸炎、附睾炎、梅毒、结核及肿瘤引起者,发展较慢。
  根据病理部位则分为以下几种:
  ①章丸鞘膜积液 睾丸的正常鞘膜囊中积液增多,形成环形或梨形囊性肿物,体积一般较大,睾丸、附睾多被积液包裹而不易触到,表面光滑有气动感,不与阴囊皮肤粘连。巨大鞘膜积液可使阴囊极度增大,阴茎内陷。若睾丸下降不全者,积液可随移位的睾丸部位表现为腹股沟或耻骨旁的囊性肿物。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鞘膜积液。 ’
  ②精索鞘膜积液. 因精索鞘状突部分未闭合而形成的精索鞘膜囊内的积液,位于腹股沟管或阴囊上方,肿物呈椭圆形、梭形或柱形,有时为多囊性或呈哑铃形,体积较小。常于精索上方扪及囊肿性肿块,牵拉睾丸或精索,肿块随之下移。
  ③先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状突完全未闭合,下与睾丸鞘膜囊、上与腹膜腔相通,积液可在里面来回交通。在卧位时按压肿块,可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可出现。
  若交通孔小者,肿块体积随体位变化的速度较慢;若交通孔过大,肿块体积随体位变化的速度较快,且可同时有疝出现,称为疝性鞘膜积液。
  ④婴儿型鞘膜积液 因精索鞘状突下部与睾丸鞘状突形成一个囊而产生的积液,肿块呈梨形,在腹股沟逐渐变细。
  (类病辨别)
  一、狐疝 阴囊一侧肿胀,时上时下,出没无常,卧则入腹,立则出囊,用手轻压可纳回腹内,嘱患者咳嗽时肿物有冲.击感,但无波动,透光试验阴性,穿刺无积液,可触及睾丸,局部叩诊为鼓音,或可听到肠鸣。交通性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有积液。二者必须严格区别。
  二、精液囊肿 怀疑为精索鞘膜积液时要与之区别。精液囊肿常位于睾丸后上方,与附睾头贴近,穿刺液呈乳白色,并从中可找到精于。
  (治疗)
  小儿水疝,多可随体质增强而自愈.其病不论兼证如何,均以利水湿为主。先天不足,脾肾阳虚者,不疼不痛,睡时缩小,立时增大;气滞者胀痛甚,且因郁怒而加重,寒重者冷痛明显,受寒则加重,囊皮红肿而胀,阴囊湿痒者,多为湿热;有瘀血者睾丸多痛甚。但临证总以寒证多见。其病与肝、脾、肾有关,故治以疏肝、健脾、益肾,除湿为主。兼瘀者化瘀,兼热者泄热。若配合外治、穿刺等疗法治疗,则收效较快。治疗后期,必须巩固疗效,否则易于复发。
  一、辨证施治  
  1。脾肾阳虚型 多见于先天性水疝之婴幼儿。阴囊肿大,甚则亮如水晶,不红不热,不痛,或少腹坠胀抽痛,睡卧缩小,立行则增大,可见阴囊不温,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治以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丸203、真武汤204加胡芦巴、巴戟天、淫羊藿。少腹胀痛者加乌药、木香、小茴香。
  2。寒湿凝聚型 发病缓慢,阴囊肿胀逐渐加重,皮色光亮如水晶,久则皮肤顽厚,发凉潮湿,坠胀不适,下控睾丸疼痛,上引少腹而坠,或少腹按而有水声。肿胀严重时,阴茎隐现,影响排尿和性交.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治以疏肝理气,祛寒化湿。方用陈苓汤205、加减导气汤206、消疝汤207、水疝汤208等加川楝子、小茴香、橘核、牛膝、乌药、苡仁、肉桂等。水湿甚,肿块较大者,加禹功散。;病久气虚,纳呆,加黄芪、山药、白术、升麻;阴囊寒冷,腰膝冷痛者,加巴戟天、大芸、附片、狗脊;阴囊坠胀,少腹抽痛者,加升麻、木香、元胡、川楝子;久病不愈,皮肤顽厚者,加三棱、莪术、丹参。
  3。湿热蕴滞型 发病较快,阴囊肿大,皮肤潮湿而红热,小便短赤,或有睾丸肿痛及全身发热,积液多混浊或呈红色。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治以清热化湿。方用清解汤210,大分清饮211加苡仁、青皮、牛膝、丹皮。热甚加龙胆草、败酱草;积液色红加小蓟、生地、白茅根。
  4.血瘀湿聚型 多有外伤史,阴囊肿大坠痛,睾丸胀痛,积液可呈红色,小便刺痛。舌淡有瘀点,脉沉涩。
  治以化瘀除湿。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牛膝、泽泻、苡仁、车前子、川楝子、白术。痛甚加元胡、没药。
  二、外治
  1.浸洗法
   ①肉桂6克,煅龙骨、五倍子、枯矾各15克,共捣碎加水700毫升,煮沸30分钟,将药液滤出,候温浸洗阴囊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寒证。
  ②鲜棉花粒100克,用锅炒熟后加水250毫升煮沸,倒出药液候温浸洗或湿敷患处。
  ③枯矾、五倍子各12克,研粗末,加水300毫升,水煎30分钟,倒出药液候温浸泡阴囊,每日2—3次,适用于热证。
  ④银花、蝉蜕、苏叶各30克,水煎2次去渣混合药液,微温时浸洗或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用于小儿水疝。
  ⑤蛇床子、川椒、枯矾各15克,煎汤熏洗患处,适用于兼阴囊潮湿者。
  ⑥马鞭草30克,黄芩15克,苦参20克,黄柏10克,水煎熏洗患处,用于热证。
  2.敷药法 湿热型用金黄散212,以水调敷患处。寒湿型用回阳玉龙膏213,以酒蜜调敷患处;或用暖脐膏314贴敷患处;还可用上肉桂、上冰片谷等分,研细末,撒于黑药膏上外敷。血瘀型用消肿散瘀膏。外敷。
  3.阴囊托法 阴囊肿大较甚者,用前述方法浸洗局部并敷上药后,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或用灶心土末炒热后加入川椒及茴香末拌匀,装入布袋内,安置在阴囊下,然后用阴囊托带兜起阴囊。
  4。热熨法 用小茴香、橘核各100克,研粗末炒热,装布袋内热熨患处,每次20一30分钟,每日2—3次,每剂可用3—5天。用于寒证。
  5.穿刺法 较小而壁薄者、幼儿水疝、拒绝手术及手术有禁忌症者,严格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积液;或用三棱针轻刺皮囊,放出黄水。
  三、单验方治疗
  1.加味金铃子片216,每次3片,每日3次。
  2。柴胡3克,荔枝核6克,橘核4.5克,川楝子9克,青皮、草果、木香、枳壳各4。5克,小茴香1。5克。水煎,加白糖少许,空腹服,每隔3—4天服1剂。
  3.川栋子、橘核、车前子、泽泻、党参、黄芪、白术各12克,小茴香、葫芦巴各9克,青皮6克,炙升麻4。5克,甘草3克。每日煎服1剂。
  4.三棱、莪术、小茴香、青皮、橘核、吴茱萸、泽泻、丹皮各9克.每日煎服1剂。
  5。猪苓、茯苓、泽泻、橘该、川楝子、海藻各lO克,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各5克,荔枝核、萆藓各15克。水煎服,每日、剂。
  四、针灸治疗
  偏刺左府舍、散中、曲骨、右肾俞,直刺左肾俞.灸大母趾
螺纹正中,或悬灸患处。 .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注射法 对于壁薄而小的积液,在局麻下先穿刺抽尽囊液,然后注入奎宁乌拉坦溶液(奎宁12。5克,乌拉坦6.25克,盐酸普鲁卡因0.5克,稀盐酸适量,加注射用水至.:100毫升,pH值为5>,剂量,婴儿0.3一1.0毫升,儿童0.5—2.0毫升,成人4毫升,每隔工一2周进行1次;或注入25%醋酸氢化泼尼松悬液0。5—1.5毫升、2%盐酸普鲁卡因2毫升;或鱼肝油酸钠3—5毫升。注药后轻轻按摩阴囊,使药液分布均匀。此法禁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另外,也可徐徐注入明矾.液(明矾10克溶于1 %普鲁卡因液100毫升中,过滤消毒备用),但于注射后第二天,局部有些红肿,不过可自行消退无碍。 . ,
  2.手术治疗 成人鞘膜积液较多,肿块较大,经服药或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可用鞘膜翻转术治疗。
  (护理)
  常以温开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清洁。忌坐寒湿之地,注意保暖。内裤宽松,忌穿化纤品内裤。如行穿刺,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忌房事,无过劳。

  (预防)
  居处宜干燥之地,少涉冷水,忌坐湿地。饮食清淡,节制房事。保护外肾,避免外伤.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积极治疗睾丸炎等原发病。香橼泡水代茶常饮,利气化湿,可防可治。

  (结语)
   水疝一病,以阴囊肿胀如囊盛水,波动滑腻为特征,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据统计占男性住院病人的1%,某些热带地区高达7.5%。其病主要系肝寒不疏,脾肾阳虚,复加感受寒湿而成,也有因外伤而致者;其病理主要是水湿停聚阴囊,不得消散。临床表现以寒证为多,但水湿郁久化热或复感湿热之邪,也可表现为热证。治以化湿利水为总则,贯穿治疗始终,兼证不同则分别佐以疏肝、健脾、益肾、化瘀、散寒等法。治疗时,除内治外,必须配以外治。当药物治疗不效时,宜施用手术治疗。

  (文献参考)
   《医方考》:“水疝者,肾囊肿大,阴汗不绝,升阳除湿汤主之……是方也,柴胡、羌活、苍术、防风、升麻、藁本、独活,皆味辛而气轻,风药也,升药也,故可以胜湿升阳。而黄芪之甘,可使托其陷下之气;甘草之温,可使培其防水之土;当归之润,可使调荣血风药之队也”。
  《外科大成》:“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者为异耳”。

  《疡科心得集》:“又有一种水疝,……宜用针针之,引去水气则安。内服五苓等利湿之药”。
  《房芝萱外科经验》:“水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儿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水道气机不畅,复被寒湿之邪侵袭,下注阴囊,日久寒湿不化,水湿不行,形成积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