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宅
新泉是一个古老的镇子。它始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这个由三条河流环绕的古镇,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元至正四十三年(公元1305年),新泉筑城用以御敌,城名为“汤背砦[zhài]”。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设巡检司于此。
城墙现已不复存在了,但从奶奶和老爸口中都听到过关于城门城墙的故事。和十年前我来时相比,新泉的变化太大了,到处盖起了新楼。但行走在镇子中,还是会看到一些古老的民居被保存下来,有些还有人居住。
新泉的古民居具有地域特征。闽西客家人古民居的特点是聚族而居,所以才有了“九厅十八井”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是指一个院落有九个厅、十八个天井、七十二间房屋。当然这是大户人家才盖的起的。中等人家一般是盖“四点金”或“八间头"。而贫寒人家一般形式是“一字开间”或“锁筒屋”。现在看保留下来的古民居,依然能看出祖先生活的轨迹,展现了客家人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和生存能力。
新泉的古建筑,最精美的当属张氏家庙。它是由张氏裔孙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秋开始建造的,历时十八年,至明崇祯甲戊年(公元1634年)建成。一座规模宏大、极具建筑艺术的宗祠屹立于村中,成为新泉张姓裔孙世代拜祭先祖的殿堂。
家庙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进行大修。下面的片子是十年前回乡时拍的。相信通过此次大修,家庙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家庙大门的匾额上方雕刻着二排精美的图案。雕工精湛,内容丰富多彩。下一排主要以古代人物故事为主。有“桃园结义”、“苏武牧羊”、“天宫赐福”、“伯乐相马”、“义之戏鹅”。上一排主要以花木动物为主要题材,如“梅妻鹤子”、“寒雀穿梅”、“凤穿牡丹”、“岁寒三友”、“龙凤呈祥”、“金鸡报晓”等。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家庙的各个飞檐、门板上都雕有精美图案。
家庙内精美的板画
家庙正中的议事厅。过去家族中的大事都是由长者在此商议决定。
望云草室,一座具有晚清风格的书院。系新泉张氏第十七代裔孙、曾任广东饶平知县的张承先建造。新泉不只有这一座书院。客家人特有的“耕读文化”,形成了勤于读书的好风气。当年各家族都设有私塾,无论贫富,所有子弟都可进入读书。成绩优秀的,会从祖产收获中给予奖励。男孩子不读书是不允许进入家庙的。这种传统激励了张氏子弟的读书热情,也造就了一批功成名就之人。新泉张氏有做到从一品官衔的。这次回乡祭祖,宗亲们会介绍这位祖先是曾经的四品官、那位祖先是五品.....做为被迫迁徙的中原人,来到这么偏僻的闽西山区,子孙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通过参加科举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直到现在,新泉的基础教育水平也很不错,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
新泉古民居
新泉古民居
新泉古民居
新泉古民居
古宅中大多有牌匾,从中不难看出客家人做人的根本。
这是我们家族老宅的院门。当地有句古话,称新泉有两座半大宅,我们家族的这座占其中之一。十年前回来时,看到破旧不堪的祖屋,心中充满忧虑。老爸生前不只一次说过:绝不能让祖宅倒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一家带头出资,宗亲们出钱出力,加上政府支持,终于在2015年完成了对老宅的维修工作。
祖屋正门。这座老宅有近两百年历史了。当年十四世祖爷爷为三个儿子各建了一座宅院,这是其中之一。
大厅为两进式,有两个天井。宗亲们都搬进了楼房,祖屋已无人居住。只有家族中有红白喜事时才在此聚会。当年正厅上方挂有写着“思源堂”的牌匾。2005年秋的一个深夜,被贼人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大堂两侧的雕花板是新做的,老的已无法修复。
能保留下来的都保留了,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在乡期间,我每天都要在老宅徘徊,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历经岁月的磨练,这些木头还坚硬无比,支撑着老宅屹立不倒。
我没数过老宅到底有多少间房子,但大厅两侧院落套院落,每间房子都有主人。这张照片右侧的小门内,就是老爸出生的房间。67年奶奶带我第一次回乡时,在此房间内住了好几个月。
房前天井内种植着石榴树。
每个小院内都有天井,便于采光。
老爸年少时亲手种下的茶花已长成了树。堂叔说茶花曾经枯萎过,后来又神奇地复活了。看着朵朵盛开的山茶花,仿佛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老家多雨,祖宅在设计上考虑的很周到。有很多地下暗道将雨水引入大门外的池塘内。
祖宗盖这座房子不容易,子孙能守到今天更不易。当年爷爷随红军长征走后,老爷爷老奶奶被抓进大牢,奶奶带着年幼的父亲逃进深山。后来家人将祖屋大堂左侧的院落出卖,用银两把大牢内的两位老人赎出。
一个古镇,一座老宅,记载着客家人披艰历险,顽强拼搏的历史。也体现出客家人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几次回乡,加深了对家乡的感情,也更理解了奶奶和老爸对故土的难舍之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