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民俗:消失的撮火人 2024-08-03 13:47:23 成都冬天的气温虽然没有北方低,但因为湿度比较大,冷起来也够呛。用惯了暖气或火炕之类的北方人,到成都来冷得惊叫唤的也不在少数,以至于近几年,“成都要不要安暖气”之类原本从来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时不时就会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窜上那么几回。但这些讨论,就像其它网络热点一样,火爆爆飞几圈之后,最终不了了之。因为现在,取暖御寒之类问题也越来越个性化,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现代的建筑的保温与挡风能力越来越强,现代的衣物,材质更加多样而且更轻便保暖,加之还有空调、电烤炉、暖宝宝、自发热内衣、手套、油汀、红外线暖炉、电热毯以及可以吹暖风的空气净化器,今年甚至还出了号称五天才用一度电一插就可以暖五十平方米房间的黑科技热风机。可见,现代成都人的取暖,选择面还比较宽广,而且基本是够用的。倒回去几十甚至上百年,就不是这个样子的。让我们不妨以回放的形式,往回检视一下在取暖方面我们曾经走过的历程,从取暖的细节进入历史,有些东西,像年轮一样,让我们回想起来,百感交集。在成都取暖史上,由近往前推,暖水袋,艾炙杯,火盆,高温瓶,电炉,万向铜炉,汤婆子等都陆续出现过,有的人家,甚至将蜂窝煤炉子搬进卧室,还惹出过大祸。这些东西里,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高温瓶,那时候的玻璃,大多都经不起烫,只有医院的一些输液瓶,可以装开水,平常人家得来不是太容易,我小时候,就亲眼看到过母亲为了父亲把高温瓶打烂,而与父亲大吵一架的场景。在旧时取暖的东西中,终极神器,可能就要算烘笼了。烘笼的构造非常简单,其本质就是一个外面有提梁,里面装着瓦钵的竹篮,竹篮又分精竹做的细篮和粗蔑做的精篮,细篮不仅外表光滑干净,而且有细铁丝网做的笼盖,粗篮则没有这番讲究,更像是个简易的竹笼,里面又分土陶或者黄泥制的瓦钵。烘笼虽然构造简单,制作却颇为讲究,外面的竹篮一定要用成都特产的丝竹来编。这些丝竹多是编凉席所用,韧性好,编很多层也可以圆润不扎手。瓦钵中装着未烧完的炭渣,通常是半灰半炭,让它慢慢烧烧发热。那时成都街面上,男女老少,几乎人手一个烘笼,满大街上可以看到人们把烘笼偎在长衫的前摆或围腰里,走路佝偻着腰,其场景颇为滑稽搞笑。由此,街头还会出现一种特别的营生——撮火人。他们的生意就是卖火,因为动作往往是用铲子在火盆里撮来铲去,所以大家都喊他们作撮火的。这种小生意,通常是在街边摆上烂瓦盆或是半截旧锅,下面铺上冷灰,上面铺上燃烧的锯末和炭渣。摊上还有一个土瓦罐,里面装上青冈木炭的浮渣。这些青冈木炭是卖火人在水津街柴火市场买的,为了节约成本,通常不买上好的青冈木炭,只买粉末状浮渣,浮渣半烧,一直保持着暗火的状态,火要灭的时候就用扇子扇两扇子。晚上9到10点,是撮火人生意最好的时候,总有忘记存火的人家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才想起来需要生火取暖,急忙跑到街边撮火人那里花几火钱撮个烘笼。撮火人将主顾已经冷透的烘笼拿来,将冷灰刨个缺,将锯末放在底部,上面铺上浮炭和燃灰,最上层再盖上冷灰,压得紧紧的,先在底部放上浮炭,中层放上燃灰,最上面用小铲子从炉灶中铲出灶底的冷灰,团转盖好,中间留一个孔洞。这样精心安置过的烘笼在夜晚启火,可一直暖到次日清晨。为了做这样的生意,卖火人总是在寒冷的冬季街头坐到深夜,属于挣辛苦钱,一般人不愿意吃那份苦。但好在当时没有打火机,火柴也比较金贵,多数人还是图撇脱愿意来买点温暖。这使得撮火的人,能够在辛苦之余能够挣一点活命的小钱。这种生意随着人们的取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烘笼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人因为这个行业的退出,有什么遗憾,因为烘笼,无论是燃烧前的黑浮渣炭,还是燃烧后的白浮渣灰,还是燃烧过程中的熏人炭烟,都给人不舒服的体验,还容易引起火灾。那时的打更人,冬天除了给人们报时之外,还不忘提醒大家把烘笼提出铺盖外,以免把娃娃烫倒。所以,不管穿越小说把古时写得多浪漫神奇,但我还是喜欢不需要太费力气就暖洋洋的现代。 赞 (0) 相关推荐 老北京的冬日风景 卖炭的(约零炭的) 京西一代,村民上山砍伐木柴烧成炭,再以低价批发给卖炭小贩.卖炭小贩有推车的也有肩挑扁担的,前后两个荆条编筐,筐内盛满炭条炭块.卖炭的一般手里拿一个大拨浪鼓,鼓面直径足有一尺, ... 自然笔记041丨在寒冷的冬天,温暖的回忆里应该有“烘笼子”。 请输入标题 bcdef 烘笼子.烤火盆.小火炉.火钳 在寒冷的冬天,温暖的回忆里应该有"烘笼子" --胡子不瘦-- 虽然已立春,也过了雨水,气温有所回升,随之而来" ... 漫漫冬日话取暖 漫漫冬日话取暖 作者 ▏里程 说起烘笼儿,有一定年龄的人,大概都知道,烘笼儿作为冬季的取暖用具盛行于农村和城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每到冬季随处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在农村,人口稀疏,天寒地冻,家家 ... 成都老民俗之——评书:远去的童年记忆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从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见证了人类从点油灯开始,一直进入到互联网比特时代,史无前例的断崖式发展轨迹.无数的新鲜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局.有的东西从 ... 成都老民俗:锦江早行拉水人 去年底,受许永强先生之邀请,为<晚霞>杂志开一个新专栏,用画与文的形式,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回忆一些曾经流行但又消失的成都老民俗场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学习机会,于是硬着头皮开 ... 【古城古韵】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兖州老民俗“请猴” 建国前,有一项风靡鲁西南的民俗文化活动,名曰"请猴子".其神秘.惊奇.热烈.壮观的场景,欢乐了那个凄苦的岁月,激起了民间文化生活的浪花. 所谓"请猴",乃是请齐 ... 上世纪的成都老宅院都已成了记忆,出生在21世纪的人几乎看不到了 随笔 | 老地方 老地方在心里某处生了根,因为繁茂,长成了一幅画.画中人影幢幢,隐隐闻声,如半梦半醒时,分不清哪是门内,哪是门外. 老地方是小街上的院,是外公外婆的家,是一个天井几户人,是月照屋瓦 ... 成都10个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 从前车马慢,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而今科技与电商发达 许多传统手艺人渐渐淡出城市舞台 "磨刀磨剪刀,磨菜刀..." "收长头发 ... 2021.5.9老孙和狗---高力罕人摄影 pingpu 罗素散文《如何平静老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走过短暂一生 罗素散文《如何平静老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走过短暂一生 如何看待有人说:到老了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孩子? 我同学小陈彩虹技校毕业,他楼上小李西安交大毕业,小陈他爸,被楼上老李笑了一辈子,小陈在彩虹厂做工人,小李在深圳做金融,年入80万元. 小李工作后,第一年回家,就带着父母去欧洲旅游了一圈,拍了上千张照片 ... 全是干货! 老司机在线分享少有人知的两个汽车冷知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新手司机想要向着老司机进阶的话,肯定要首先对汽车有足够的了解.那么今天,我这个十年驾龄老司机为大家分享几个很少人知道的汽车冷知识. 点击加载 ...